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0月21日至25日,中國特色劇種海外推廣計劃專案“古藝薪傳—中國莆仙戲”落地泰國曼谷,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分別與泰國藝術國粹孔劇和泰語潮州劇(優泰劇)同臺演出,並走進泰國中央電視臺(ThaiCCTV)進行“中國戲曲風采—喜迎莆仙戲訪泰”專題交流訪談。此次推廣計劃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和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承辦。此次訪演首次實現中泰傳統戲曲同臺演出,也是中國傳統戲曲首次走進泰國本土電視臺。

▲莆仙戲、優泰劇演員及嘉賓合影

▲莆仙戲演員和孔劇演員合影

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顧洪興、副主任張波博士、中國駐曼谷旅遊辦事處主任張新紅、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二處處長樓柏芊、仙遊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蘭芳、泰國前工業部副次長巴孔、泰國中國戲曲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主任兼泰語潮劇(優泰劇)創始人莊美隆、朱拉蓬研究院副院長阿努拉、泰國廣東粵劇曲藝社社長潘韶詠、前泰國駐廣州總領事及泰國駐印度大使威猜、泰國福建商會副會長楊豔峰等嘉賓同近700名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

▲泰國中央電視臺電視臺專訪合影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至今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保留了獨特的表演體系,在中國目前所存348個劇種中獨樹一幟。莆仙戲繼承了中國戲曲在初生時期的表演藝術遺存,顯示出質樸、古老的藝術特色。莆仙戲的表演體系被總稱為“傀儡介”,以人模仿木偶動作而著稱,用豐富的體態動作和歌舞相偕的表演形式來實現人物個性的塑造,充分體現強烈的視覺性。莆仙戲的文學音樂保留著古老的曲牌體形式,有音樂曲牌一千多支,鑼鼓經三百多種。2006年,莆仙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觀眾上臺學習莆仙戲舞步動作

莆仙戲劇團帶來的《敬德畫像》、《咬臍打獵》、《千里送》、《迎春牽狗》、《百花亭》五部傑出藝術作品通過演員獨特的“傀儡介”表演和排程鋪排,展現了中國戲曲藉由行動來表達個性化審美的獨特方式。五部作品展示的故事涵蓋了眾多從中國唐代以來被廣為傳頌的民間故事,表現了中國人在審美趣味上所呈現出來的極致追求,在美與醜、精細與粗獷、溫柔與剛猛等強烈的視聽對比中,展示對於英雄、愛情、倫理等觀念的態度,呈現著中國人的美學觀念、道德觀念。

▲《敬德畫像》

▲《百花亭》

▲《咬臍打獵》

▲《迎春牽狗》

▲《千里送》

為使觀眾對莆仙戲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專門為演出劇目安排了中泰文字幕投影。演出期間,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王馗所長還對莆仙戲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個性做了講解。

兩場演出座無虛席。演員的每個動作、神態、唱腔都一絲不苟、淋漓盡致,精彩的演出讓戲曲粉絲和初次接觸戲曲的觀眾醉心觀賞,沉浸在戲曲帶給人們的無窮魅力之中,有的觀眾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演員的動作。曲終謝幕掌聲四起、經久不息。觀眾踴躍上臺進行互動,盛讚莆仙戲美得讓人流淚,爭相模仿莆仙戲舞步動作。

▲聽戲入迷的觀眾

在此次交流演出中,中國莆仙戲與泰國傳統宮廷劇孔劇,以及泰國華人群體傳承的泰語潮劇(優泰劇)同臺共演,為中泰文化交流架起了橋樑。孔劇,是演繹印度史詩的泰國古典戲劇樣式,與東南亞地區相關國家古老戲劇樣式的歷史文化淵源一脈相承,藉助精緻的肢體表演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世界;泰語潮劇是泰國潮州移民將潮劇用泰語進行泰國化改造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中泰文化交流的成果。三種古典戲劇的交流,充分展現出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區域中文化的多樣性,不僅為兩國藝術家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也為增進兩國人民對彼此文化的了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優泰劇《包公會李後》

在泰國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王馗所長對建國70年來中國的劇種、劇團建設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對莆仙戲源遠流長的藝術傳承和當代創新做了詳細的介紹。中泰兩國戲曲專家就進一步加強兩國戲曲方面的交流進行了探討。

作為重要的海外推廣專案,莆仙戲此次曼谷之行對擴大中國戲曲在泰國民眾中的認知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中泰戲曲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戲曲劇種走出國門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來源:曼谷中國文化中心)

▲孔劇

▲孔劇

值班主任:林雙華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酥山與龍鬚酥,哪種“酥”味酥化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