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據《水滸傳》的描寫,年青時代的武松,在山東干了一系列大快人心的事情:景陽岡上除猛虎,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鴛鴦樓上嚴懲貪官汙吏。

梁山泊受招安後,武松跟隨著宋江到江南去打方臘。在烏龍嶺戰役中,武松被砍去了左臂。打方臘,是為宋王朝效忠,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也許,由於武松早年的表現,江南地區的人們對他有著好的印象。他們根據自己對武松的理解和願望,創造了不少有關武松的故事傳說。

有一個故事說,徵方臘戰爭結束時,武松看到自己的戰友死的死,傷的傷,所剩無幾,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無心於功名利祿,不願再回東京去,與魯智深一道留在臨安(今杭州)六和塔寺出家修行。他們每當聽錢塘的潮聲,便欣然起舞。後來,他們都在杭州六和塔寺坐化了。

大概有人不滿意這種帶有消極色彩的結局,便創造了另一個武松抗金兵壯烈殉難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當金兵南侵,打到臨安,包圍城外的六和塔寺。在寺內修行的武松,心情激憤,決定重開殺戒,帶領寺內的僧眾,奮起抵抗,殺退金兵。後來,因為沒有外援,寡不敵眾,武松以身殉難。這是個悲壯的故事。在國難當頭,武松雖然身在空門,但仍不失英雄本色。這比前一故事,顯然更為積極,更加動人。從它的內容看,這個故事可能是南宋人創造的。

關於武松死在杭州,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清人陸次雲《湖燸雜記》中《六和塔》條載:“進龍埔下,有鐵嶺關,傳是宋江藏兵處,進此者,每為伏弩所射。又國初,江滸人掘地得石碣,題曰‘武松之墓’。”

武松的墓,到底在哪裡,是什麼樣子的,在清代已經不清楚,人們從地裡掘得題有“武松之墓”的石碣,推想曾經有過武松墳墓的存在。

不過,後來又有人發現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確有一座武松墓。一九五六年,杭州西湖園林管理處在處置西湖風景區的墓地時,還發現那座武松墓裡有骨骸。一九六二年,就把這座墓移到別的地方。

武松只是《水滸傳》裡創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在現實裡竟出現一座真實的武松墳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座墓是否也是人們虛構假託出來的?

有這樣一種解釋,說武松墓中所葬的不是《水滸傳》中所寫的武松,而是後來一個與武松同名字的人。這個名叫武松的人,也是一個好抱打不平的好漢。他賣藝為生。當年杭州有一個貪官,張開大口,吞噬民脂民膏,使百姓不堪其苦,怨聲載道。武松感同身受,對這個貪官十分憤恨,決心除掉他。一天,他等候在這個貪官常常要經過的那條路上。等他來到時,便把他從轎里拉了出來,像對待吃人的猛虎一樣,一頓拳打腳踢,使他嗚呼哀哉!為此,武松不幸被害。人們為了感謝他為民除害,湊了一筆錢,在他生前賣藝的湧金門處為他修築了一座墳墓。後來,這個墓地又遷移到西冷橋畔。

這個說法,可能受《水滸傳》的啟發,虛構的成分是顯而易見的。這倒使我們看到《水滸傳》裡的武松形象,在江南地區的深刻影響。人們是多麼喜愛武松這個古代的英雄形象!

在江南,還流傳過“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故事。武松雖然失掉了左臂,但在魯智深的協助下,終於以右臂抓到方臘。人們還把這個故事搬上戲劇舞臺。魯迅在《談金聖嘆》一文中說,《水滸傳》被金聖嘆砍去七十回以後的篇幅,“縱然成了斷尾巴蜻蜒,鄉下人卻還要看《武松獨手擒方臘》這些戲。”可見,看過這些戲的人是不少的。

這個“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故事,與《水滸金傳》的情節完全不同。全傳裡,方臘是被魯智深在一個松林的草菴裡抓獲。它應著智真長老的偈語:“遇臘而執”。故事的作者硬把魯智深擒方臘的行動,移植到武松身上。

武松擒方臘,並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更不值得表彰。實際上是給武松臉上抹黑。

在江南地區產生了這些武松傳說,告訴了我們兩點:一是《水滸傳》所塑造的武松形象,在江南地區,深入人心,大家喜愛。二是江南的人們生活在經常產生外憂內患的舊時代裡,當他們身受著磨難,痛恨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時,就自然而然渴望有一個象武松那樣的好漢,幫他們一把,分擔他們的痛苦,替他們出一口氣!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論語的經典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