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精要主義》,本書中文版共約11.4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1期。

在這個資訊爆炸,選擇過多的時代,你是否經常感到疲憊異常卻又沒有發揮所能?你是否覺得無情的壓力正在碾壓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時間總是被別人的安排打亂?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想法太多,盲目追求的東西太多,結果只能是得到更多的不如意。

今天要解讀的這本《精要主義》,將教會我們摒棄瑣碎而無足輕重的生活,成就真正重要、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被譽為“21世紀的史蒂芬·柯維”。作為一名精要主義的提出者、倡導者和領導者,他致力於幫助個人和企業將80%的時間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免受瑣事的困擾,服務的客戶包括蘋果、谷歌、Facebook、皮克斯等多家知名公司。

精要主義主張只做該做的事情,它向“我可以擁有一切”和“我可以做好一切”的主流論斷髮起攻擊,倡導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合適的事情。

精要主義旨在讓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的選擇權,自主決定如何支配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再許可他人替我們做出選擇。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上作者的步伐,一起踏上成為精要主義者的學習之路吧。

01

薩姆是一位頗有才幹的經理人,但是當他的公司被一家官僚氣息濃重的大企業收購之後,他發現自己變得精力渙散、不堪重負。

在新的崗位上,他兢兢業業,每天答應很多人的要求,企圖做好每一件事,讓每一個人都滿意。

結果,他成天奔波於各種會議之間,工作質量明顯下降。他彷彿成了處理瑣事的專家,工作不僅不再給他帶來滿足感,而且還讓他費力取悅的那些人也感到不滿。

就在他沮喪不已,準備離職單幹的時候,一位導師建議他:“留在現在的公司,但是隻做諮詢顧問的工作,其餘一律不做。”

簡單來說,這位導師的意思就是,只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忽略其他一切別人要求的事。

這個建議令他感到十分吃驚,但他還是制定了刪減繁瑣事務的日常計劃,開始勇敢地說“不”。

一開始,他也會擔心拒絕別人會讓人際關係變糟。但令人驚喜的是,被拒絕的人雖然會露出失望的表情,但也會尊重薩姆的誠實。

幾個月後,薩姆發現,拒絕並沒有帶給他負面影響,主管沒有為難他,同事們也沒有怨恨他,留給他的都是些對他而言意義重大、對公司來說也極具價值的專案,他的工作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尊重和重視。

更重要的是,他有更多的個人時間了,家庭關係更加和睦,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

這個故事體現了精要主義的基本價值主張:若要最大限度地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貪多求全,事事應允。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經常為了取悅別人或者避免尷尬而點頭說“是”,甚至“是的”“好的”已經成了自己的預設答覆。有很多次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別人的請求,事後卻疑惑地自問:“我為什麼要攬下這件事?”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經歷,並且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麼毫無疑問,你需要藉助精要的力量。

精要主義者拒絕接受“我們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而是進行真正的權衡取捨,並作出艱難的決定。

精要主義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張只做必做之事,儘可能地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從而達到個人貢獻的峰值。

02

精要主義把追求“更少,但更好”當成行事的鐵律。

本書作者有這樣一段經歷:一天,他正陪著妻子在醫院待產,這時,他收到了一封工作郵件,郵件中寫道:“星期五下午一點到兩點之間最好別生孩子,因為公司需要你過來參加會議,同客戶見面。”而今天就是週五,這封郵件讓他陷入兩難,經過一番掙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工作。

事後,一位同事告訴他:“當你決定參加會議時,就已經贏得了客戶的尊重。”但是,作者並沒有在客戶的臉上發現所謂的尊重,因為他把自己的不悅和不耐煩表現了出來,並且把它們傳遞給了客戶。

這個發現讓作者很震驚,他答應參加會議僅僅是為了不得罪人,但這樣做卻傷害了他的家庭,違背了他的原則,甚至還影響了客戶關係。在對這件事的反思中,作者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如果自己不能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就只能由別人替你安排。

作者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法學院的學習機會,轉而去斯坦福大學攻讀研究生,開始了諮詢和寫作之路。

他發現,有很多聰明、機靈、能幹的人會深陷非精要主義的囹圄而無法自拔,比如有一位朋友,是和他一起工作過的經理人,這位朋友幹勁十足,熱愛並從事著技術工作。

為了更好地發展,他什麼都學,什麼都做,愛好不計其數,甚至幾個小時就能找到一個新的愛好。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精力越來越分散,看不見任何進步。

就在他越來越疲憊的時候,作者用圖畫的形式給他展現出他目前的人生狀態,圖上是一團雜亂無章的線條,根本看不到主次。

接著,作者又畫了另一幅圖,圖畫上雖然依然是線條,但所有線條就像同心圓一樣整潔有序。

他問這位朋友,為了實現個人貢獻峰值,你最該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毫無疑問,包括這位朋友在內的很多人都沒法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現代社會資訊過量、觀點過多,選擇的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大多數人因此貪多求全,卻忘記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們稱為“決定疲勞”,換句話說,要做的決定越多,決定的質量就越差。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做出高質量的決定,我們就需要奉行精要主義的鐵律:做得更少,但做得更好。

03

當我們努力做好一切和擁有一切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代價是犧牲我們自己的一些利益,比如自由等。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東西,實際上對我們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爾說“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慮地、戰略性地淘汰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僅要擺脫那些明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包括放棄一些看似很好的機會;不要疲於應付那些讓你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的社會壓力,而要學會減少、簡化,並透過淘汰其餘一切來聚焦於絕對重要之事。

想象一下,假如我們從不整理衣櫃,我們的衣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大多情況下都會雜亂不堪吧。隨著各種衣服的堆積,衣櫃就會變得凌亂而擁擠。

同樣,隨著好心承諾和應承下來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雜亂無章,除非我們找到系統的方法進行清理,否則這樣的雜亂狀態將會永遠持續下去。

而精要主義者整理衣櫃時有自己的節奏,他們會把自己的衣服分類,有些是必須保留的,有些是可有可無、可能應該扔掉的。面對一件衣服,他們不會問“以後是否有機會穿”,而是問“我是否喜歡,穿起來是否好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會淘汰這件衣服。

選擇好要淘汰的衣服之後,我們要決定這些衣服該怎麼處理,是直接丟棄還是捐贈出去?這也是整理衣櫃的一個重要環節。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可不僅僅是整理真正的衣櫃,更多的是在說整理“人生的衣櫃”。

精要主義就是要為整理“人生的衣櫃”創造一種方法。但是,它可不像你整理衣櫃那樣,只要一月整一次,或一週整一次。

它是一種鐵律,你必須在每次面臨答應或婉拒的決定時執行。它是一種方法,幫你在很多好東西和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東西之間進行權衡取捨。它會告訴你如何做到更少,但更好,這樣你就可以在人生的每個珍貴瞬間裡儘可能地收穫更多。

本期,我們透過一些案例瞭解了精要主義和非精要主義的區別,以及選擇精要主義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義,那麼具體應該如何養成精要主義的思維方式呢?

在下期的解讀中,我們將為您帶來精要主義的核心思維模式,敬請期待。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精要主義》初養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