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書法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大千世界“一寓於書”。然而,它又是非常簡單的,不論你咋寫,也就是點、橫、豎、撇、捺等幾個點畫而已。

但作為漢字的點畫與作為書法的點畫,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漢字的點畫,只要書寫正確就行。而書法的點畫,則不僅要書寫正確,而且還要有美感——如果沒有美感,那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只能算作“毛筆字”罷了。

書法的點畫之美,雖然只是書法之美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書法之美的本質特徵——形象性和抽象性,全民性和時代性,獨創性和規則性,無不以點畫之美來體現。如果沒有點畫之美,所謂的抒情、意蘊、趣味……一切便無從談起。

那麼,怎樣的點畫才美呢?可以肯定地說,只有“圓”的點畫才美,只有“澀”的點畫才美。在書法的世界裡,不論甲骨文、金文、小篆,還是隸書、楷書,抑或魏碑、唐楷的方筆、圓筆,抑或行書、草書的曲線,它們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而能夠給人以美感的,其點畫必然帶有“圓”與“澀”的特徵。

“圓”是立體感的象徵。它意味著點畫的神完氣足,意味著點畫的骨力強健,意味著點畫的血肉豐滿。誠如蘇軾所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

“圓”是中鋒用筆的產物。書法用筆有兩種形式:一是中鋒,二是側鋒。前者是主體,後者是補充。中鋒用筆,就是在書寫時“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而且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圓”的效果。這是古人用筆經驗的總結,也是書法用筆的奧妙所在。張旭說:吾“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淨媚,則其道至矣。”由此可見,中鋒用筆猶如“錐畫沙”。而且只有這樣,方可使點畫之狀“明利媚好”,方可使點畫之態“沉著”,方可使點畫之力“透過紙背”,此乃“功成之極”,“道”之“至矣”。

那麼,“錐畫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可想而知,用錐尖在泥水漫過的沙地上劃道兒,其溝痕必然是中間最深,兩邊及頭尾漸淺。依此類推,當筆鋒在紙面上移動時,如果始終保持主鋒在點畫的中心,副毫在點畫的兩邊和四周,那麼筆端所含墨汁,就必然從點畫的中心朝四周滲出。如此而成的點畫,它們的中心定然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此乃“圓”的標誌所在。

至於側鋒用筆,“意在取媚”,是在起筆時偶爾為之,一旦筆尖觸紙後便要馬上“側而歸中”。它是中鋒用筆的一個點綴,不能隨意擴大。但偏鋒卻與側鋒不同,它是中鋒用筆的“死對頭”,因為它所產生的點畫是“扁”而不是“圓”,當以敗筆論之。

說到“圓”,有兩種關係必須理順:一是立體之“圓”與外廓之“圓”的關係。書法點畫的立體之“圓”,它的對立面是“扁”,此為一對矛盾;而書法點畫的外廓,既有鋒芒畢露的“方筆”,也有藏頭護尾的“圓筆”,它們是方直與圓渾的關係,則為另一對矛盾。若按中鋒用筆的原理,不論是“方筆”,還是“圓筆” ,只要達到了立體之“圓”,它們的外廓就必然是豐滿而勻稱的。反之則必然呈現出鼠尾、柴擔、蜂腰之類的敗筆。二是立體之“圓”與弧度之“圓”的關係。在篆書、行書、草書中,常有許多圓轉的點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折釵股”,可謂百練鋼而化為繞指柔。這是立體之“圓”與弧度之“圓”的統一,是中鋒用筆的必然結果。

“澀”是力度感的象徵。它意味著點畫的體魄強健,意味著點畫的生澀老辣,意味著點畫的蒼勁質樸。此猶如兩軍對陣,有阻擊和反阻擊,有衝鋒和反衝鋒,有掃蕩和反掃蕩,而只有那些衝破重重阻礙著,方顯英雄本色。古人所謂“點如凌空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就包含著威力、氣勢和耐力的意蘊,可謂點畫力度之美的最佳詮釋。如唐人孫過庭《書譜》,洋洋灑灑數千言,那通篇跳蕩著的點畫,就無不具有“澀”的特徵。

“澀”也是中鋒用筆的產物。它與“圓”有著內在的聯絡,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圓”要中鋒用筆,“澀”也要中鋒用筆,而且還需更進一步:要將筆鋒站立起來,人為地製造一種逆行澀進之勢。而這種“勢”,恰是產生“澀”的必要條件。正如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言:“惟筆勢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期不期澀而自澀矣”。古人所謂“屋漏痕”,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過程和效果:當水滴沿著平整而粗糙的泥土牆面,從破屋頂徐徐而下時,因受到牆面泥土的種種阻力,便留下了一種奮力而行的軌跡,這種軌跡的突出特徵便是“澀”。

說到“澀”,有一種檢測的手段。筆者喜歡在舊雜誌、舊報紙上練字,每當中鋒運筆時,筆鋒與粗糙的紙面接觸後,便會有“沙——沙——沙”的聲音出現;而一旦偏離中鋒,這種聲音便會消失。由此可見,“澀”是一種阻力,是中鋒用筆的標誌所在。

時人書法的點畫,致命的弱點是疲軟、塌陷和散亂。究其原因:一是無視中鋒用筆。如有人將繪畫的皴、曳、拖、抹等筆法也用之於書法,那就只能產生一些散亂、扁平、油滑的點畫。二是無視提按調鋒。一旦筆鋒觸紙後,只知揮灑,不知提按:不但對偏鋒視而不見,而且還把筆根、筆肚也用之於點畫,甚至把絞鋒也欣然笑納。這對於書法的點畫之美來說,無疑是極其有害的。

總之,書法的點畫之美,在於“圓”和“澀”。而“圓”和“澀”,在於中鋒用筆。古人所謂“如印印泥”,就一攬子說明了“圓”和“澀”的意蘊。古代是以紫泥密封郵件包裹的,那堅硬的帶有漢字點畫的印章,在柔軟的紫泥上用力一按,它會留下一種怎樣的痕跡呢?那是“圓”和“澀”的痕跡。這種痕跡極有美感,非常之美,它與書法的點畫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哉,無盡的寶藏,就靠幾個“圓”和“澀”的點畫開啟。妙哉,天地的奧秘,就靠幾個“圓”和“澀”的點畫蘊藏。我讚美你——神奇的點畫,你是書法藝術的精華。我歌唱你——神奇的點畫,你是書法藝術的脊樑!

張雙鎖

書法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大千世界“一寓於書”。然而,它又是非常簡單的,不論你咋寫,也就是點、橫、豎、撇、捺等幾個點畫而已。

但作為漢字的點畫與作為書法的點畫,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漢字的點畫,只要書寫正確就行。而書法的點畫,則不僅要書寫正確,而且還要有美感——如果沒有美感,那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只能算作“毛筆字”罷了。

書法的點畫之美,雖然只是書法之美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書法之美的本質特徵——形象性和抽象性,全民性和時代性,獨創性和規則性,無不以點畫之美來體現。如果沒有點畫之美,所謂的抒情、意蘊、趣味……一切便無從談起。

那麼,怎樣的點畫才美呢?可以肯定地說,只有“圓”的點畫才美,只有“澀”的點畫才美。在書法的世界裡,不論甲骨文、金文、小篆,還是隸書、楷書,抑或魏碑、唐楷的方筆、圓筆,抑或行書、草書的曲線,它們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而能夠給人以美感的,其點畫必然帶有“圓”與“澀”的特徵。

“圓”是立體感的象徵。它意味著點畫的神完氣足,意味著點畫的骨力強健,意味著點畫的血肉豐滿。誠如蘇軾所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

“圓”是中鋒用筆的產物。書法用筆有兩種形式:一是中鋒,二是側鋒。前者是主體,後者是補充。中鋒用筆,就是在書寫時“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而且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圓”的效果。這是古人用筆經驗的總結,也是書法用筆的奧妙所在。張旭說:吾“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淨媚,則其道至矣。”由此可見,中鋒用筆猶如“錐畫沙”。而且只有這樣,方可使點畫之狀“明利媚好”,方可使點畫之態“沉著”,方可使點畫之力“透過紙背”,此乃“功成之極”,“道”之“至矣”。

那麼,“錐畫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可想而知,用錐尖在泥水漫過的沙地上劃道兒,其溝痕必然是中間最深,兩邊及頭尾漸淺。依此類推,當筆鋒在紙面上移動時,如果始終保持主鋒在點畫的中心,副毫在點畫的兩邊和四周,那麼筆端所含墨汁,就必然從點畫的中心朝四周滲出。如此而成的點畫,它們的中心定然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此乃“圓”的標誌所在。

至於側鋒用筆,“意在取媚”,是在起筆時偶爾為之,一旦筆尖觸紙後便要馬上“側而歸中”。它是中鋒用筆的一個點綴,不能隨意擴大。但偏鋒卻與側鋒不同,它是中鋒用筆的“死對頭”,因為它所產生的點畫是“扁”而不是“圓”,當以敗筆論之。

說到“圓”,有兩種關係必須理順:一是立體之“圓”與外廓之“圓”的關係。書法點畫的立體之“圓”,它的對立面是“扁”,此為一對矛盾;而書法點畫的外廓,既有鋒芒畢露的“方筆”,也有藏頭護尾的“圓筆”,它們是方直與圓渾的關係,則為另一對矛盾。若按中鋒用筆的原理,不論是“方筆”,還是“圓筆” ,只要達到了立體之“圓”,它們的外廓就必然是豐滿而勻稱的。反之則必然呈現出鼠尾、柴擔、蜂腰之類的敗筆。二是立體之“圓”與弧度之“圓”的關係。在篆書、行書、草書中,常有許多圓轉的點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折釵股”,可謂百練鋼而化為繞指柔。這是立體之“圓”與弧度之“圓”的統一,是中鋒用筆的必然結果。

“澀”是力度感的象徵。它意味著點畫的體魄強健,意味著點畫的生澀老辣,意味著點畫的蒼勁質樸。此猶如兩軍對陣,有阻擊和反阻擊,有衝鋒和反衝鋒,有掃蕩和反掃蕩,而只有那些衝破重重阻礙著,方顯英雄本色。古人所謂“點如凌空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就包含著威力、氣勢和耐力的意蘊,可謂點畫力度之美的最佳詮釋。如唐人孫過庭《書譜》,洋洋灑灑數千言,那通篇跳蕩著的點畫,就無不具有“澀”的特徵。

“澀”也是中鋒用筆的產物。它與“圓”有著內在的聯絡,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圓”要中鋒用筆,“澀”也要中鋒用筆,而且還需更進一步:要將筆鋒站立起來,人為地製造一種逆行澀進之勢。而這種“勢”,恰是產生“澀”的必要條件。正如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言:“惟筆勢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期不期澀而自澀矣”。古人所謂“屋漏痕”,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過程和效果:當水滴沿著平整而粗糙的泥土牆面,從破屋頂徐徐而下時,因受到牆面泥土的種種阻力,便留下了一種奮力而行的軌跡,這種軌跡的突出特徵便是“澀”。

說到“澀”,有一種檢測的手段。筆者喜歡在舊雜誌、舊報紙上練字,每當中鋒運筆時,筆鋒與粗糙的紙面接觸後,便會有“沙——沙——沙”的聲音出現;而一旦偏離中鋒,這種聲音便會消失。由此可見,“澀”是一種阻力,是中鋒用筆的標誌所在。

時人書法的點畫,致命的弱點是疲軟、塌陷和散亂。究其原因:一是無視中鋒用筆。如有人將繪畫的皴、曳、拖、抹等筆法也用之於書法,那就只能產生一些散亂、扁平、油滑的點畫。二是無視提按調鋒。一旦筆鋒觸紙後,只知揮灑,不知提按:不但對偏鋒視而不見,而且還把筆根、筆肚也用之於點畫,甚至把絞鋒也欣然笑納。這對於書法的點畫之美來說,無疑是極其有害的。

總之,書法的點畫之美,在於“圓”和“澀”。而“圓”和“澀”,在於中鋒用筆。古人所謂“如印印泥”,就一攬子說明了“圓”和“澀”的意蘊。古代是以紫泥密封郵件包裹的,那堅硬的帶有漢字點畫的印章,在柔軟的紫泥上用力一按,它會留下一種怎樣的痕跡呢?那是“圓”和“澀”的痕跡。這種痕跡極有美感,非常之美,它與書法的點畫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哉,無盡的寶藏,就靠幾個“圓”和“澀”的點畫開啟。妙哉,天地的奧秘,就靠幾個“圓”和“澀”的點畫蘊藏。我讚美你——神奇的點畫,你是書法藝術的精華。我歌唱你——神奇的點畫,你是書法藝術的脊樑!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卞之琳:70歲與初戀重逢,愛情於他終是如窗外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