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孟小冬是京劇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老生,卻曾被當成一場槍擊案的始作俑者。

孟小冬

1950年,香港堅尼地臺18號張燈結綵,賓客雲集。原來,63歲的舊上海大亨杜月笙正拿著一枚重達17克拉的哥倫比亞祖母綠戒指,準備迎娶她的第五位太太。

此時的杜月笙早已不是過去那個在大上海可以隻手遮天的杜老闆,不僅經濟拮据,身體也是每況愈下,終日臥床不起。照理來說,絕不會煞費苦心的大擺宴席,那麼究竟是誰讓杜老闆非娶不可呢?

此時,已經遷居香港的杜月笙,身穿長袍馬褂,站在客廳中央,手中的祖母綠戒指重17克拉,周圍鑲嵌的是16顆碎鑽,光彩奪目,這是他為自己的第五位太太精心準備的。

杜月笙送給孟小冬的戒指

這位新太太雖然年過四十,但是依舊身材勻稱、面容秀美,她不是粉黛,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穿著一件嶄新的滾邊旗袍,站在杜月笙身邊,來人都恭敬地稱她為“孟老闆”。

孟小冬與杜月笙

原來,她就是在京劇界享有盛名的孟小冬。關於這場婚禮,《走出歷史的煙塵》一書中記錄了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善的回憶。

一年前,杜月笙攜家眷住進香港堅尼地臺18號,這裡也成為最後一個“杜公館”,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場面和派頭。

妻妾兒孫,管家傭人,一大群人擠在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裡。據說,最後樓梯下、陽臺上都被隔出來住人。

對於杜月笙而言,比起經濟的窘迫,更要命的是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當時,他的哮喘病癒發嚴重,使得他終日臥床不起,與茗爐藥煙為伴。

而此時,在杜月笙身邊煎湯熬藥,悉心照料的正是孟小冬。有時,她還會在杜月笙的病榻邊清唱上幾段戲,無疑給了杜月笙極大的安慰。

兩人雖然沒有夫妻之名,但早已有夫妻之實,那麼,杜月笙此時為何還要堅持與孟小冬舉辦婚禮呢?

孟小冬與杜月笙

原來,杜月笙到香港後,曾想要攜全家遷居法國。統計辦護照的人數時,孟小冬在一邊輕聲問道:“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此話一出,杜月笙當即宣佈要與孟小冬正式結婚。就這樣,63歲的杜月笙和43歲的孟小冬正式結為夫妻。當時在香港見過他們的人都說,他兩人是很要好的。

袁世凱的女婿,著名的劇評人薛觀瀾,曾經把孟小冬的美和清末民初的雪豔琴、露蘭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無一能及孟小冬。

這不,為了孟小冬的一句話,病榻上的杜月笙可以義無反顧馬上舉辦婚禮,足以可見“冬皇”的魅力和杜老闆的痴情。

可是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在結婚之前已經整整相識了30年,那麼這30年裡,他們兩個人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這還要從1919年的上海說起。

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外灘

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各種光怪陸離的戲碼,每天在這個摩登都市裡輪番上演。

當時,不要說男女同臺,就連女子登臺唱戲都是極其罕見的事情,可是,上海法租界內的大世界遊樂場卻開辦了“乾坤大劇場”,顧名思義,在這裡男女可以公開同臺唱戲。

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外景

1919年底,在大世界的戲臺上,讓人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隨著鑼鼓點登場唱老生戲的,居然是一個只有12歲的女孩。

在上海灘,杜月笙愛好京劇是出了名的,他稱自己是天下頭號戲迷,還專門請人來教自己唱戲,最喜歡的就是老生戲。

至於戲臺上這麼有趣的演出,他自然不會錯過。臺上只唱了一句,旁人就湊過來說:“杜先生,薛觀瀾就是要看她的戲,她就是孟小冬。”

孟小冬

原來,孟小冬曾在薛家唱過堂會,兩出指定戲碼演完後,主人興致不減,要求孟小冬再加演一出《黃鶴樓》。

可是,孟小冬卻犯了難,因為她根本沒有學過這齣戲,但是加戲就意味著加賞銀,師傅已經一口答允,並讓小冬現場“鑽鍋”。

僅一個小時,孟小冬居然隨著鑼鼓點兒上場了,師傅在後臺把場,孟小冬在臺前“現學現賣”,居然順順當當的演了下來,還贏得堂會主人的連連稱讚。

孟小冬後來才知道,臺下的這位薛家主人就是袁世凱的女婿薛觀瀾。薛觀瀾在晚年對孟小冬演藝生涯作藝術總結時,將這次的《黃鶴樓》列為她八大代表作之首。

“薛家堂會”這個故事使得杜月笙對孟小冬更加感興趣了。短短几年時間,孟小冬加盟“大世界”,又唱響“共舞臺”,在上海灘打響了名號,而杜月笙則成了她的鐵桿戲迷。

杜月笙

有一次,在“大世界”的後臺,十幾歲的孟小冬見到了年長他二十歲的杜月笙。這不是愛情故事的開頭,只是單純的“粉絲”和“角兒”的見面。

梅蘭芳

一位是京城的名旦之首,一位是上海的後起之秀,那麼這兩個人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幾年下來,孟小冬在上海愈發有名,但是,一條重磅訊息橫空出世,《北洋畫報》上刊登了一篇署名“傲翁”的文章,題目是《關於梅孟兩伶婚事之謠言》,文章中說:

“聽說小冬已採納我的勸告,決心找個丈夫,這未來的新郎不是個什麼闊佬,也不是什麼督軍、省長之類,卻是那鼎鼎大名的梅蘭芳。”

乍一看,這絕對是文章標題所說的“謠言”。小冬在上海,梅蘭芳在北京,然而怎麼可能結婚呢?

其實,早在1933年隆冬,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造詣,孟小冬選擇與武生白玉昆搭班北上,離開了上海。

情願在北京數十吊一天,不願在滬上數千元一月。1925年,18歲的孟小冬終於叩響了北京城的大門,按現在的說法,孟小冬著實成了“北漂”。

三十年代北京穿旗袍的時髦女郎

當時在北京,女演員的地位很低,但幸好孟小冬獲得了向各路名家學藝的機會。連留學歸來,一向反對舊劇的胡適也說孟小冬“身段、扮相、做工,毫無女子之氣,真是好極了。”那麼,潛心學藝的孟小冬是如何與梅蘭芳走到一起的呢?

《北洋畫報》上清楚指出,這場親事的媒人不是別人,恰恰是梅郎的夫人梅大奶奶王明華。

王明華是梅蘭芳的原配夫人,雖說兩人是包辦婚姻,但婚後感情很好,無論演出應酬、生活起居,梅蘭芳都離不開她。

梅蘭芳與王明華

1919年,梅蘭芳到日本演出時帶王明華同往,夫妻二人形影不離,令周圍人羨慕不已。

王明華領時代風氣之先,在生了一子一女之後做了絕育手術,可沒想到兩個孩子因一場麻疹病相繼夭折。經歷喪子之痛後,王明華也一病不起。

“香媽”是梅蘭芳的二夫人福芝芳,她從前在天橋唱戲,有“天橋梅蘭芳”的稱號。

梅蘭芳與福芝芳

1921年冬,福芝芳嫁進梅府,婚後,夫妻感情同樣很好,福芝芳為梅蘭芳生了九個子女,那麼,梅大奶奶王明華為何還要安排孟小冬再嫁進梅家呢?

原來,當時王明華在天津治病,在北京梅府內掌事的則是福芝芳。報紙上繪聲繪色的寫道:

“梅大奶奶現在因為自己肺病甚重,已入第三期,奄奄一息,恐無生存希望,但她素來是不喜歡福芝芳的,所以決然使其夫預約孟小冬為繼室,一則可以完梅孟二人夙願,一則可以阻止福芝芳,使她再無扶正的機會,一舉而兩得,設計可謂巧妙。”

將梅大奶奶為梅孟做媒這一說,講的是有聲有色,但是其實,作者全篇玩的都是“春秋筆法”,一面在標題當中指明這是“謠言”,另一面又將“聽說”來的種種散不出去。

就算是報紙上說的都是實情,對於撮合梅孟這件事,對已經病入膏肓的王明華來說,此時即便有心,也是無力親為,那麼,究竟還有誰在真正推動此事呢?

“梅黨”——梅蘭芳的智囊團

“梅黨”即梅蘭芳的智囊團,從藝術到生活,梅蘭芳受其影響不少,參與梅蘭芳的婚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梅蘭芳的第二位夫人福芝芳就是“梅黨”的頭號人物馮耿光撮合的。

辛亥革命之後,雖然上海等地出現了男女合演的舞臺,但是北京的營業戲直到1925年,女演員還只能單獨組班,不能和男演員同臺,所以在當時的北京,梅蘭芳和孟小冬不要說結婚,極有可能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然而,1925年夏天的一場堂會上,梅蘭芳與孟小冬居然同臺上演了一出《四郎探母》,讓臺下觀眾讚不絕口。

《四郎探母》

在主辦方的安排下,梅蘭芳和孟小冬,一位“乾旦”,一位“坤生”;在舞臺,陰陽互換,乾坤顛倒,看著臺下的戲迷們如痴如醉,覺得他倆真是天生一對,若是能臺上演夫妻,臺下做夫妻,豈不妙哉?於是,梅孟身邊的人都閒不住了。

據說,因為福芝芳不滿意“梅黨”對梅蘭芳的控制,和他們漸生嫌隙,於是“梅黨”有意利用孟小冬打壓福芝芳,便從中撮合。

有人認為,在《北洋畫報》上將“梅孟戀”公佈出去,很可能是“梅黨”默許的,因為《北洋畫報》的創辦人正是馮耿光的侄子馮武越。

甚至還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在“梅黨”的授意下刊登的,作用是為了阻止一個一個軍閥對孟小冬的追逐,那人就是長腿將軍張宗昌,躲避張宗昌也就成了“梅黨”的另一個隱情。

張宗昌

1926年《申報》裡有篇文章隱射頗深,其中指出:“某軍要人對孟小冬極其欣賞,亟欲貯之金屋。”

梅蘭芳與孟小冬

接下來,梅蘭芳和孟小冬終於結婚了。梅孟結合,無論旁側有再多的原因,對於兩個當事人而言,不外乎是兩情相悅的緣故。

據說,平日裡梅蘭芳總是特意去看孟小冬的戲,她高亢醇厚的唱腔和頗具功底的做工,讓梅蘭芳讚歎不已。

1927年春,“伶界之王”梅蘭芳和“鬚生之皇”孟小冬在馮耿光的家中舉行了婚禮,成就了一段梨園佳話,但是好景不長,半年後,一場血淋淋的謀殺案打破了兩人平靜的生活。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梅孟的婚姻當中,有一個人以一個極其特殊的角色出現了,他就是杜月笙,那麼,他們之間究竟又發生了什麼呢?

“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孟小冬

這是1933年,孟小冬在《大公報》頭版連登三天的“緊要啟事”。梅孟結合,原本成就了一段梨園佳話,可是為何最終以離婚收場?

“以後要麼再不嫁人,若是再嫁,定要嫁一個跺地亂顫的。”——孟小冬

1925年,孟小冬將父母家人從上海接到北京,剛搬入東四三條不久,便有人登門拜訪,接過名帖一看,這上面赫然寫著三個大字:杜月笙。

孟小冬覺得奇怪,新搬的這個住址自己還沒有對外人公開過,怎麼就會有訪客了呢?再說,來人居然是杜月笙,此時杜月笙已經逐漸在上海聲名鵲起,那麼杜老闆此行的目的究竟又是什麼呢?

杜月笙

1925年深秋,杜月笙帶著兩個精壯的手下前往北京,剛一下車就開始尋找一個人的下落,那就是孟小冬。

當時,杜月笙並沒有孟小冬在北京的住址,但是,他有自己的辦法。杜月笙先在報紙上找到孟小冬的演出資訊,然後讓手下僱好車停在戲院門外,自己便進場看戲。

等戲散場後,他並沒有直接和孟小冬見面,而是暗中坐車一直跟到孟府門外,隔天再正式登門拜訪,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杜月笙如此煞費苦心尋找孟小冬呢?

原來此次到北京,杜月笙是受黃金榮之託,尋找黃離婚的妻子露蘭春。露蘭春,早年是上海灘的名角兒,長相清秀可人,主演的《宏碧緣》長期滿座。

露蘭春

據說,當時孟小冬曾跟露蘭春學過戲,所以黃金榮囑咐杜月笙去孟小冬那裡碰碰運氣,可是,根本沒有露蘭春的蹤影,但是,杜月笙還是選擇和“孟老闆”見上一面。

1925年,孟小冬結識了梅蘭芳,一年後兩人結婚,成就了一段梨園佳話。婚後,孟小冬便不再登臺唱戲了。

不知道那次杜月笙在北京見到孟小冬時,是否已經對她產生了好感,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對孟小冬是極花心思的。

梅蘭芳

上面這張照片,梅蘭芳在牆邊兒將手指比出了一個鵝頭,照片的一邊是孟小冬的題字:“你在那裡做什麼呀?”另一邊寫著梅蘭芳的回答:“我在這裡作鵝影呢。”

從這張照片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梅孟兩個人的甜蜜,那麼兩個人為何最終會以離婚收場呢?

1931年,孟小冬聘請了上海著名女律師鄭毓秀,請她北上,為自己打一場離婚官司,為何原本佳偶天成的一對兒,如今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呢?

關於梅孟仳離的原因,最先被人提起的是一場血案。

1927年9月14日下午,一個年輕人求見梅蘭芳,結果還沒等到梅蘭芳現身,便槍聲大作。

原來,這個年輕人挾持了梅的朋友——《大陸日報》經理張漢舉,並向梅蘭芳勒索五萬元,可是槍不小心走火,擊中了張漢舉,而劫匪自己被趕到的軍警當場擊斃。

在第二天的《軍警聯合辦事處佈告上》清楚寫明劫案的地點是“東四牌樓九條衚衕馮耿光家......由其身邊搜出信件始悉該犯名李志剛。”而劫殺案的原因是為了劫財。

可是,之後的小報雜誌卻都扯到了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孟小冬。

有的說,歹徒是孟小冬的粉絲,因為孟嫁給梅後不再演戲,所以遷怒於梅蘭芳起了殺心;

還有的說,他其實是孟小冬的未婚夫,如今“梅孟結合”,梅蘭芳是橫刀奪愛,而孟小冬是寡情薄意,根本不在現場的孟小冬變成了案件的女主角。

更有小報稱,梅蘭芳險些在事件中喪命,所以害怕極了,事後到上海避了一段時間,便逐漸與孟小冬疏遠,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1927年9月28日,也就是槍擊案發生十幾天後,梅蘭芳在天津《北洋畫報》中說:“至於流言百出,終必止於智者。”面對中傷孟小冬的流言蜚語,梅蘭芳並沒有選擇沉默。

吳性栽

熟悉內幕的文化人吳性栽(筆名檻外人)在他的《京劇見聞錄》一書中提到:

“當時梅蘭芳同孟小冬戀愛上了,許多人都認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吳性栽

梅蘭芳將孟小冬金屋藏嬌已經有大半年,福芝芳對此事並未直接干預,但在槍擊案後,她終於開口說道:“大爺的命要緊”。此話一出,旁人無從反駁。

1928年初,梅蘭芳赴天津演出,福芝芳隨行,兩人結婚已經六七年了,可梅蘭芳公開帶福芝芳出行,這還是第一次。

原來,在梅蘭芳和孟小冬結婚的時候,梅蘭芳曾告訴孟小冬:外面的事情你不要管。可是,梅蘭芳出門演出卻帶福芝芳一同隨行,孟小冬見狀,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於是,淡出舞臺的孟小冬在天津又登臺了。

此次演出一演就是十來天,《天津商報》的編輯沙大風特意開闢“孟話”專欄,甚至直接在文中高呼“吾皇萬歲”,“冬皇”之名由此傳開。漸漸地,“梅黨”中也出現了“捧福派”和“捧孟派”。

1929年底,梅蘭芳開始了他的赴美之行。據說,梅蘭芳本來打算帶孟小冬同行,而且許多赴美的準備工作都是在梅孟的住所內完成的。

“梅黨”成員齊如山經常帶著子女一同幫忙,其子齊香曾在文中中回憶:“準備到美國送人的禮物種類很多,梅先生畫了很多扇面,有孟小冬扮的古裝像,十分漂亮。”然而,在最終隨行人員的名單中,並沒有出現孟小冬的名字。

梅蘭芳在美國訪問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可是梅孟之間卻產生了更深的嫌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一回國便接到伯母過世的噩耗,因為兼挑兩房,伯母亦是母親,梅蘭芳以母喪之禮事之,梨園界藝人紛紛前來弔唁。

作為梅家人,孟小冬剪了短髮,頭戴白花到梅府奔喪,但卻被硬生生攔在了大門外。梅孟結合四年,但是始終孟小冬沒有進梅府,這個時候為伯母弔喪正是正名分的時候,傳說當時已經懷孕的福芝芳堅決不同意,並以性命威脅梅蘭芳,逼迫梅蘭芳做出選擇,“伶界大王”立場軟化。

孟小冬

京劇老生扮演的都是一些帝王將相、壯士義僕。從童年起就扮演這些人物,不經意間會對孟小冬的性格產生影響,使她一生剛烈孤傲、寧折不彎。

孟小冬在梅府門前受辱後,決心再也不見梅蘭芳。據說,後來梅蘭芳去找她,在雨中淋了一夜,孟小冬都沒開門。

而在“梅黨”中,關於“留福”還是“留孟”的爭論愈發嚴重,最終,馮耿光的一句話算是為此事“一錘定音”。

梅蘭芳與馮耿光

馮耿光說:孟小冬,心高氣傲,她是被人伺候的;福芝芳,賢惠溫婉,她是伺候人的。一個“人伺候”,一個“伺候人”。你梅蘭芳在藝術上面要追求更大發展的話,那麼,你一切的生活打理都要有像福芝芳這樣的人來伺候你。

“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挑,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時保障,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孟小冬

經歷了奔喪風波的孟小冬,沉寂數日之後,決心用離婚來結束她和梅蘭芳的關係。於是,也就有了之前所說的孟小冬到上海請律師這麼個事兒。

可是,這場梅孟兩人的離婚官司卻出現了第三個人,他就是上海大亨杜月笙。據說,杜月笙不僅親自給梅蘭芳打電話調解此事,還預先墊付了四萬塊的離婚補償。顯然,杜月笙當起了梅孟兩人的中間人。

杜月笙喜歡京劇是出了名的,民國年間的京劇名家幾乎都和他有過往來,其中梅蘭芳和他相識很早,交情頗深,曾經還陪他演過《四郎探母》裡的《坐宮》,可是,這次請杜老闆出手相助的人並不是梅蘭芳,而是孟小冬。

孟小冬和姚玉蘭

事實上,與梅蘭芳分手後,孟小冬到上海找她的好姐妹姚玉蘭。姚玉蘭和孟小冬早年多次同臺演出,從喜歡戲到喜歡人,兩人索性在漢口結拜成金蘭姐妹。

此時,姚玉蘭已經做了杜月笙的四太太,於是請杜老闆這位姐夫出手幫忙,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杜月笙對孟小冬的關照卻沒有就此打住。

1937年抗戰爆發,杜月笙和姚玉蘭先後移居香港。1938年春,獨自留在北京的孟小冬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杜月笙透過他在上海的賬房先生黃國棟給孟小冬寫的信,叫她速去香港。

在這戰火連綿的歲月裡,杜月笙沒有忘記孟小冬。黃國棟說他清楚記得:“孟去香港時只帶著一隻皮箱,回來時卻有五隻皮箱,而杜來信囑咐我,確保孟的安全,尤其是皮箱別讓日本憲兵搜查,我憑藉‘特別通行證’順利地過了關。”

餘叔巖

孟小冬回到北京後不久,便正式拜京劇大師餘叔巖為師,學習譚派老生戲。為求高格,必先“下掛”,餘叔巖要求孟小冬每齣戲都重新再學,未經師父認可,不準登臺。餘叔巖晚年身患重病,所以,孟小冬時常在老師的病榻邊學戲,侍奉左右。

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恰巧兩廣、四川等地發水災,杜月笙決定辦一個祝壽賑災義演,將演出的收入全部用來賑災。於是便邀天下京劇名角兒齊聚上海唱堂會,其中自然少不了梅蘭芳和孟小冬。

“上海的中國大戲院組織了十天的堂會,梅蘭芳和孟小冬都到上海演出了,但他們沒有同臺。十天的大軸,梅蘭芳佔八天,孟小冬佔二天,迴避了見面的尷尬。”——杜維善

這一切自然是杜老闆精心安排的。於是,孟小冬在上海亮嗓《搜孤救孤》。孟小冬的《搜孤救孤》一唱完,掌聲如雷,她一連謝了兩次幕,觀眾還遲遲不肯走,可謂是盛況空前。據說,梅蘭芳還守在收音機前聽了兩天,顯然,孟小冬的戲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搜孤救孤》

而同樣和往日不同的是,還有杜月笙和孟小冬的關係。這次到上海演出,孟小冬一到上海便搬進了十六層公寓,和杜月笙同住。

杜老闆對於孟小冬而言,已經不再是之前的粉絲或是姐夫了,那麼這兩個人究竟何時走到一起的呢?關於杜孟的結合,有人說是姚玉蘭設下的陷阱,那事情真是如此嗎?

倘若這一切都是真的,孟小冬顯然落入了一個可怕的陷阱,而設下這個陷阱的居然是自己的好姐妹姚玉蘭。按照孟小冬剛毅、孤傲的性格,必定會以死抵抗,可奇怪的是,之後的一切都非常平靜。

“孟小冬給我母親的信我現在還儲存著,信裡談的都是生活上的事,母親有時匯錢給她,她在北京有一幫朋友也經常到上海來。”——杜維善

關於杜孟的結合,比起剛才的傳說,杜月笙的總賬房黃國棟的回憶顯然更為可靠,他在文章中清楚地寫道:

“抗戰勝利後,1946年杜再叫我寫信給孟,叫她到上海來。孟再次回上海後和杜同居,住在十六層公寓706號。”——黃國棟

四十年代的上海

多年的奔波漂泊,使得孟小冬的身體已經不能負荷高強度的演出。在杜月笙的賑災義演後,孟小冬決心告別舞臺,而當時的時局比她的身體還壞,此時的上海,到處都是排隊的人群,物價飛漲,人心惶惶。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後,金圓券更是一文不值。

1949年4月,上海十六鋪碼頭擠滿了撤退的人們,昔日的上海大亨杜月笙也只搶到一張頭等艙的船票。

4月27日,杜月笙帶著家人乘上了荷蘭“寶樹雲”號客輪前往香港,在同行的人群中人們發現了孟小冬的身影。

“我猜想父親暗戀孟小冬好久,一方面她唱得很好,另一方面孟小冬也很會討父親喜歡,在我父親面前常常會說笑話,逗他開心。孟小冬對我父親還是有感情的,否則她不會跟父親一塊到香港來。”——杜維善

1950年,杜月笙和孟小冬在香港正式結婚,可是杜孟結婚一年後,杜月笙因病去世,這位曾經在上海灘翻雲覆雨的人物,死後卻沒有給家人留下多少財產。

杜月笙死後,各房太太選一樣他的遺物作為紀念,孟小冬選了一條杜月笙日常用的金鑰匙鏈。在孟小冬看來,杜月笙向來身無長物,唯獨這串鑰匙鏈恐怕是陪伴他時間最久的一樣物品了。

孟小冬

杜月笙走後,孟小冬又成了一個人,晚年的她不再登臺,也很少唱戲,一些票友喜歡餘派戲,她便教他們唱。

1967年,她遷居臺灣,據姚玉蘭的外孫回憶說:孟外婆信佛,每個月都有幾天會吃素,一週打一次麻將,平時也就是看看電視,她有兩臺電視可以同時看兩個臺。

後來再見到孟小冬的人,都說她早已沒有什麼“冬皇”的架勢,只是常聽她說一句話:“一切都過去了吧。”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本週,國家博物館有哪些展覽(12月21日-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