首頁>文化>

李清照(1084—1152?)自號“易安居士”,號稱千古第一才女,不僅工於詩詞文賦,而且精通音律、書法、繪畫,詞的造詣最高,被稱為“婉約詞宗”,同時,她還是一位金石學家,與丈夫趙明誠共同編寫了《金石錄》,學術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她品格高潔端莊,有著“自恃花中第一流”的超凡品質,性情豪放率真,有著“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倜儻,氣節浩然偉岸,有著“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的愛國熱忱。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濟南歷下人,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藏書甚富,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李格非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像東漢名士蔡邕女兒蔡琰一樣留名青史。除了濃厚的家學傳承外,李清照師從“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字無咎),她芳新俊逸的詞風和“別是一家”的詞論都受到晁補之的影響。

李清照的詞以婉約為主,工於造句,長於白描,語言曉暢,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被稱為易安體,首次提出“詞別是一家”,對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可惜的是,她的詩文集和詞集流傳下來的很少,大部分都散失了,詩詞文賦,連殘篇斷句和存疑之作算起來,不過101篇,由於流傳下來的詞作比詩文要多,藝術成就也比詩文高,加之學界對李清照研究形成的只重詞、不重詩文的風氣,久而久之,這位古文、詩歌、曉詞並擅勝長的古今第一才女就只有“婉約詞宗”這一頂桂冠了。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一首代表作,景、物、人、酒,連成一氣,充分體現出了待字閨中的李清照的那份灑脫與不羈。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同樣是少女時代的作品,同樣和酒有關,喝酒加遊玩,看來大才女從小就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她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乖乖女。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婚姻往往是女子中斷夢想的“墳墓”。但李清照無疑是幸運的。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與丈夫趙明誠28年伉儷情深,志同道合。趙明誠,字德甫,山東諸城人,其父趙挺之曾官至宰相。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一生酷愛金石書畫,夫妻倆共同編寫的《金石錄》與歐陽修的《集古錄》齊名,被稱為“歐趙之學”。

從家庭出身上來看,李清照和趙明誠均生於官宦人家,是妥妥的“官二代”,從個人愛好上來看,二人均熱愛文學,喜愛收藏,是志趣相投的“文藝青年”,這便註定了二人的結合是完美的,生活是美滿的。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夫妻倆經常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捨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這一時期,因為與丈夫時有分別,她寫了不少描寫離情別緒的詞,其中一首便是《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李清照婚後和趙明誠分別時寫下的感懷詞。能把思念寫得如此詩情畫意和柔情萬種的,還有誰能超得過李清照?另一首便是《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還是思念丈夫,同樣的主題,卻被李清照演繹出了不同的經典,一句“人比黃花瘦”,讓人看得心碎了一地。

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和趙明誠身上,實一對恩愛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李清照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公公趙挺之因與蔡京爭鬥,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此後,趙明誠先後任萊州知府、淄州知府。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這成為李清照一生詞作和人生的“分水嶺”,前期所作詞,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

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趙明誠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此後,以宋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藉口時世危艱,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滿, 屢寫詩諷刺, 曾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之句。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絕句》以吊項羽。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蹟,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詩很少,但她每一首詩都勝過很多詩人千萬首,這首絕句足以羞煞當時屈膝求和的大宋男兒漢,李清照女中豪傑的一面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五月,趙明誠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遭受靖康之恥,衣冠南渡,以及趙明誠的因病去世多重打擊的李清照此時一個人孤苦伶仃。其它還好,沒有愛情滋潤的李清照縱使在詩詞方面取得了偉大的進步,奈何餘生怎生得過?“怎一個愁字了得?”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衢州中,後赴越(今浙江紹興),併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籤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念故國的情懷。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

在顛沛流離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晚年,同樣是寫愁,李清照再次展現出她高超的文學功底和思維跨度,只怕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舟,也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此時,陪伴李清照的,只有那冰冷的詩詞。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之句,堪稱千古絕唱。南宋朝廷的所作所為都看在大宋子民的眼裡,到底是戰是和?李清照的這首詩給出了答案:只要眼前得過且過,哪管後人能否守住江山呢?事實證明:確實沒守住。一個民女的疾首吶喊,表達了對當權者的強烈不滿。一個偉大的詩(詞)人,最重要的不在他的詩詞華麗,而在他的思想境界,到底有多高。李清照能這麼偉大,就在於她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古代傑出女性應具備的優秀品質。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後,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1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孟小冬:關於我和梅蘭芳、杜月笙的傳說很多,但真相你們未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