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微論篇
容成問曰:人之初生,目不能睹,口不能餐,足不能履,舌不能語,三月而後見,八月而後食,期歲而後行,三年而後言,其故何也?
岐伯曰:人之初生,兩腎水火未旺也。三月而火乃盛,故兩目有光也。八月而水乃充,故兩齦有力也。期歲則髓旺,而臏生矣。三年則精長,而囟合矣。男十六天癸通,女十四天癸化。
容成曰:男以八為數,女以七為數,子知之矣。天師於二八、二七之前,《內經》何未言也?岐伯曰:《內經》首論天癸者,嘆天癸難生易喪也。男必至十六而天癸滿,年末十六皆未滿之日也。女必至十四而天癸盈,年未十四皆未滿之日也。既滿既盈,又隨年俱耗,示人宜守此天癸也。
容成曰:男八八之後猶存,女七七之後仍在,似乎天癸之未盡也。天師何以七七、八八之後不再言之歟?岐伯曰:予論常數耳,常之數可定,變之數不可定也。予所以論常,不論變耳。
陳遠公曰:人生以天癸為主,有則生,無則死也。常變之說,惜此天癸也。二七、二八之論,亦可言而言之,非不可言而不言也。
44個特效穴位1. 合谷:對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增強機體的防禦能,對於白細胞具有雙向調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顯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對甲狀腺機能具有調整作用,對血液迴圈功能有調整作用,輕手法引起血管收縮,重手法引起血管擴張,能降低高血壓病人血中膽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針刺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及小腸的運動機能,具有明顯增強作用。
3. 曲池:治面板的要穴,艾灸該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顯著增加,具有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對於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效率達70~90%。
5. 頰車:對甲亢病人有治療效應。
6. 人迎:有顯著的降壓效果,尤其對收縮壓最顯著。
7. 足三里: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作用,對胃酸和胃蛋白有雙向調整作用;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使膽汁流量增多增快;具有調整血壓作用;對病人血糖有影響;能使血液中細胞總數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能使痛閾明顯升高,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損傷神經的恢復。
8. 豐隆:針刺豐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縮反應,配曲池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有顯效,並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
10. 公孫:針刺公孫穴對胃的裡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及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對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潰瘍,幽門痙攣,胃內容物滯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陰交:為消化,生殖,泌尿系統,婦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陰交配合谷,秩邊,針刺後立即加強子宮收縮,且持續時間延長,對婦科疾病手術的鎮痛作用十分顯著,對於膀胱張力具有調節作用,治療陣發性房心動過速,心房顫動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療效。
12. 陰陵泉:下痢裡急後重,推之針之,桴鼓相應,所苦頓解。
13. 少海:可緩解結腸痙攣,對痙攣性結腸炎的治療有良效。
14. 神門:治心臟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減慢,對神經垂體高血壓的動物,刺後可使血壓降低。
15. 少澤:電針少澤可使垂體後葉催產素的分泌增強。
16. 後溪:配申脈治療癲癇白天發作者為佳。
17. 天宗:對膽囊有收縮作用,針刺天宗,肩井,腎俞,對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療效,並提高免疫功能。
18. 攢竹:針刺攢竹可使心率減慢。
19. 天柱:可使頭痛清醒,記憶力增強,針刺天柱,能解除支氣管痙攣。
20. 大杼:針刺大杼,飛揚,足三里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 mg%,繼續留針,血鈣不再發生變化。
21. 風門:常患感冒傷風之人,按之灸之,頗見功效。
22. 肺俞:針刺肺俞,能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氣道阻力,治療支氣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緩動脈硬化。
23. 心俞:可使心率減慢,治療心房顫動有良效。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針刺肝俞可使膽道壓力降,解除括約肌痙攣,對血糖有調作用,針刺後白膽固醇明顯下降。
25. 脾俞:針刺全血血細胞減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對放射治療後白細胞數過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脾俞可降低膽道壓力,解除括約肌的痙攣。
26. 胃俞:對消化道潰瘍,胃幽門痙攣,胃內容物滯留等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針刺可增強膽囊的收縮作用。
27. 三焦俞:對腎與輸尿管結故事石用三焦俞,腎俞,京門,天樞,氣海為主穴,治療後約半數患者能排出結石。
28. 腎俞:針刺腎俞,能顯著抑制鈉瀦留,故有利尿作用。
29. 殷門:針刺殷門,肺俞可緩解支管哮喘證,一般在3~45min獲得緩解。
30. 秩邊:可使孕婦子宮收縮增強,即時效果顯著。
31. 至陰:矯正胎位有顯著療效。
32. 湧泉:對失血性休克動物的呼吸與迴圈機能有興奮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33. 照海:能促進腎臟泌尿功能,日排尿量顯著增多。
34. 內關:配公孫調理三焦平衡,增強胃腸功能,雙向調節心率。
35. 風池:治風之要穴,有雙向調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36. 環跳:針刺環跳,具有促進神經再生作用,可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雙向調節。
37. 懸鐘:此穴與細胞生成有關,也是嗜酸性折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白細胞有特異性。
38. 章門:具有明顯的抗組織胺作用。
39. 長強:補腎,健脾,通絡,固銳。
40. 大椎:針刺大椎可使體溫下降,針刺大椎可使的細胞增加,並明顯左移,艾灸或電針,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針刺大椎可治心房顫動。
41. 中極:中極配關元,大赫有促進垂體──性腺功能的作用。中極配血海,大赫,三陰交,可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黃體生成素增加。中極配頰車,對垂體,性腺功能有一定影響。
42. 石門:針刺婦女的石門並配合谷,經4~6次可使子宮變更達到避孕目的。
43. 鳩尾:針刺鳩尾,對血壓有調節作用。
44. 膻中:膻中配內關,足三里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效率89.2%。
消炎靈穴(包括背穴與指穴兩種)
1.背穴:為經外奇穴
【主治】疔毒惡瘡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取穴】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經過對肩、伸向後背,延脊柱盡力向下伸,則中指尖所到之處,凡是在二公分內的壓痛處,或有小紅點、黑色毛孔、丘疹、凹陷等變形汗毛孔均屬之。
【操作手法】用三稜針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針。或用毫針刺三至七分,平補平瀉,每日針一次,不提插,不留針。
【注意】此穴位於第三至第五胸椎間的脊柱之上,屬督脈。督脈為人體諸陽之會,與臟腑有密切聯絡,可條達一身之陽氣。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瘡毒,用本穴治療可以很快使症瘡消散而痊癒。晚期則效果較差,臨床上可與指穴配合施術。
2.指穴
【定位】本穴在大拇指背第一節的中線上,可以均分為三點,即共有三穴。
【功能】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主治】一切瘡瘍、惡瘤、刀傷、燙傷,或手術後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
【行針指要】以三稜針點刺出黑血。
治瘡靈穴
【定位】本穴為經外奇穴,位於肩部背側,直對上臂伸側正中線,約在肩峰下二寸處。
【主治】全身各處的疔瘡、癤腫、癰腫、臁瘡等,包括偏口瘡、對口瘡、斬頭瘟、跨馬疽、發背、腰疽、疔毒等症,凡在未化膿前治療均可痊癒,已化膿者無效。
【操作】採坐位,兩臂下垂,肘關節屈肘九十度,掌心向上。則在肩峰下方大約一節中指的長度(即同身寸),大約是在三角肌後緣(相當於臑會穴)。施針前可以手指按壓區域性,於感到比較痠麻處下針(稍上或稍下都無妨,但一定要有痠麻感),深度為零點五至一寸,一般人以零點七寸為宜。若希望加強療效,可於本穴上方約一寸處(以中指中節外側測量,即同身寸)再刺一針,深度同上。
不過瘡的種類略有差別,可再細分為:疔瘡、癤、癰與疸四種。
1.疔瘡
疔瘡是發病迅速、危險性較大的疾病。由於發病部位及症狀表現不同,還可再細分為顏面、手足、紅絲、爛疔與疫疔等五種。
顏面瘡生於顏面,初期瘡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釘子一般。手足疔初期多悶腫無頭,麻木作癢,繼則紅腫疼痛。紅絲疔即西醫所說的「急性淋巴管炎」,多發於四肢遠端,繼而沿淺表淋巴管出現一條不規則的紅線,迅速從傷口沿手足向近心端曼延,有時會出現腋窩及鼠蹊部淋巴結腫大、疼痛。
爛疔好發於小腿、腳背,瘡色稍黑,瘡面凹凸如碟,皮肉腐爛迅速。疫疔好發於頭面,瘡面中心凹陷如臍。
疔瘡的火毒熾盛,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如早期失治或治療不當,顏面疔易疔毒走散,毒入營血,內攻臟腑而引起走黃,危及生命。手足疔則易損筋傷骨,影響功能。疔瘡範圍很廣,包括現代醫學「顏面部」的癤、癰、疽、急性淋巴管炎、氣性壞疽、面板壞疽等。
2.癤
癤是一種生於面板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徵是好發於頸後髮際、背部和臀部,癤腫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侷限,範圍多在三公分左右。
中醫學把初起先有黃白色膿頭的叫「有頭癤」,結腫無頭的叫「無頭癤」。天也可依據發病原因的不同,分為:暑癤、螻蛄癤(俗稱「鱔烘頭」)、多發性癤等。有頭癤與現代醫學的癤相同,無頭癤指的是化膿性汗腺炎,暑癤為紅色粟粒疹,多為繼發感染所致,好發於夏秋之際。螻蛄癤即頭皮毛囊周圍炎,多發性癤則屬於癤病。
3.癰
癰是一種發生於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徵是:除少數初起皮色不紅之外,多數都會出現區域性紅腫熱痛,且有結塊,其範圍多在六至十公分左右,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一般不會損傷筋骨,也不會造成凹陷。
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叫頸癰,生於喉結之處的叫鎖喉癰,生於臍部的叫臍癰,生於臀部的叫臀癰,生於委中穴的叫委中癰,生於胯腹部的叫胯腹癰,生於手背的叫手發背,生於腳背的叫腳發背。其病名雖多,但性質、症狀、治療方法則基本相同。
中醫學的癰不是現代醫學所稱的癰,絕大多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體表淺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卵黃管殘留症、臍管閉合不全而引起的繼發性感染等疾病。
4.疽
疽包括兩種性質不同的疾患,一種是初起有頭,稱「有頭疽」,即現代醫學所指的癰。另一種為初起無頭,稱「無頭疽」,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化
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及肌肉深部膿腫。
有頭疽是指發生於面板、肌肉處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徵為:初起面板上有粟粒樣膿頭,灼熱、紅腫脹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形如蓮蓬。膿出後似蜂窩,腫塊範圍常在十至十二公分以上,大者盈尺。凡面板較厚而堅硬之處都可能發生,但好發於頸後、背部,且患者多見於中老年人。
有頭疽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發生在腦後的叫「腦疽」,背部的章叫「發背疽」,胸部膻中穴附近的叫「膻中疽」,發生於少腹的叫「少腹疽」。儘管有頭疽的名稱較多,但其病因、症狀、治法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