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山歌是民歌的一種,顧名思義,是在山上唱的歌,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通俗易懂,形式活潑,以比興的手法抒發感受,表達當時的情感,多為即興演唱。
海岱山歌是中國山歌大家族中的一小支奇葩,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很有水準的歌手,從而把海岱山歌推出宣威,推向曲靖、昆明乃至外省,毛家超就是最為著名的歌手。
一、海岱山歌的範圍界定
海岱山歌,就是指海岱地方的山歌。其實,海岱山歌不是狹義的,它是指海岱及海岱周邊鄉鎮的山歌,包括羊場、田壩、東山鄉在內的地域山歌。
從地域劃分說,海岱原指海岱衝槽子,是從楊家井至田壩的那一段地方,東山、羊場、海岱、田壩的地盤均在這條槽子及周邊山區。明清之際,海岱衝屬順德里與永安裡的地盤,民國年間被劃分為東區及東南區,解放後劃為海岱、東山、田壩公社,至1984年,海岱一分為二,是為海岱鄉與羊場鎮。故從地域劃分來看,古來就有密不可分的統一性,離不開這一歷史的地方特徵,從而也就說明海岱山歌應屬於海岱衝槽子及其周邊山樑地區生存的山歌,只是以海岱為中心罷了。
二、海岱山歌的源流、傳播
海岱山歌源於何時?無人得知。《中國民間文學概要》中說山歌是我國南方各省對民歌的統稱,流傳在西南、中南、江南等廣大地區,又說山歌一詞產生於唐代。《新編曲靖風物誌》中記有1835年以割草為生的李午廷在曲靖抱領慈禧,後慈禧入宮唱“南人山歌小調”得咸豐恩寵,可見山歌當時在雲南的盛行程度。還有典籍記載說山歌首盛於西南的雲貴交鄰地區,再逐而四川、廣西。另外,民國《宣威縣誌稿》卷八之四記有“窮鄉僻壤之村婦牧童,彈琵琶唱小調,甚為鄙俚”之句,山歌是由小調轉化而來的,可見當時把山歌統稱為了小調,並且在鄉村極為盛行。在我的記憶中,也還時常聽到人們把山歌說成小調。
海岱山歌不僅在本土產生,也受到外來山歌的影響和傳播。解放前,一些生活貧困的人幫大戶人家放羊,每年總要趕羊下盤縣花山放牧,從而就把海岱山歌唱到了貴州,也學習了當地的山歌小調。在老一輩人中,那些下花山的放牧者往往是很傑出的歌手。當時下貴州盤縣做生意的人也很多,盤縣土城民間有人見山歌受人喜愛,便用綿紙抄印、木版刻印、蠟版刻印等方式蒐集整理出售。由此,那些刻印書籍又流入了雲南,海岱衝槽子處於雲貴交界之地,相距土城才幾十裡,當然首當其衝是流入的第一要地,從而使山歌得到了迅猛發展。現在,蠟版刻印民間書籍偶爾還能從地攤或賣香紙的生意人手中買到,筆者就曾看到過好多次。
近些年來,由於海岱山歌的不斷髮展,湧現出許多優秀歌手,有的尚存民間,有的被改革開放推向了市場,田壩毛家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帶領一些歌手在昆明演唱,出專輯,使海岱山歌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不斷走出山林、走出鄉村,走向城市,並播及到了外省,去到貴州、四川等地均能見到他的專輯。
三、海岱山歌的發展階段與成熟階段
如果我們把小調時期稱作起源階段,那麼接下來就應當是發展階段與成熟階段。海岱山歌的發展階段與成熟階段的劃分,大致可以這樣劃分,把從稱作山歌的時候起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階段劃為發展階段,九十年代以後至今劃為成熟階段。
在發展階段的初始時期,山歌只能在山上密林中唱,避諱老幼,躲避村寨,沒有固定歌場。山歌必僅是以情歌為主,深受青年男女的喜愛,人們開始暗地傳抄,現在只要加以留意,尚能蒐集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手抄本。由於手抄本與土城刻印本的流行,使海岱山歌越來越加深入人心。何況其中辭意真切,情滿意盛,又簡單,朗朗上口,可以即興演唱,見景融情,隨編隨唱,任何人都可以編可以唱,不避諱土語,於是山歌便漸漸旺盛了起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歌場也就應運而生了,相繼開闢了巖上、大獨山、茶山、天寶洞,以及鄰縣富源縣後所鄉的光亮子等歌場,從而使山歌這一藝術形式走向光明,直接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海岱山歌進入發展階段後,正式從小調中分離出來,更大膽的吸收其它民歌形式,從而有了固定的調子與句式。在這一階段中,它與其它民歌共融發展,譬如其中許多山歌就收容了當地孝歌的一些方式,孝歌也吸收山歌的內容與句式,只是山歌多以情歌為主,而孝歌則以祭悼亡人為主題,專在喪葬活動中演唱。
譬如孝歌:“老鴉飛在半天遊/無人開頭我開頭/這個頭來我開起/無人接手我要丟”。山歌:“喜鵲飛在半天遊/無人開頭我開頭/這個頭來我開起/無人接手我要丟”。
這兩首歌,山歌與孝歌都是開場歌,其中只換著一個詞——“喜鵲”與“老鴉”,而其中的意境卻全變了。當然在演唱的時候,調門是有所不同的,孝歌顯得哀傷,山歌就更活潑歡快。
盤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盤歌本是山歌的一種,一問一答。盤,即盤問之意。對於海岱盤歌,筆者疑其多半是吸收孝歌的盤問方式,並逐漸走向成熟,在後來的日子,內容、形式才豐富多彩起來。
山歌在發展階段中,由於其來自於小調,吸收小調的內容與形式更是義不容辭的了,很多地方都吸收了《十二月歌》、《四季歌》等句式或內容,譬如以月份起頭的山歌:“六月天氣熱又熱/曬得山坡開了裂/曬得茅草節節斷/曬得大哥臉皮黑”,“六月天氣熱又熱/曬得山坡開了裂/曬得茅草節節斷/曬得小妹臉皮黑”。另外,還吸收《拐妹調》、《放羊調》、《盤花調》、《十里亭》等的小調藝術形式。
到八十年代後期,接近九十年代,由於歌場的開闢,海岱山歌得到了更好的交融與發展,歌手與歌手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並吸收外來山歌的長處,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山歌也毫無疑問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受到經濟浪潮的衝擊,一些歌手便認識到了這一點,走出歌場,走出鄉村,去尋求山歌藝術的價值。此時期,有幾個歌手在田壩歌手毛家超的帶領下,在省城昆明搞演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進而,他提高藝術形式推出專輯,使海岱山歌名聲鵲起,蜚聲省內外。至此,海岱山歌可算真正的成熟了,並引起了國家藝術機構的高度重視,正式定名為海岱山歌。
四、海岱山歌的分類
從歌手所唱的山歌內容來看,海岱山歌大致可劃分為情歌、生活歌與風俗歌三種。
1、 情歌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毫無疑問,山歌也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把愛情作為重點內容來歌唱,何況山歌本來就是青年男女為了表達相互的愛慕而創造。海岱山歌自產生以後,創造了大量的情歌,翻一翻有關它的書籍,聽一聽歌手唱的聲音,就會發覺其中十之八九是情歌。
如:“昨晚等哥哥不來/手拿花線繡花鞋/花鞋本應繡花草/不覺把哥繡出來”。再如:“生要連來死要連/要連大哥一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河橋上等三年”。 這些情歌情感熱烈,語句奔放,相思之情躍然於形,使人聽了不能不被感動,可以說是海岱山歌中藝術上最為成熟的部分。青年男女透過歌聲對唱達到相互瞭解,增進感情,最終達到結雙成對的目標。
2、 生活歌
生活是人生的重點內容,無處不在,人以生存為本。為此,海岱山歌除了情歌,便把生活歌作為第二大內容,反映自身的生存環境,尋求美好的未來。譬如“郎二十來妹十八/郎犁田來妹縫衣/郎耕田地出穀米/妹縫衣裳勤操家”,“金打酒壺銀打杯/大碗小碗桌上堆/老老小小團圓坐/喝了一杯又一杯”。這些山歌,反映著當地的生產、生活情況,反映著人們的處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歌手在創作山歌的時候,把生活與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邊工作一邊唱歌,工作環境、勞動強度、自身感受如流水一般輕輕的便從歌聲中流了出來。
3、 風俗歌
宣威地大物博,廣袤神奇,民俗風情別具一格。由於特有的風俗,便創造了特有的風俗山歌。如:“丈夫死了不準埋/砍些松枝秋起來/秋他二十五六載/等到一起合墓埋,”就說明了這地方的風俗。海岱地方老人死了,要請陰陽瞧日子下葬,如日子有避諱入土,則砍些松枝搭架秋在墓地,“二十五六載”是屬於誇張手法,該地秋棺不過兩三個月,最多者達兩三年,另外此首山歌也說明這地方有合墓葬的習俗。
再如:“哥我人憨本姓丁/少走遠路怕生人/問問妹的名和姓/問清姓名好開聲”;“小妹原來是憨人/從小長大無名聲/問妹名來問妹姓/梁家女兒不聰明”,海岱地方的風俗,同姓不婚,也不能隨便開玩笑,故唱山歌連妹的人首先得問清對方的名姓,以免鬧出笑話,羞人又羞己。當然問清姓名,也有利於對對方更多的掌握和了解,接下來也就方便入歌、對唱、戀愛。
五、海岱山歌的語言特色
比興手法是海岱山歌最常用的手法。歌手們說:“沒有比喻就沒有山歌,山歌唱得好,就要比喻打的好。山歌好比孔雀,比喻好比孔雀的羽毛。孔雀沒有羽毛就不美麗,也不能高飛天宮。”山歌中比喻的形式非常豐富,幾乎各種形式都有。另外還有用排比形式的。一般來說,海岱山歌是在即興對歌時見什麼唱什麼,頭一句要編得快,常常藉助於起興手法,如習慣套句起興:“大河漲水浪推沙”、“說得合來講得合”、“柏木水桶三道箍”等,並沒有特指或確切意義,僅是出於引出下面的歌辭。具體如:“大河漲水浪推沙/二十七八無婆家/只怪七挑又八選/無緣無故怨爹媽”。
除了具有上述一般山歌的語言特色外,海岱山歌還具有兩點比較特殊的特色,現分別述之。
1、海岱山歌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地方性。海岱山歌由於產生於鄉村山林,村婦牧童多無文化,只是即眼前之景之情即興演唱,故多口語化,方言較普遍,有少部分詞語甚至字典上都難找到。譬如“給是”等。
2、海岱山歌的語言是與時俱進的,和其它文學樣式一樣會打上時代與環境的烙印。海岱山歌的語言是隨著時代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沙發”、“電視”、“火車”、“轎車”等詞語便也在海岱山歌中應用了。如:“喜鵲飛在半天遊/唱歌打賭在前頭/兩心恩愛從歌起/輸了轎車接我走”,“喜鵲飛在半天遊/一片真心在心頭/火車有軌跑四方/小郎說親用心口”。
六、海岱山歌的句式特徵
任何文學都有它一定的形式,海岱山歌也不例外。它形式活潑,語言口語化,隨口編來,清伶自然,主要有以下幾種句式。
1、七言四句式
在海岱山歌中,無論是情歌、生活歌、風俗歌,均大多屬於七言四句式。這種句式大約是在明清時期就有了,《中國民間文學概要》中說:“現代南方山歌與明清山歌相似,多為七言四句一首。”可見南方山歌七言四句式的影響。如:“吃酒吃肉吃不香/不如和妹喝酸湯/棉絮被窩蓋不熱/不如和妹蓋衣裳”。
2、五言四句式
如果海岱山歌的七言四句式有可能受到傳統文學七言絕句影響的話,那麼五言四句式就可能受到五言詩的影響。五言四句式在海岱山歌中的量低於七言四句式,顯得少得多了。如:“小小一書生/黃昏讀五更/雞鳴早早起/ 心想跳龍門”。
3、七言六句式
在海岱山歌中亦有七言六句式的,如:“生不丟來死不丟/只等黃河水倒流/隔山隔水又隔衝/一不相見二不逢/久不相見心莫冷/花到春天自然紅”。 七言六句,多了兩句,而那兩句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是為了更好地烘托,把情感加以強烈的抒發,在山歌中是別具一格的。
此外,還有七言四句式夾多字句式、七言四句式夾少字句式及垛句式。
七、歌場介紹
茶山:海岱鎮一重點歌場,地址在水坪村委會分水嶺,華竹箐反背山樑中的窪地中。每年端午節,會自動有一二千人到此聚集遊玩。此歌場系由呂雲娣等歌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率先開闢,從此後,每年端午節日均有歌手在凹地上邊的山上對歌。
大獨山:羊場鎮一重點歌場,地址在羊場鎮法灑樑子,時間為八月十五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闢,後在九十年代末,山林被劃為國家封山育林區,從而歌場廢止。
天寶洞:東山鄉一重點歌場,屬海那村,東山鄉與羊場鎮交界之地。此歌場原出於廟會,每年二月十九日,均有許多香客到此上香,殺雞野炊。後在八十年代後期逐漸演變為歌場,成為青年男女對歌的地方。
李家大梁子一四三隊:羊場鎮新興歌場,在馬桑樹。每年端陽節和中秋節,亦有青年男女聚集於此對唱山歌。
參考資料:
《文學百科大辭典》,胡敬署、陳有進、王富仁、程鬱綴主編,華齡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北京第1版。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概要》,段寶林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三版。
《新編曲靖風物誌》,楊朝俊、龔金才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1版。
《宣威民間文學綜合卷》,張紹祥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1版。
《宣威縣誌稿》(民國),繆滸澄主編。
《宣威民歌精選集》(內部資料),何汝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