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對於家鄉的父老鄉親來說,其實並無傳統節日的概念,人們不知道節日的起源,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天要吃餃子。在人們的心中,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唯一讓人們知道的是,冬至這一天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必須到故去的親人墓前供奉果品和焚燒紙錢。大人們說,這是從古至今遺傳下來的風俗。若是誰家不去祖輩的墳前祭奠,就是不孝子孫,便會遭到全村人的唾罵。 記得小時候,每逢冬至節的下午,我和小夥伴們總愛到村外的麥田裡玩。與其說是玩,倒不如說為了解解嘴饞。蘇北的冬天來得早,小雪節氣前後便會常常下雪。到了冬至,人們已經生活在銀色的世界裡。皚皚白雪覆蓋著村莊的一排排茅屋,覆蓋著一條條土路和水塘,覆蓋著一望無際的麥田……我們在田野裡盡情地玩耍: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耐心地等候著大人們的到來。 大約下午三四點鐘左右,大人們便攜著果品和紙錢相繼各自走向祖輩的墓前。他們把果品供奉在墓前後,一邊點燃紙錢,一邊口中絮叨:爹呀,娘呀,兒子給你送錢來了。生前受了一輩子苦,沒過上一天好日子,在那邊不要再虧待自己,該花的花,該用的用。到春節兒子再送錢給你。說完後,待紙錢全部化為灰燼,便跪在墳前,恭恭敬敬地磕完三個頭,才含淚轉身離去。
待大人們離開墳墓,我們這些小夥伴便會嚷著叫著,爭先恐後地跑向一座座餘煙未盡的墳墓,爭搶著那些供奉的果品,直到吃得差不多了,才敢回家。我們不敢把果品帶回家,因為怕被爹孃看見而受到責罵。 後來,已經上學的我們年年盼望著冬至節的到來。我們不是想吃那又甜又酥的果品,也不是晚飯時餃子那噴香的味道,而是知道,過了冬至,便開始數九。聽大人們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回;九盡花開寒不來。我們一天天地數著,我們知道,數過一九,便是新年,我們又長了一歲;數到五九,便是春天,春節即將來臨,我們不但能吃上大魚大肉,更重要的是,爹孃不僅會給我們壓歲錢,還會為我們添上一件新衣裳。 隨著家鄉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每年的莊稼收成的好壞成為父輩們最大的牽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每逢冬至這一天,大人們總是喜歡聚集到本村一個外號叫“王半仙”的老人的院子裡,聽他預言一年的氣候與莊稼收成的好壞。這位按輩分我該稱呼為老爹的“王半仙”,總是右手端著茶杯慢慢地啜著熱茶,左手捋著稀疏的幾根山羊鬍須,先是抬著頭眯縫著眼睛看著天空,許久,才會慢條斯理地說:“古人云: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冬至西北風,來年一春雨無蹤……今天天氣陰沉寒冷,又是西北風,預示來春多晴少雨。只要家家及時施肥和灌溉麥田,麥季還是豐收在望的……”望著|“王半仙”那一副老學究的斯文模樣,聽著他一通天文地理的絮叨,少不更事的我暗暗覺得好笑,總認為他是在瞎侃。於是,便笑著說:“老爹,看來你說得也不是全對,要不人們為什麼不叫你‘王神仙’而叫你‘王半仙’呢?”我的話頓時惹得人們一陣大笑,惱得“王半仙”瞪著昏黃的眼珠,噘著稀疏的山羊鬍,哆嗦著乾癟的嘴唇,半天說不出話來。父親急了,氣惱地對著我的屁股就是兩腳,罵道:“懂你娘個屁!大人說話,搗什麼亂?給我滾回家去!”
上中學後我才知道,“王半仙”老爹並不是在瞎侃。他的那番話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透過對冬至這一天的陰晴冷暖、風雪霜華的細緻觀察而總結出的氣候規律,是指導農民預防自然災害、奪取糧食豐收的一條條農諺,其中包含著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多少期盼啊!我很長一段時間為自己的年少無知曾對“王半仙”老爹的嘲諷而感到羞愧和內疚,好想當面對他賠禮道歉。然而,當我終於想在一個星期天鼓起勇氣跨進他的家門,“王半仙”老爹卻已於三天前病逝了。 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父輩們大多已經故去。身為人父的我也已近當年父輩的年齡。儘管身居都市,每年冬至節,再忙也要驅車回鄉,在爹孃的墳前還有那位“王半仙”老爹的墳前插上幾朵鮮花,焚燒幾串紙錢。我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先輩,您們以質樸的語言,敦厚朴實的品行,向子孫們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孝道感恩文化,詮釋著冬至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使之發揚和光大,成為促進社會發展、推動時代進步、維護社會道德環境、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奠基石。而今,家鄉已今非昔比,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樓房取代了當年參差不齊的茅屋,一條條寬闊筆直的水泥路取代了當年坑窪不平的羊腸小道,孩子們不再為貪吃而去搶供奉先輩的供品,人們也不再為旱澇等自然災害擔憂……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們的墳墓將會因擴大土地面積而不復存在,但您們的靈魂永在,冬至節的歷史文化底蘊永在!因為孝道永恆!感恩永恆!仁愛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