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武俠,是多少人心中的桃花源,在武俠的世界裡,快意恩仇、仗劍天涯,所有社畜不得不面對的虛偽世故都可以拋諸腦後,那些不堪忍受的屈辱傷害,也都可以憑一己之力報仇雪恨。

張無忌、令狐沖、喬峰、楊過……,或坎坷或凌然,或不羈或深情,這些看似虛擬的武俠人物,卻帶著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闖蕩江湖。

電影《一代宗師》裡說:"風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那麼,武俠之中的性情中人,大多都出自金庸先生的筆下。

《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那些令人著迷的武俠作品,讓原本就極具傳奇色彩的武術更加玄幻,而66年前的一場傳統武術生死對決,不僅引來萬名觀眾,更成為金庸武俠世界的開端。

太極與白鶴的生死搏殺 王八拳開啟武俠之門

說起66年前的傳武對決,要先從一個名叫吳公儀的人說起。這位吳家太極拳宗師吳鑑泉的長子,20歲的時候,就已經擔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頭,更受蔣中正親自聘請,出任黃埔軍校的太極拳教官。

從內地輾轉來到香港後,吳公儀開班授課,跟著他學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他在香港傳武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再加上出身武術世家,吳公儀的口氣也越來越大。

在一次公開場合,吳公儀這樣說:"從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敵手",這句話在"武無第二"的武術界可謂是赤裸裸的挑釁,招來很多武術行家的不滿。

香港本土有一位名叫陳剋夫的武術名家,老家廣東,少時學過柔道、西洋拳和洪拳,後來拜入白鶴拳宗師的門下,並於1952年在澳門開班授課,傳授白鶴拳法。

這樣一位南派代表自然不會允許吳公儀如此大放厥詞,陳剋夫在報刊上隔空對峙:

"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對手。"

自此,吳公儀和陳剋夫在報刊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口水仗",之後兩人不再滿足於文人式的唇槍舌劍,決定來一場"華山論劍",用實打實地擂臺賽來一較高下。

而在香港,則有1萬多人為了這場比賽,乘船到澳門觀戰。據說,這場比賽不僅吸引了很多普通市民,還有不少香港、澳門的名流也紛紛前來,在影片資料中,還能看到賭王何鴻燊也上臺助興的畫面。

這場簽下生死狀的世紀之戰,在過招的時候,卻讓趕來看熱鬧的觀眾大跌眼鏡。第一回合兩人互探虛實,沒什麼精彩之處,也是可以理解,可第二回合的莽夫拳路,卻不得不讓人對中國傳武產生質疑。

第二回閤中,陳剋夫使出一招"撩陰槌",自下而上威脅著對方腰下,吳公儀雖有防備,也做出了應對,但小腹還是被擊中;被擊中之後的吳公儀肯定不能就此罷休,使出一招"七星捶",連環錘擊之下,右拳直中對方鼻樑,一時之間,陳剋夫鮮血直流,衣裳也被染紅。

陳剋夫的鮮血讓現場的看客興奮了起來,可還沒等興奮上了頭,比賽便被暫停,陳剋夫退到一旁休息了許久之後,比賽才重新開始。

觀眾們期待出現新的賽點,可沒一會兒,比賽又因為兩人頻繁的"腳高於膝"違規再次暫停,到了最後乾脆以"不勝、不和、不負"的結論就這樣草草結束,整場比賽下來總共也沒超過十分鐘。

從後來在網上找到的攝影資料來看,撩陰槌也好,七星捶也罷,說白了都是當時香港報刊的遣詞造句。

整體看下來,和常見於影視作品、紀錄片中李小龍、葉問等武術名家的風格完全不同,"撩陰槌"就是所謂的拆祠堂,"七星捶"就是掄圓了拳頭車輪式的攻擊,根本看不到那些你來我往的見招拆招。

小編輯開大局面 源於傳武對決的武俠世界

如此一場盛況就此結束,和上萬名看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不同,極具文學觸覺的《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從比賽中看到了人們對武術的好奇和探究,決定利用這一場"東風",以連載的形式在報刊上打造一個武俠世界。

羅孚認識一位同鄉名叫陳文統,這人在《大公報》做編輯,經常在編輯部和人大談武術,能做編輯文筆自然不差,對武術又感興趣,羅孚便遊說他寫武俠小說在《新晚報》上刊登。

當時的武俠小說還遠不入流,僅限流傳於地攤和"床底"之間,陳文統這個大報編輯自然不願幹,可也架不住羅孚口才了得。

不久之後,《新晚報》便刊登了陳文統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連載7個月深受讀者追捧,這不僅讓《新晚報》銷量暴增,更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端。

可為《新晚報》帶來銷量的火爆題材,總不能就此沒落吧?當時剛剛入職的編輯便在羅孚的鼓勵下接手了《新晚報》的武俠小說撰寫工作,這位編輯不是別人,正是讓無數武俠迷們頂禮膜拜的金庸先生,而金庸的武俠也因此而生。

1955年,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上問世,在梁羽生和金庸的加持之下,《新晚報》一時之間聲名鵲起

而這二人,也讓武俠成為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題材,梁羽生先生曾這樣表示"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可見兩人在武俠世界裡的江湖地位。

武術對決看勝負,武俠世界看江湖

其實,世人對傳統武術的探究,並不僅僅停留在一場太極和白鶴的對決

1973年,香港兩位拳手翟光和鄺漢傑,與泰國拳手同臺打擂,他們和張耀強一樣,都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便被對手打倒在地。

賽後,對外界的解釋是,中國拳手不習慣用拳套,以致於未能發揮正常武術功底;1974年,香港拳手區輝帶著徒弟前往泰國打擂,相較於去年的"光速"敗北,此次的比賽更像是一場復仇之戰。

面對中方破釜沉舟式的豪言壯語,泰國並不以為然,僅選出了一批二流選手應戰。在比賽中,中方選手一如既往的潰不成軍,五場對決屢戰屢敗,有的選手僅在擂臺上待了二十幾秒就被打倒出局。

多年來的接連失利,讓中國武術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聲望大損,重套路不重實練的模式,也讓中國武術失去了戰鬥力。

相較於武術的勝負失利,武俠世界卻在另一個次元中風起雲湧,梁羽生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見在江湖之中豪氣干雲的俠者精神才是武俠的精髓。

在武俠世界裡,是與非、對與錯,都像勝負一樣分明,人世間的灰色地帶和假仁假義的混淆視聽,都不容於天地之間。

天資不佳的郭靖,可以憑著勤學苦練,從一個被人瞧不上的窮小子成為華山論劍的大俠。體弱多病的張無忌,少小便父母皆亡,一路荊棘也從未改變天性純厚,即便執掌明教神功蓋世,也依舊懂得珍惜身邊人,與趙敏避世而居,權勢輸贏、武林虛名也毫不放在心上。

有人說,葉問之後,時代變遷帶來的巨大割裂,讓武術消亡,日益和平的全球態勢,也不再需要武術。武術真實,武俠虛妄,可看似相反的虛實兩面,好似一枚硬幣般互為依存。

所謂武術,止戈為武,論道為術;而武俠,又何嘗不是一種止戈欺凌的俠者之道,這樣看來,"術"與"俠"本是相通,皆是讓人心嚮往之的江湖傳奇。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水調歌頭.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