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tuweri ten冬至,滿洲人稱為天令節,天令節起源於大金國女真族所建金朝首都(北京)的風俗,發展到清代,更加成熟,成為滿族的節日之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但滿洲人過冬至,確實存在疑問,就是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原按照中原地區農耕生產對應的天氣變化而製作。但滿洲的地理和天氣與中原差距很大,而且從傳統講,中原是農耕民族,而滿洲是漁獵民族,怎麼會用上農耕民族的農曆,並怎麼把農耕民族節氣當成自己節日呢?

如果自己看看各介紹滿洲人把冬至作為節日的文章,都和地域有關,就的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滿洲民族及其先人分住很多不同地區,雖屬於同一民族,但因為地域不同,還是出現很多的差異。而把冬至當天令節過的,主要是金朝在中都(今天北京)的女真人和後來清朝在北京的旗人。再有就是皇家如何重視。而滿洲本土,檢視各地的縣誌或是私人筆記,確實沒有把冬至當節日度過的。

重點是官方,因為大清皇家對天令節的重視,“上率諸王貝勒貝子及文武群臣,齋戒三日,以太牢祀天於圓丘”(《清實錄》)。滿洲本土各級官吏也會舉行相應祭天儀式,進而影響到一般的旗人。

如此說來,是否說明,在進關以前,滿洲族人或其先人不過冬至節呢?那我們具體就考察一番。

一、滿洲人過冬至的歷史

(這是今年庚子年墨林格格提供的滿文書法冬至)

根據滿族的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等記載,滿洲人有自己的年曆。滿洲年曆是對滿洲地區天氣變化觀察而總結出來的。滿洲人是半漁獵半農耕的民族,滿洲歷史上曾有自己年曆,而且我們以前談到生肖年的時候,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生肖年,但互相之間存在不同的差異。就國內來說,阿爾泰語系的各民族以及漢、回、藏、哈尼、畲、拉祜、納西等族都有十二生肖(具體說到冬至,彝族就以這一天為彝族的新年),就國際上說,不僅中國周邊所謂漢文化圈的國家用十二生肖。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等文明均有十二生肖,使用十二生肖遍及亞、歐、非各大陸。

滿洲古代有自己獨特的生肖文化,滿洲人有自己的十二生肖,根據滿族朋友託恩多提供的資訊,滿洲人的十二生肖是子鵲、丑牛、寅虎、卯鹿、辰鷹、巳鶴、午馬、未魚、申狼、酉雞、戌狗、亥豬 。

滿族朋友老酋長提供更詳細的資料,就是滿洲人還有三十六屬相的說法,就是一年分三部分,四個月一旬,上、中、下旬各有一屬相,比如狗年就分為狗、豺、狼,豬年就分豬、獾、野豬,龍年分為龍、蛟龍、魚,虎年分為狸貓、豹、虎。

今年按照滿洲自己的生肖文化,今年是白鼠年。

滿洲地區很早就有農業,而滿洲人又是善於學習的民族,所以很早就有自己的農曆。根據歷史記載滿洲古國夫餘國“殷正月祭天”,說明早在扶餘國時期,滿洲人就有了冬至概念。至於其後的高句麗、渤海國等,歷史紀年均使用農曆,渤海國在冬至的時候還要舉辦重要活動。但因為歷史記載的缺乏,我們可以推定滿洲各古代國家官方都會有冬至節氣,但一般的民眾呢?下邊的問題,我們就談一下一般民眾是否過冬至節提。

二、冬至是古滿洲人的狩獵節

(此圖為富察茂林提供)

“冬至”是滿族的“狩獵節”,這一天要舉行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山神爺”和“土地”等諸神。過去,不管居住在山區和平原區,每個村屯都有山神廟或土地廟。在廟內擺上供品香爐。“獵達”領著眾獵戶燃香禱告,求各路​神祗​保佑族人狩獵時平安無事、多獲獵物。禱告之後,由“獵達”領著眾獵人進山打獵。

再過幾天,就是西方基督教國家過的聖誕節,其中有一種觀點,來源於北歐民族的狩獵節,有語言學家把北歐的芬蘭和匈牙利等民族和阿爾泰語系民族合併為圖蘭語系,如此說來,來自的內亞地區的狩獵節輾轉至北歐的狩獵節,後與基督教耶穌出生的傳說相結合,形成聖誕節。雖說這些均屬於學術上的猜測,但圖蘭語系民族遠古時候都存在狩獵節,有很多民族後來發展為其他的生產方式,但一些民族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狩獵節,

(此圖為富察茂林提供)

滿洲狩獵在清朝一直儲存,經常由官方組織八旗進行“打圍”。“打圍”的主要用具是扎槍、獵叉和弓箭,這是千百年來滿族人狩獵的傳統用具。

滿族人“打圍”時,獵狗是他們最得力的助手。大雪封山,以後,獵人們帶著狗群和爬犁進山。這時候飛禽特野獸的毛皮皮是最好的時期,所以任何獵物都可以獵豹捕,但獵捕物件主要是獐狍野鹿等食草動物,在沒有成熟的把握下,不要招惹兇悍,危險的動物,以免人和獵狗遭到不測。狍子是一種溫順的動物,有“傻狍子”之稱。它有一個特點:走路或奔跑或進食時,如果出現一聲較大的聲響,他會停下來他會停下來向四周環視幾秒鐘。獵人們利用它這種特徵,發現狍子,立即大喊一聲,藉助狍子環視四周的時間,搭弓射箭而獵之。

三、清朝皇家過冬至的歷史記載

《大清會典》上規定“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粵,冬至圈丘,皆祭昊天上帝”。清朝皇帝冬至是要去祭天的,叫冬至​郊​天,皇家這一傳統始自太宗皇太極時代。滿族遠古時候就有祭天習俗,民間也是立杆祭天,故皇帝祭天,應是滿族傳統民俗的延續。

清朝皇帝還會召集八旗軍隊進行冰嬉,即冰上各項運動,也是始自太宗皇太極時代,《清內閣檔案》記載,皇太極在冬至這一天,要帶上皇后、王公大臣、龍子鳳孫和大小福晉到城南的渾河上溜冰。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爺更把滿洲傳統的體育專案冰嬉上升到國俗,要求滿洲人世世代代都要傳承下去。

(此圖為富察茂林提供)

在清宮,還有填寫九九消寒圖習俗,就是描寫九個字,每個字都是九劃,每天寫一劃,這樣寫完,就是出九,將迎來新一年的春天。不僅清朝皇家貴族有此俗,在過去,很多私塾先生也教學生填寫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有所變通,如有的畫九個九瓣雙鉤菊花,一天填一筆來計算日期;有的用九個九劃的雙鉤字組成的詩文,也是一天填一筆來消寒……

根據富察敦崇《燕京歲時紀》記載:冬至郊天令節,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麵同.故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面”。

三、文學名著裡的冬至

滿族著名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被稱為百科全書,其中就有很多民俗記載,當然比較奇怪的是,全是隻有一次提到冬至,就是《紅樓夢》第11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提到這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紅樓夢》這部書自己說是朝代無考,不寫哪個朝代,但這裡具體說的冬至具體日期。有的人據此而考察嘉慶十八年的冬至正是十一月三十日,​以​此認為紅樓夢是發生在清朝的事情。

四、滿族冬至煮餑餑

現在民間流傳一句話叫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故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北方很多地方的民俗。寫到滿族的冬至,一般文章都會寫到滿族冬至煮餑餑,也就是吃餃子,一般還會配上熱騰騰的煮餃子圖。

滿洲人一般把吃叫餃子叫煮餑餑,​ 餑餑,是滿語詞彙。它的原料為糜子、粘谷和粘高粱,都是滿族人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糜子加工去皮後,稱為大黃米。粘谷加工去皮,稱為小黃米。粘高粱加工去皮叫粘高粱米,這三種米經碾磨加工,粉碎成 “面狀”,然後,才能製成各種餑餑。煮餑餑只有栗子大小,湯汁酸中帶辣,既開胃又暖身。

而現代用小麥即面做餃子,在滿洲本土是後傳入的,因為滿洲本土過去產小麥的地方很少,如《吉林通志》記載,清代吉林將軍轄區,只有“寧古塔產小麥”。物以稀為貴,吉林地區的小麥麵粉自古便為價格較高的“細糧”。到了晚清和近代,小麥才開始進行推廣。

具體說到餃子,世界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吃食,按一位日本學者觀點,認為餃子最初也是起源於內亞民族,現在中亞和歐洲等一些民族都有自己的餃子,只是各民族餃子有很大不同,滿族的餃子與漢族餃子是不同的,應是這樣的。

滿族人有的地區叫麥穗,有的地區叫小老鼠。但現在還包這種傳統滿族餃子的少了,一般人現在都包的漢族餃子,如果我們不傳承下,滿族很多文化都可能會消失。

(此圖為富察茂林提供)

冬至這天,滿洲人除了吃滿族餑餑外,還可以吃刷鍋子,滿洲人的火鍋不僅可以刷羊肉,還可以刷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種類還是蠻多的。

作者富察春兵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梁山好漢常在一起喝酒吃肉,他們哪來的錢玩樂?你可能永遠不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