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原文】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譯文:怎樣叫做陰善、陽善呢?凡是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能夠得到美好的名聲。好名聲,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卻名不符實者,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陰德和陽善之間的變化非常微妙!

理解:這裡說的陰善與陽善,用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是陰善;做了好事讓人知道,就是陽善。了凡先生對兩種不同的善的結果做了對比和解釋。

耐心分析一下,便知道陰善與陽善,其實有明顯的大區別。

行善,是人心上的行為,有以下兩類的分析。第一:有存心讓人知、及存心不讓人知兩種情況。也存在著不想讓人知、被人知,以及期待被人知、卻沒有人知兩種情況。

行善期待被人知:不論是期待得到名聲,還是期待被人知而後表達謝意,都是有所圖。有所圖的善,不是真正的善,是一種交易。

行善期待不被人知:知道自己是在行善,心裡存有念想“不讓人知道”,說明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行善。說明這種善行仍然有“存心”的意念。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想法,都在自己的心裡有行善的痕跡。也就是說:心中存有“善”的念頭而行善。

除了了凡先生對“陽善”、“陰善”的理解外,我想就善的“陰陽”再做進一步的理解。

佛家講“無相”,道家講“無為”,意思一致,都是讓人在心中不著痕跡。用在行善上,就是“心中無善”而行善。把做的任何有利於他人的事,都看作是自己應該做的,當成自己的本份。儒家的“仁”,就是推己及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見到別人家的孩子摔倒了,心中也會有一陣揪心,便立馬上前扶起來。

這種心中“有善”而行善,不管是否有人知,都是陽善,屬於在心中已經顯現。這種心中“無善”而行善,不管是否有人知,都是陰善,屬於在心中無痕。

因此可以知道,當一個人行善時:

對於世俗社會,他人見與不見、知與不知,分別出陽善與陰善。此種層次的陽善得名聲,被世人當時傳頌;陰善積後福,後代得回報。

對於天地感應,自心有與沒有、顯與不顯,分別出陽善與陰善。此種層次的陽善得現福,自身有品德;陰善乃修行,提升上境界。

略微說一說名聲:名聲,也是一種福報。時下人們物慾氾濫,除了對錢權的追求外,對名聲的追求也格外狂熱。很多出了名的人,很快便銷聲匿跡,便是為名聲所累,或者說是德不配位。其實主要是名不符實。

名實之間,有個匹配的關係。名符其實是最好的匹配。除此之外,便是名過於實,實過於名。這兩種情況都是極端,要不得。

【待續】

4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人的情趣服飾,種類繁多,元代的“合歡襟”,明代的“合歡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