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唐貞元十八年(802年)壬午科狀元,乃晉江安海(今屬福建泉州市)人氏徐晦。

徐晦的少年時代,正是曾擔任過宰相的大唐狀元常袞主政福建之時。因而,徐晦應是常袞大力發展福建教育事業的受益者之一。徐晦是唐代乃至科舉制度創立以來的首位福建籍狀元,並且是位大齡狀元,奪冠之時已經四十有二。

徐晦還跟一種山東名硯頗有關聯。在山東沂南縣,有個徐公店村。徐公店村以盛產魯硯名品“徐公硯”而聞名。當地有個民間傳說,稱唐代有個姓徐的南方書生,在進京趕考途中路過該地。在村外的山溝中,徐書生無意中發現了一些很好看的奇石。文人就是文人,徐書生在欣賞把玩這些奇石之餘,試著把它們打磨成了一方硯臺。一用之下,感覺十分趁手,就把它帶到了京城的考場上。

在考試過程中,這方色澤瑰麗、圖案奇特的硯臺,極大地誘發了徐書生的靈感,使得他文思泉湧,佳句迭出,洋洋千言,揮筆立就,從而一舉奪魁。這位徐書生,就是大唐狀元徐晦。著名的“徐公硯”,也就此問世。此為民間傳說,轉述在此,權為花絮。

雖然科舉之路並不十分順暢,但徐晦奪得狀元桂冠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又連續考取“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兩個制舉身份,成了一位三學位狀元。徐晦能取得這樣優異的科舉考試成績,很是了不起。

踏入官場之後,在大臣楊憑的推薦下,徐晦被任命為櫟陽(在今陝西西安市境內)縣尉。後來,徐晦奉調進京,擔任過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務,還出任過晉州刺史、同州刺史、福建觀察使等地方大員。

史載,徐晦“為官守正,不隨世態”。也就是說,他為官很講原則,做事有自己的主張,不隨波逐流。楊憑在擔任京兆尹期間,因為犯事被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從省級地方大員的位子上,一下子被貶成了一個副縣級幹部(臨賀縣尉)。這樣的降級處理,堪稱斷崖式。

受到了這樣的處理,前去赴任的楊憑,自然很是灰溜溜。樹倒猢猻散,是官場之常態。他的那些親朋好友,沒有一個肯去為他送行。有的人是怕受牽連,有的人則屬於過河拆橋。只有重情重義的徐晦,孤身一人前去為楊憑送行。此時的徐晦,官職還很低微。

時任宰相的權德輿,原本與楊憑交情極深,此時也避之不迭。徐晦奪得狀元之時,主考官就是權德輿。出於對門生的關心,權德輿在得知徐晦為楊憑送行之後,私下裡對他說,“你去給楊憑送行,政治風險不小啊,搞不好會受連累的。”徐晦則說,“我受楊先生那麼多恩德,如果在他落難之時只考慮自己的得失,連送個行這樣的事都不做,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呢?”聽了徐晦的這番話,權德輿不由自嘆不如。

徐晦的舉動,不僅令楊憑大受感動,也使很多人大為敬佩,包括楊憑的政敵。比如李夷簡,在聽說徐晦冒著風險為楊憑送行之後,主動推薦他出任監察御史。有些不明就裡的徐晦,專門找到李夷簡問道:“我跟您從來沒有什麼交往,說起來還算是您政敵陣營的人,您為啥還要推薦我升官呢?”李夷簡說,“因為你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你既然不肯辜負有恩於你的楊憑,又怎麼會辜負更加有恩於你的國家和朝廷呢?”人格的力量,有時連政敵都能夠折服。這個李夷簡,外舉不避仇,不以個人成見定取捨,也是個很有原則的人。

徐晦官終禮部尚書。有點遺憾的是,史籍文獻關於徐晦的政績記述過少,筆者也不好胡編亂造。徐晦也有點小毛病,那就是過於貪戀杯中之物。因為飲酒過度,徐晦晚年因眼疾而失明。白居易有一首題為《吟四雖》的雜言詩,其中有“眼雖病,猶明於徐郎中”這樣的句子。徐郎中,指的就是徐晦。可見徐晦在做郎中的時候,眼疾就很嚴重了。嗜酒傷身,徐晦是為例證。

雖然雙目失明,徐晦卻比較長壽,享年七十八歲。

徐晦有個同榜進士同學比較有意思。此人名叫許稷,是徐晦的福建老鄉。在進士及第數年之前,許稷就進京遊學做了“京漂”。有一回,名士歐陽詹召集一幫在京城的福建老鄉聚會,許稷也應邀參加。席間,有個名叫林藻的人,已經考取進士十年有餘。功成名就的林藻,大約是覺得許稷才學平平、沒啥前途,也可能是看不上這個土老帽的言談舉止,因而對他大加奚落挖苦。

受了很大刺激的許稷,一氣之下就跑到終南山中隱居去了。在那裡,許稷心無旁騖,發奮讀書,苦學三年,本科終於金榜題名。可見,別人的輕視冷落,如果處理得當,也會成為一種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所以,當我們被別人瞧不起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暴自棄,只管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不是有這樣一句名言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