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很多朋友沒有通讀《論語》,估計也會背誦《論語》開篇3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那麼,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其實,《論語》開篇孔子所說的3句話,便道透了3種人生境界,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練習它,這不也是很愉快嗎?
中國人講做學問,非常看重“知行”兩字。於是就有了知難行易、知易行難、知行合一等詞語,都是說要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與《中庸》當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相仿,都是告誡人們:要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種人生境界,也算是好學之人,也會發自內心生出一種喜悅之情。比如說,書上說“做人要以柔克剛”,我們去實踐了,發現效果不錯,便會暗自高興,感慨“古人誠不欺我”。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費腦筋去學習知識,本是一件難事;學完了,還要去生活中實踐,就更加難上加難了。於是乎,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懶惰是人類的本性,學習、實踐就是與本性做鬥爭,但是可以讓我們成長進步。可見,喜歡不喜歡讀書學習並實踐,就是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關鍵,也是很多人難以達到的第一個人生境界。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一個人熱愛讀書學習,德業雙休,便會有自己的志向和愛好,最後物以類聚,志同道合的朋友越來越多。這就好比是愛健身的人,可以認識不少健身愛好者;愛戶外運動的人,可以結識很多驢友一樣。
做學問,最怕的就是閉門造車,身邊沒有良師益友。所以正常情況下來說,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的確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
與朋友交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們自身也會打破侷限,成長進步很快。正所謂是“讀萬卷書,不如名師指路”,或者說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但是,對於普通來說,好像不喜歡遠方而來的朋友。比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
現代人越來越浮躁,把感情看得很功利,很久沒有聯絡,上來就是借錢、結婚求送禮、有事求幫忙,你說能讓人不反感不?
不同的人,人脈圈子不一樣,朋友的質量也不一樣,正所謂是“你若是花朵,蝴蝶自來”。所以說,能做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人,實屬難得,也算是達到人生的第二種境界。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表現嗎?
如果你的朋友從遠方而來,與你把酒言歡,但是雙方在交流意見的時候,你發現朋友在某些方面不贊成你的看法,還與你發生了爭執,但是你依然不爭辯、不生氣,儘量追求“和而不同”,難道這不就是有君子度量嗎?
話說,曾國藩和左宗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是在咸豐二年臘月廿一的傍晚,他們要商量的是如何平定太平軍以及組建湘軍的大事情。左宗棠胸有成竹、滔滔不絕,曾國藩俯耳靜聽,一句話都插不上。曾國藩不僅不生氣,還很佩服左宗棠的才華。
但是,左宗棠對曾國藩是什麼印象呢?
左宗棠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了自己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
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與僕甚相得,惜其來之遲也。
由此可見,左宗棠對曾國藩的印象不是很好,還說曾國藩是“才具稍欠開展”。也就是說,左宗棠認為曾國藩才略平平,笨頭笨腦,有種輕視的態度。
其實,這都和左宗棠為人太過強勢有關,你左宗棠說話像打機關槍,讓人沒有插話的機會,老實的曾國藩只能點頭稱是了。到頭來,因為曾國藩沒有附和好自己,顯得有些敷衍,左宗棠就看輕曾國藩,認為曾國藩不懂自己,還略帶生氣。其實,這也算不上孔子所說的君子行為。
不可否認,左宗棠的天賦和才華都高於曾國藩,但因為他人不能跟上自己的步伐,不能完全認同自己的想法,就大肆攻擊他人,實在是不可取。後面,左宗棠見人就說曾的壞話,說曾腦瓜子笨,說曾不會打仗,說曾是偽君子,等等。
但是,曾國藩不和左一般見識,儘量默不作答,還說“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由此可見,曾國藩的度量和修養都在左宗棠之上。難怪曾國藩去世了,左宗棠會以“晚生”的身份送上含有“自愧不如”的輓聯。
說曾國藩和左宗棠之間的故事,是為了讓大家見識什麼才是真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曾國藩這樣高的涵養。就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即便是大部分人都是有仇必報,但這也不妨礙“人不知人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人生的第三種境界,也是孔子眼中做人的最高境界。
結語:人生,“學而時習之”的功夫,是第一步;“有朋自遠方來”,是第二步;“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是第三步。
而且,如果沒有第一步的實踐,便無從有第二步。如果沒有第二步的到達,也無從說到第三步。這便是孔子眼中的三種人生境界,和思想體系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