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成就與地位是其他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擬的。魯迅可以說是新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標。
魯迅的作品為現代文學作家提供了創作的基礎,他的文化思想為當代作家的文學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魯迅的作品為鄉土流派的形成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魯迅也是當代文壇的第一人。
魯迅的作品形式有很多,小說《阿Q正傳》、《孔乙己》、《狂人日記》、《吶喊》等作品我們耳熟能詳。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等文學作品在文壇的地位也很高。
魯迅的一些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和舞臺劇的形式展示給觀眾。魯迅的文章還被收錄到教科書中,而且所佔篇幅也不少。可以說魯迅已經成為了文化名人的一張明信片。
可是這張明信片就要被摒棄了,"去魯迅化"的浪潮不斷的襲來。魯迅的有些作品從教科書中剔除,現在還有人來質疑,抨擊魯迅作品的真正價值。
為什麼會有"去魯迅化"的浪潮?"去魯迅化"指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去魯迅化"的說法呢?在09年的時候,有一些地方城市把魯迅的作品搬出了教科書。這一做法在當時就引起了轟動。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作"去魯迅化"的現象。
"去魯迅化"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些人支援"去魯迅化",有些人反對"去魯迅化"。兩種陣營相持不下。這種現象引起的浪潮就是我們所說的"去魯迅化"的浪潮。
雖然反對的聲音居多,但是不爭的事實就是,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的篇幅已經越來越少了。
在五六十年代,魯迅的作品在語文教材中有30多篇。到七八十年代篇幅是28篇左右。九十年代就只有15篇作品,直到現在,魯迅留在教科書中的文章,只有5篇左右了。
這位文壇的聖人,魯、郭、茅、巴、老、曹中排名第一的魯迅。現在因為去魯迅化,他的作品在書本里被慢慢的刪減,我們心痛不已,可是教學書本的篇幅有限。想要豐富學生的見識與思維,加入一些新的作品與篇章,我們也不可置否。
"去魯迅化"想要去的是什麼?既然提出了"去魯迅化",在語文課本里,魯迅的作品篇幅也被大幅刪減。那麼這個"去魯迅化",去的是什麼呢?
首先一部分人認為,魯迅的文章所描述的年代,距離現在已經很遙遠,對現在社會的教育意義並不是很大,新的時代需要更多,更現代化思想視野的文章。
其次,魯迅的文章有一些激進的思想,甚至有一些偏激。文筆不夠平和,所以《藥》、《風箏》和《紀念劉和珍君》首當其衝就被撤下了。《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相對比較柔和,意境美好,就被留了下來。
這些都可以說得通,也可以接受,但是竟然把"去魯迅化"上升到魯迅個人身上。抨擊魯迅的文章真正的價值。說是魯迅的文章的價值被高估了,否定了魯迅對當代文壇的貢獻。這樣的說法就讓人不能信服不能認同了。
魯迅的文章的確是有點晦澀難懂,他筆下的社會環境也有些陰森冰冷。魯迅說當時的那個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雖然這些讓人難以接受,但是現實就是如此,你不得不承認。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拒絕面對現實。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陰暗的角落,不管切換到那個年代都是一樣的道理。
該不該去魯迅化,文化名人早就給出了答案我願用我所有的作品,去換魯迅的一部《阿Q正傳》都換不來。這是莫言對魯迅的作品的最直接的評價。他說他在魯迅的影響下開始寫作,一直模仿魯迅,研究魯迅,但是也永遠不可能超越魯迅。
莫言說自己小的時候,對魯迅的文章只是表面意義的去誦讀,並不能明白其中的意蘊。長大之後才知道了魯迅先生的深遠用意,他的一些文章,對人物的描寫方法也是借鑑了魯迅的寫作形式,感覺受益匪淺。
不光是莫言,賈平凹對魯迅的評價也是極高的,他的《廢都》中所塑造的人物還有故事情節,跟魯迅的《藥》都極其相似。都是以批判性的眼光與手法來透視社會現實。他們在思想上有高度統一的調性。
餘華的《活著》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反響不錯。採訪中他毫不避諱的說魯迅對自己的影響。他說能夠寫出餘韻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電影也是一樣。魯迅就是這樣一個能寫出餘韻的人,他的文筆不應該受到質疑。
"去魯迅化"是一股短暫的思想逆流,不能因為難懂,因為時代的變化,就忽視魯迅文筆的力量,跟魯迅文學的真正價值。所以該不該"去魯迅化"這個疑問也根本站不住腳。
小結魯迅用他的筆桿子塑造出無數的文化經典,他的創作不是為自己服務獲得名利,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為革命者指明方向,激發力量。
魯迅說,那些為了中國的改革而賓士的勇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向他們吶喊,哪怕是微弱的慰藉。同樣我們也有一樣的責任,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時代變遷,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化了,不再是魯迅所處的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我們不需要像魯迅那樣奮筆疾書為革命吶喊,為社會呼籲。但是魯迅作品的文化精髓並沒有與時代脫節。
就像魯迅《故鄉》裡說的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它現在一樣有力的警醒著我們,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培養獨立,創新的眼光去看這個社會,尋找正確的人生道路。
我們不應該用"去魯迅化"去對待這樣一名革命鬥士,魯迅用他的筆桿子為革命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