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讀書不一定能讓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是樊登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裡觸動我的一句話。

《禮記·大學》裡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修身對於古人是基本要求,而要想修行德性,不僅依賴環境的薰陶,還需要向前人們學習,讀書則是最低的門檻,最優的成長方式。

但是生活中會遇到許多讀了大量的書籍,卻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的人們。事實上,愛讀書不一定會讀書,讀書時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理解能力,有時候好看真就不如好用。

所以我們要是把以上三個問題解決了,我們不僅在學習上能事半功倍,對於我們的人生一定也能更上一層樓。

01

閱讀的目的

世界上讀書最多的國家,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每年的讀書量人均是68本之多。在這個國家讀書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美德。

以色列雖然人口稀少,建國時間短,但是人才濟濟。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佔18.5%。在這樣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知識帶來了豐厚饋贈。

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深刻。現在的人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當我們涉入在浩瀚的書海里,我們才會發覺自己的無知。

這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透過閱讀和學習來彌補我們的“心智”缺陷和知識缺口。

現實中對於我們來說,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各類手機軟體和各種娛樂節目,掠奪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而人類的天性又傾向於安逸和得過且過。這使得我們要想將學習進行下去,就需要先來克服天性。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閱讀經歷。偶然間讀到《認知覺醒》,從中瞭解到大腦的構造,原來人類都一樣,懶惰只是天性使然。我的心裡也發生了變化,和自己和解後,學會逐步拉伸養成一種好習慣,也可以說,正是讀書使我成為我喜歡的自己。

因此,讀書是我們成長的唯一的捷徑。讀書對於我們,就像擁有了一面鏡子,我們不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成就自己。

02

沉浸式學習

多年來,唯一值得驕傲的是養成的愛看書的習慣。尤其是小說,然而看完之後只知道故事梗概。

至於作者寫這本書的意義,和書中精彩的片段,我從來沒理會過。也就是說代表一本書讀完之後,就記住了書名。

就像是在生活中圍觀別人下象棋,有時也會湊個熱鬧。但我的關注點是他們因為一步棋爭吵地熱火朝天。場面非常有意思,至於象棋怎麼個走法我卻一竅不通。

這種吃瓜心態的讀書法如同走馬觀花,不過是走過,又錯過,心裡不會泛起一絲漣漪,又恰似食用了雞肋,毫無營養可言。

和它相對的學習法則是沉浸式學習。這種方法幫我們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帶我們不斷體會事件以及探索人生的真諦。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主動投入並且全神貫注,還會積極排斥外界的干擾,也只有走進故事裡,才能由此聯機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從中得出一些啟示。

而我們的大腦專心致志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會提高。

沉浸式學習使人們進入到心流狀態,這樣還能給我們帶來時間的錯覺,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所以說,讀書如果心猿意馬就是在做無用功,而沉浸式學習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收穫。

03

好看不如好用

讀書是為了成長,然而白忙活的原因不但是因為讀書時精力不集中,還有一點就是不得要領。也就是說,抓不到事物的核心。

不擅於讀書的人,只適合填鴨式的方法,作者總結出一個觀點,他習慣選擇接受。這種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更不知所以然。

而擅於思考的人則運用批判性的思維來審視事物本身,在他們的世界裡信奉一條格律:“盡信書不如無書”。會主動尋求事實的背後原因,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規律,和以前的知識產生關聯,最後還會總結出自己的觀點。

也只有這樣反覆咀嚼後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認知框架,對自己才會產生作用。不再只是侷限於選擇哲理性的好句,收藏過就沒有了以後。

綜上所述,感性的好看的東西累積再多,都不如理性地抓住觸動自己的一點兒來的“營養”。

寫在最後

人生而有限,然學而無涯。也只有讀書和學習,是精進我們人生的方式之一。《刻意練習》裡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方向,才會得到質的飛躍。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這一首詩,寫滿了相思之苦,將相思表達的入心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