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地蓋銀氈,山披素縞。冰舞霓裳,墜玉披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古代,冬至這天,在外的人必須趕回家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在古人心中,這一天,天地陽氣日漸興盛,乃大吉之日,於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將冬至作為自然年的歲首 ,隆重度過,其熱鬧程度 不亞於現在過春節 。家鄉的冬至,總是充滿著熱乎勁兒,在外闖蕩了一年的遊子,可以趁此機會攜子還鄉。他們更換新衣,全家團聚,祭祀祖先。或走訪親友,結伴遊玩,盡情玩樂。和家人一起熱氣騰騰地度過一年裡最長的黑夜,共同迎接愈發長久的白晝。

冬至最詩意的事,

莫過於“九九消寒圖”。

該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

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

每字九畫,共八十一畫,

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

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

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

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

直到九九之後春歸大地,

一幅九九消寒圖便宣告完成。

另外,也有圖畫版九九消寒圖,

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

每枝九朵,一枝對一九,一朵對應一天。

每天根據天氣實況

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

其口訣是:“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明;

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喚醒我們冬困的靈魂。

冬至這一天,對位於北半球的中國來說,

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

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因為這一天的漫漫長夜,

冬至還被稱作“長至節”。

白居易《冬至夜》詩云:“一年冬至夜偏長”;

又《冬至夜懷湘靈》詩云: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

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

故杜甫《至後》詩云: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宋代蘇轍《冬日即事》詩云:

“寒日初加一線長,臘醅添浸隔羅光。”

在寒風凜冽的時候,人們為了順利度過新舊交

接的時間節點,求助於與自己關係至為密切的祖靈,

並且在祭祀祖先的儀禮活動中對族群關係進行再確認,

從而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冬至至古就有祭祖的習俗。

《周禮》賈公彥疏曰:“禮天神必於冬至,

禮地祇必於夏至之日者,

以天是陽,地是陰,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

是以還於陽生陰生之日祭之也。”

冬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

冬至節前數日就清潔齋戒;

冬至之日,以黍米與羊羔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與祖宗。

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宗杆子”,

祭後親朋圍坐,分吃祭過祖宗的“白肉”。

福建人在冬至節這天,以一種米粉作的糰子祭祖,

有的還在門口掛兩個米團。

古人很看重冬至,

把大年、寒食、冬至並稱三大節。

因此這一天人們還要賀冬、拜冬。

白居易在就有“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的佳句。

舊時上海人家有句俗語,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在冬至吃湯圓象徵著家庭的和諧團圓,

也寄予我們對幸福的期盼。

而北方則會吃餃子,

因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一年中的至暗之日,

無論天南海北,

願你我都能嚐到,至濃人間情味。

朔風凜冽,萬物枯槁。

唯有家中的溫酒熱茶,

尚可鋪陳出一絲人間情味。

無論充滿煙火氣息的圍爐閒話,

還是別具高格的煮雪烹茶。

冬日烹茶,總是一種精神的閒適,

也是對生命最好的溫養。

萬籟俱寂,窗外雪落簌簌,寒風乎乎,

屋內炭火嗤嗤,松風習習。

紅爐堅炭,小壺慢篩,

二三良朋,知己好友,

推杯換盞,言笑晏晏,

清談娓娓,不覺竟日。

願你我都有此閒情,

不負冬至好年光。

冬至時節,更加刺骨的寒冷

已經大面積穿透樹林、穿透曠野、穿透村莊,

直滲每一張面孔、每一根發稍。

隨著嚴寒持續加深,

河面浮起重重的冰凌,一塊疊著一塊緩慢翻滾,

間或撕開幾道冰流,

讓沉悶的河水蒸騰出汩汩水汽。

泉水蠢蠢欲動,又有泥土的溫度,

一天暖一點;還有白天的光線,

一日長一線。

有南方的早梅,老朽的枝幹

鼓出一個兩個小芽點......

冬至,暗藏將萌著新生。

一過冬至,白晝的時間又開始延長,

寒冬即將過去,人們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

在小雪、大雪之後,

萬物已冬藏。

捕捉歲末的氣息,

將諸多雜務去繁就簡。

在更深刻的冬天裡,

我們認知更深刻的自己。

給你的問候,

落在歸途的飄雪中。

好似從這個節日開始,

我們的歸期變得迫切起來。

便從這一天起,

不問遙遠的前程與未來。

只希望我們,

都有一個溫暖的地方,

等待歸去。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王德恆:老子出關後到底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