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古代,有一條溝通亞歐大陸極其重要的路線,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線,從中國的角度看,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發現的,但其實在張騫之前,就已經在多地區熱烈的交流與往來。

在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如火如荼之時,北方崛起的馬其頓國王、無限嚮往神奇東方的亞歷山大大帝,長驅直入,閃電般佔領了希臘、波斯、埃及這些地區,迅速將希臘文化推進到各地區,進入希臘化時代。

然而,亞歷山大大帝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他的一名手下,成為了波斯地區新的統治者,建立了塞琉古王朝。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幾十年裡,古希臘的思想、文化、藝術都隨著征服者,抵達了中亞、埃及、印度這些地方。

亞歷山大大帝

而在東方,除了亞歷山大大帝認知範圍內的波斯帝國,還有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以東的一個龐大國度——中國。彼時,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一次一次的進犯中原,最終中原以進貢換取和平,直到精力無比旺盛、雄心壯志的漢武帝開始他的統治。

在中國古代,除漢族以外,少數民族包括了匈奴、東胡、羌族、粵等,其中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東胡這些主要是遊牧民族,匈奴古代根據地在黃河流域一帶,後退居陰山山脈,最終退到漠北。

漢武帝派衛青與霍去病,多次反擊匈奴,直至打敗這隻北方遊牧民族,在反擊過程中,為了聯手西域,派了使者張騫出使西域,於是,這條通往西方的路途,第一次被中國所認識。

霍去病

首先來看酥山。酥山,是指以“酥”製作的山,“酥”是什麼?

對於“酥”,我總覺得,這個字非常完美的,它極為精闢的為大家勾勒出一幅想象力可以觸及的圖景。

首先,“酥”字由“酉”和“禾”組成,二者呈勢均力敵之勢各居一側,十分的均衡。

其次,“酥”做名詞是與禾、酉(代表酒)有關,指的是食品,有乳酪之意,由牛羊乳製成,又叫做酥油。有酒之意,如“天竺國謂酒為酥。”有面粉加酒、糖等製成鬆脆的點心之意,如酥糖。作為食物的“酥”,對筆者有著無窮的誘惑力。

而“酥”做形容詞時,有“鬆軟”“鬆脆易碎”“光潔細膩”之意,這些多半是名詞“酥”所具有的的特質,這些特質,都可以激發人的視覺味覺的美妙享受。

再次,古人寫詩喜歡用“酥”做譬喻,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要看近卻無”,陸游的“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白居易的“腰為逆風成弱柳,面因衝冷作凝酥。”這些美好的詩詞,我以為是“酥”字,起了畫龍點睛作用。

最後,從脣齒間輕輕吐出“酥”這個音,宛如遊絲般,輕輕款款,有一種觸電般渾身無力軟麻之感,讀音也甚是好聽。中國象形文字的精妙之處,在“酥”字這體現的淋漓盡致。

酥山就是這樣一種完美的食物。

酥山的“酥”意為乳酪,以乳酪、酥油這些乳製品製作成。

這些乳酪、酥油,其實在中原來說,吃得並不習慣,漢代以前,人們長期無法接受。

而絲綢之路溝通了地中海沿岸、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地區、中亞、黃河流域這些地區的物產、文化與財富交流,這條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膚色各異的人們,以智慧和汗水,不畏跋涉萬里的艱辛,將古羅馬、波斯、中亞的物產,帶到中國交換,而這些旅人們,最重要的必帶之物:食物,包括了饢、酒、葡萄乾、乳酪這些儲備,與隨行的駱駝與羊群,一路東行而來。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大量湧入中原,將這種食用乳製品的習慣逐漸擴散傳播。

其實,到南朝時,乳酪還只是在上層社會流行,直到唐朝時,竟然發展出來“酥山”這種創意吃法,不能不說當時對乳製品接受度之高了。

我們來看看乳酪的做法。酥山所用到的食材是乳酪、酥油之類,將乳酪、酥油加熱,讓它們緩慢融化,然後將正在融化的乳酪、酥油淋在盤子裡,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模樣,做出造型後,就放置冰窖裡冰凍,冰凍出來就是酥山了。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酥山其實是一種冰淇淋了。雖說世界範圍內流行的冰淇淋,是從元代時期,馬可波羅把一種乳製品加各種水果、點心冰鎮後製成的食物帶到了義大利,最後才流傳了開來,但要說起冰淇淋的老祖宗,估計還是要追溯到酥山這裡。

酥山的記載在古代詩歌中多處可見,它曾經被唐朝詩人王冷然繪聲繪色的描繪:“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元冬涸沍而體成。”酥山之美味,於王冷然如此描繪:“吮其味則峰巒入口,玩其象則瓊瑤在顏。隨玉箸而必進,非固非吝;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有味有色,消暑生津止渴。

後又有五代詞人和凝的詞《春光好》裡記載的酥山:“玉指剪裁羅勝,金盤點綴酥山。”在唐代章懷太子墓“仕女圖”中還可以看到兩位侍女手中捧著美食酥山的畫面。

唐朝食用酥山一般在宴會上,而酥山的大小也折射出宴會的排場,越是奢華的宴會,酥山做的越大。雖說年齡越長,我越少食用冷飲,但對於酥山這一唐朝的高檔冷飲,我還是非常之覬覦。

說完了酥山,再來看看龍鬚酥。

龍鬚酥這一食物是否起源於中國,其實是有爭議的,有視訊說,當中國人說起龍鬚酥源自中國,“土耳其人笑了”。

確實,周遊各國、嚐遍各種異域美食的人們,會注意到一點,很多國家,都會有龍鬚酥這一食物。土耳其的龍鬚酥,各種口味的,讓人忍不住都想一一品嚐。

對於龍鬚酥的第一故鄉,我不敢妄作揣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龍鬚酥的原料蔗糖,必定是經由絲綢之路長途跋涉而來。

龍鬚酥首先是一種糖。

中國古代最初食用麥芽糖,《詩經》記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禮記》記載:“棗、慄、飴、蜜,以甘之。”這些典籍裡提到的“飴”就是麥芽糖,後人形容事物甜,也會用到“甘之若飴”這樣的詞。

先秦時代,中國人就開始會製作飴糖了。秦漢以後,飴糖的生產十分普遍。飴糖是粘稠如膠的,所以必然不能製成這種鬆軟纖細如絲的龍鬚酥。

龍鬚酥所用的原料是蔗糖。而原產地在印度的蔗糖,是在漢代以後進入中原的。蔗糖當時是被稱為沙糖,最初是紅沙糖。東漢張衡《七辯》稱: “沙餳石蜜,遠國貢儲。”這種沙餳,就是沙糖。說明東漢已經有沙糖從西域傳入的。但真正大規模引進,是在唐朝。

據資料顯示,唐代前期,唐太宗和唐高宗分別派人到天竺學習製糖技術。這種學習交流,將糖的種類和製法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開來。

到宋代時,蔗糖已經出現了白砂糖這一糖類。所以,龍鬚酥的雛形就在宋朝出現了。在宋代,有一種糖叫做“一窩絲”,其絲狀外表白雪般晶瑩,內部綿軟,可以加上芝麻、核桃之類。

這“一窩絲”,顯然就是現代龍鬚酥的雛形。

“一窩絲”的工藝是來自何處呢?是中原內部孕育的?亦或是來自絲綢之路帶來的工藝?我並不知道。大概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中原自創,一種是來自於胡人。

中原自創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畢竟唐朝就可以發明了“酥山”這樣另類的乳酪吃法,畢竟,作為民富國弱的宋朝百姓,飲食上縱觀歷史都是領先時代的,更不提中原五花八門的美食和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但是,我們更可以想象一下來自於胡人的可能性。就像胡餅、胡床、胡羹、胡樂、乳酪這些民俗飲食,龍鬚酥的製作同樣經由絲綢之路,從西域傳來——我這樣猜測,總覺得,這龍鬚酥有一種異域風情。

我沒法穿越到唐朝品嚐酥山的美好,但是,可以在某寶上購買到我想吃的龍鬚酥。在我寫此文時,我在眾多龍鬚酥品牌選擇了新疆的一種,彷彿新疆的口感,可以讓我感受到絲綢之路那種異域的氣息。

下單後我發現,這一盒龍鬚酥,竟然真的從新疆發貨,27日從新疆出發,到現在依然還在漫漫途中。

期待,不也是很美好的麼?

參考文獻:

《略論中國古代的糖類》,劉樸兵

《了解一下古代冰激凌——“酥山”》鳳凰週刊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第八屆琴臺音樂節拉開大幕 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次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