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博愛之謂仁,(yí)之之謂義,由是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

1、博愛:無所不愛,即儒家倡導的仁民愛物; 2、行:踐行, 做實際工作;宜:適宜,合理;《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3、由:從;是:指前面所說的仁義;之:往;是說從仁義出發向前走就是道; 4、足乎已:自己心中很滿足很充實;是說踐行仁義的結果,不需藉助外物就能使自己內心充實,即“無待於外”。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1、定名:仁與義是由客觀的社會生活規定的,具有一定的實際內容,故曰定名; 2、虛位:道德是主觀應達到的倫理境界,相對不具體、不確定,故曰虛位; 3、道有君子小人:君子之道是含有仁義內容的道,小人之道是沒有仁義內容的道; 4、德有兇有吉:凶德即惡德,吉德即美德。

老子之小仁義,非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xù)為仁,(jié)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1、小仁義:輕視仁義;《老子》“大道廢,有仁義”,又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將道德與仁義分開,把仁義放在道德之下,故說老子小仁義; 2、毀:詆譭; 3、見者小:眼界、觀念狹小; 4、煦煦: 惠愛的樣子,此指小恩小惠; 5、孑孑: 細行,瑣碎細小。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1、道其所道:前一個“道”字是動詞,即講 、說,後一個“道”是名詞;下句“德其所德"前一個“德”也是動詞;《老子》書分上下篇,上篇稱《道經》,下篇稱《德經》; 2、去仁與義:《老子》有“絕仁與義,民復孝慈”的話。

周道衰孔子沒(mò),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1、周道衰:自平王東遷(前770年)洛陽之後(史稱東周),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政令不通,諸侯坐大,並立紛爭; 2、孔子沒:孔子生於前551年,歿(mò)於前479年,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宋儒朱熹曾嘆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3、火於秦:指秦始皇34年(前213年), 下令焚燒秦國以外的歷史書籍以及不是博士掌管的民間所藏的詩、書、百家語;火:作動詞,焚燒; 4、黃老於漢:黃老指黃帝與老子,後被道家奉為始祖,主張無為而治、清靜無為。西漢初年採取懷民生養休息政策,遵黃老之學; 5、佛於晉魏梁隋之間:永平10年(公元67年),東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南北朝時盛行天下,隋唐時達到鼎盛。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則入於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之,出者之。入者之,出者之。(yì)!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1、楊:指楊朱,戰國時人,主張輕物重生、貴己、人人不損一毫,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指墨子,名翟(dí),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戰國時,人們不是相信楊朱的“貴己”,就是相信墨翟的“兼愛”; 2、不入於老,則入於佛:這兩句說的情況是指漢代以後直到唐代; 3、主:奉之作主人;奴:作奴隸看待;附:附和;汙:汙衊,詆譭;四句說各家都自誇為是,而肆意詆譭他人,誰是誰非無從辨別。

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dàn)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hào)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慾聞。

1、老者:尊崇老子學說的人;《莊子》中多次說孔子曾問道於老子; 2、佛者:佛教徒。 唐釋法琳說佛遣弟子到中國佈教,其中儒童菩薩便是孔子,光淨菩薩是顏回; 3、為孔子者:指儒家學者; 4、誕:荒誕不經;自小:貶低自己; 5、吾師亦嘗師之云爾:此句謂孔子曾說過向老子問禮等的事,並把老子的話引來教他的弟子曾參,見《禮記•曾子問》;吾師:儒者指孔子; 5、怪:怪誕不經的傳聞; 6、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求端、 訊末謂追求始末,探求究竟。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gǔ)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1、民者四:四民,士、農、工、賈; 2、民者六:六民,再加上僧、道; 3、古之教者處其一:古時為四民,其中“士”是施行教化的人,故說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今為六民,除“士”外,佛教、道教也是施行教化的人,故稱處其三; 4、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做工的只有一家,而使用器具的有六家; 5、資焉:依靠以為生活的意思。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jiāo)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shì)。

1、聖人:指品德高尚、有大智慧的人; 2、相生養之道:相互合作,維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和規律; 3、中土:中原地帶; 4、木處:指洪荒時期,人民於樹上架巢而居;土處:即穴居野處;這兩句是說木處有傾覆的危險,土處有礙衛生容易生病; 5、宮室:泛指房屋。

為之工以(shàn)其器用,為之(gǔ)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yāo)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zhǎng)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yuè)以(yān)(yù),為之政以(dài)(juàn),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1、贍:充分供應; 2、賈:作買賣,經商; 3、宣:宣洩,發舒;湮鬱:情志抑塞不舒; 4、率:勸誡;怠倦:怠惰,不勤奮; 5、強梗:驕橫跋扈。

相欺也,為之(xǐ)、鬥斛(hú)、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1、相欺:相互欺騙; 2、符:憑證信物;璽:玉製的信印,秦及其後專為皇帝所用;鬥斛:十升為鬥,十鬥為斛;權:秤錘;衡:稈杆。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dǒu)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1、“聖人不死"四句:出自《莊子•胠(qū)篋(qiè)》,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鬥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這是莊子不滿現實的話,意思是說大盜不但竊國,同時盜竊聖智維持其統治;《老子》也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2、介:甲。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zhū)。

1、誅:責罰,責以應得之罪的意思。

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chù)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1、其:指佛教; 2、棄而君臣:指僧人見皇帝不拜,不行君臣之禮;去而父子:指僧人棄世出家,不娶妻,不生子,不事生產勞動;而:通“爾”,你; 3、清靜寂滅:佛家以離惡行煩惱為清靜,以涅槃為寂滅; 4、三代:夏、商、周; 5、見黜:被貶斥; 6、見正:被糾正。

之與,其號雖,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而冬裘(qiú),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1、帝:指五帝,通常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王:指三王,通常為夏禹、商湯、周文王和武王; 2、殊:不同; 3、一也:其原因是一樣的; 4、葛:一種植物,纖維可織葛布。

言曰:“(hé)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zhuàn):“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其:指道教; 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老死不相往來”,返回太古原始時代;曷:何,為什麼; 3、《傳》曰:所引的話出自《禮記•大學》。宋儒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1、有為:有所作為,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外:推而遠之,遺棄的意思; 3、天常:倫常,即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等封建社會關係; 4、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之”的“夷”作動詞,作夷族看待;“中國之”的“中國”,也是動詞,如夷族行中國禮,則以中國對待;中國:指當時中原地區漢族國家。

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wú)。”曰:戎狄是膺(yīng),荊舒(chéng)”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jiào)之上,幾何其不胥(xū)而為夷也?

1、經:指《論語》,這兩句話出自《論語•八佾》;諸夏:指中原諸侯國;亡:同無;這兩句意思是說夷狄雖有君主卻無禮義,還不如中原沒有君主之時; 2、詩:指《詩•魯頌•閟bì宮》;戎狄是膺:“膺戎狄”的倒裝,即打擊戎狄;戎狄為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3、荊:楚國;舒:附屬楚的小國;春秋時,周朝把荊、舒當作夷狄看待;懲:懲罰; 4、幾何:差不多;胥:都;意思是說差不多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夫所謂先王之(jiào)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gǔ);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shì);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jiào)易行也。

1、教:教化; 2、詩:指《詩經》,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 3、書:指《尚書》,上古歷史檔案的彙編; 4、易:指《易經》,古時用作“卜筮”,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 5、春秋: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自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包括12個國君,合計242年的歷史。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chǔ)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焉而天神(gé),焉而人鬼饗(xiǎng)。

1、以:用;之:指“先王之教”;為:治;己:自身; 2、人:別人;愛而公:意謂統治者以為他們的“愛”可以“公”,即上文所說“博愛之謂仁”; 3、無所處而不當:即上文所說“行而宜之之謂義”; 4、生則得其情:指人與人的關係合乎情理; 5、死則盡其常:是說人人終其天年,喪葬都事之以禮; 6、郊:祭天; 假:通“格”,到; 7、廟:宗廟祭祀;人鬼:指逝世的祖宗;饗:同“享”,享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kē),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1、向:從前; 2、孟軻: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子思(孔伋jí,孔子之孫)之門人,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視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封為"亞聖"。

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1、荀:荀子,約前313~前238年,名況,又稱荀卿、孫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揚雄認為自孔子死後,孔子聖道的發展與傳播卻由於"塞路者"的干擾而受到了阻礙; 2、擇焉而不精:是說有所揀取而欠精粹,此指荀子的言論; 3、語焉而不詳:是說講得過於簡略而欠詳細,此指揚雄的言論; 3、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聖之一。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dǎo)之。(guān)、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是說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 2、人其人:前“人” 字作動詞,意思是說使僧道之徒返還世俗; 3、火其書:火作動詞,意思是燒掉佛老的書; 4、廬其居:廬作動詞,寺院利用為民房; 5、道:引導; 6、年老沒有配偶的,男為鰥,女為寡;幼年失去父親叫做孤;老年沒有兒子叫作獨;因某種殘廢疾患而不能工作的人,稱作廢疾; 7、庶乎:差不多。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

《原道》全文:

愛之謂仁,行而宜(yí)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xù)煦為仁,孑(jié)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mò),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yì)!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dàn)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hào)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慾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gǔ)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jiāo)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shì)。為之工以贍(shàn)其器用,為之賈(gǔ)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yāo)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zhǎng)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yuè)以宣其湮(yān)鬱(yù),為之政以率其怠(dài)倦(juàn),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xǐ)、鬥斛(hú)、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dǒu)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zhū)。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chù)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qiú),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hé)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zhuàn)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wú)。”《詩》曰:戎狄是膺(yīng),荊舒是懲(chéng)”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jiào)之上,幾何其不胥(xū)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jiào)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gǔ);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shì);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jiào)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chǔ)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gé),廟焉而人鬼饗(xiǎng)。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kē),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dǎo)之。鰥(guān)、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孔、孟沒,大道廢,異端熾,千有餘年,而後得《原道》之書辭而闢之。理則布帛菽粟,氣則山走海飛,發先儒所未發,為後學之階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

11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鄒為瑞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