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是仕女圖的正式成形時期,主要以詩、賦這樣的文學作品中為之歌頌的賢能婦人,或是流傳於民間各類傳說中美貌的仙女為原型,再加之以想象進行創作,東晉顧凱之的著作《洛神賦圖》就是從曹植的《洛神賦》中尋找到的創作靈感。
由於早期仕女圖中的人物大多遠離現實生活,又跟道家的修仙之說有著密切關聯,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所以魏晉時期的美人大多有著清風瘦骨,氣度高古之姿,在描繪時注重透過外在的形象特徵來表達內在的精神氣質。
到唐朝時,人們的目光從字裡行間轉移到現實生活當中來,那些精妝打扮後的貴婦成為主要的描繪物件。
在大多唐朝中晚期的仕女圖中,都能清楚地看到,體態豐腴健壯,臉型圓潤飽滿的婦人們從納涼到理妝,再到簪花和遊騎,一點一滴,都被細緻地描繪在作品當中,以單調而又悠然自得的方式生活在紅牆綠瓦之下,其目的就是在展現她們閒暇、安樂生活的同時,勾勒出一個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感受到的複雜的內心世界,極具時代特徵。
1、春花最嬌貴,婦人飾紅妝
唐朝,貴婦們的妝容有著講究的畫法和步驟。在固定好高聳的頭型後,就要開始在臉上均勻敷上一層定妝用的淡色鉛粉,接著就是在臉頰兩側抹上令人看起來嬌豔無比的粉色胭脂,形成蘋果肌,這樣兩步算是形成了整個底妝。
後續的作業,主要是往細緻處著手,以從上往下的順序來進行面部修飾。畫黛眉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眉的粗細、彎曲、顏色深淺都必須把握到位,因為它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心情狀態。然後分別在額頭中央和嘴唇兩側貼上花細和麵靨,最後透過在眼角處描以斜紅和在嘴唇中心塗以唇脂作為收官之筆。
從整體上來看,追求標新立異的唐朝女子,其妝容用料以大氣的紅色和紫色為主,有胡妝、啼妝、淚妝、血暈妝等,在努力維持自然之態的同時,彰顯出了豐富多彩的華麗之色,是大唐千古盛世和唐人們豪邁奔放的外在表現。如《宮詞》中所寫:“舞來汗溼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師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撥紅泥。”
妝容,是唐仕女與其它朝代仕女們的重要區別之一,也是甄別初唐、盛唐和中晚期畫作的主要人物依據。在唐初,婦人們的妝容較為簡潔,以表現自信的自然風格為主;盛唐時期,在經濟繁榮的條件下,妝容由淡轉濃,由清轉豔;晚唐時期,雖然國力有所衰弱,但仍舊懷念盛世之景的人們,妝容反而更顯雍容華貴。
2、綢緞剪裁忙,紗衣裹皙膚
除了妝容之外,婦人們的別緻多樣的服飾,也是唐朝風貌的一大亮點。在《簪花仕女圖》中,宮女們人所穿的輕透紗衣長裙與富養之下的凝脂肌膚相輔相成,描繪出了在唐朝的興盛繁華中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
得益於相對穩定的社會條件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進步,服裝的擴大生產也擁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從款式來看,還是從濃豔的色彩,花團錦簇、生趣盎然的織繡圖案方面進行研究,唐朝服飾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炫目之態。
在頻繁的對外交往和各地間的貿易中,蜀錦、夏布、綾、羅等成為當時流行的布料,人們將它們製作成圓領袍、衫裙、巾子、革帶等等。
既有周朝對服裝圖案設計講求嚴謹的繼承,也有魏晉、漢朝服裝的修身飄逸之風,同時還有對西域、吐蕃地區民族特色的相容,尤其是印度和波斯風格的裝束,更是在長安、洛陽這樣的都市之中引發了陣陣潮流,深受女性的追捧。
在一些詩篇中,就有婦人們身著胡服而起的“霓裳羽衣舞”場景。在《安祿山事蹟》中也有記載:“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山河不再從前樣,美夢與酒卻依舊《簪花仕女圖》中,共有六位女性,五名頗有閒情逸致的仕女和一位若有所思的持扇侍女,臉上皆施有粉黛,從左自右,依次排開。
每位仕女發頂都插上了綻開著的鮮豔花朵,牡丹花、海棠、荷花等,不相重複,十分顯眼。
內著硃砂色及地長裙,外披各樣花紋和圖案的半透輕紗,只有唯一的侍女手中持有重物,頭上也無插花,但仍舊明豔動人,和貴婦們一樣,從慵懶的姿態中透露出一種百無聊奈之感。除了人物之外,另有兩隻活潑小狗,一隻微張雙翅,邁步往前的白鶴,最左側,一株正盛開的辛夷花。展現了貴族仕女在閒適環境中游戲花蝶犬鶴之間的日常情景。
1、理想的宏麗與現實的婉約
在唐玄宗繼位的最初幾年,勤政之下,不但政治相對清明,經濟也得以迅速發展,造就了大唐的全盛,譽稱“開元盛世”,就連當時遊船上的韁繩,都以絲綢製作,學術、文學、史學更是成果豐碩,強盛的國力與發達的文明使得唐人們對生活充滿自信。
作為本就提倡健碩體魄的遊牧民族後人,豐衣足食之下,以瘦為美逐漸退出時尚圈,豐滿的形態成為選美標準。這也是為何畫中毫不掩飾地呈現出身材圓潤的仕女們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情景。
“魚釵強插數行絲,鸞境動拋多少劫”,龍釵、鳳釵、花釵,是幾種唐朝女性們用於梳挽高髻,固定造型的必備飾品,伴隨一旁的則是似花枝在風中搖曳般精美的步搖。在《簪花仕女圖》中,仕女們高髻上都插有金色髮釵和多層穗狀垂飾的步搖。
盡顯唐朝人對於裝扮的重視,同時也能從髮釵和髮髻的相對簡潔可以看出,中晚唐之後,仕女們的釵頭由誇張向樸素轉型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這也體現出中後唐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開始有所轉變,逐步由追求宏麗走向婉約。
2、稱王稱霸,不如求道成仙
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了唐朝的又一大特點。當時的宗教勢力與影響力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主要有道教、佛教以及同伊斯蘭教這樣的許多外來宗教。其中道教在政治上成為主流,唐玄宗不但親自注解《道德經》,而且還將道舉增設至科舉考試之中,將《明經》與儒家經典同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材。
從《簪花仕女圖》中那隻踱步而去,神態自若的白鶴就可以看出,寓意著長壽和祥瑞的白鶴,是唐時宮廷中飼養的重要寵物,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這與帝王們的修仙之路是分不開的,在唐玄宗身邊就常有道士相伴左右,談論得道之法,開元時期的分佈各地的道觀達到了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女道士主持的就有五百五十所。
總結唐朝的繁盛,為唐朝人帶來安定、富足的生活,社會上層的仕女們更是養尊處優,在閒散中賞花逗寵,成為日常。
在對外交往中,中原文化與其它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外來的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帶有胡風和西域風采的服飾、妝容在唐朝得以大放光彩。
但安史之亂後,吸取之前教訓的統治者們,開始提倡以文治國,宴遊與奢靡之風成為上下經歷戰亂後,渴望安寧的一種外在表現。《簪花仕女圖》雖以渲染快樂的氣氛為主,可是從人物的神態中可以看出,仕女們在盡享富足生活的同時,卻因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而顯得苦悶和空虛,這正與當時整個時代的氛圍交相呼應。
參考文獻1、《現代交際》
2、《巢湖學院學報》
3、《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