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第二十六條中一段廣泛傳頌的精妙文字。但在民國時期,王國維還有一個標誌性的髮型——辮子,廣為人知。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滿街晃來晃去的辮子都消失了,當然,也有老頑固不肯就範的。那時舉國還剩下兩條著名的辮子,一條在北大,一條在清華,前者是辜鴻銘,後者是王國維。辜的辮子不免標新立異,而王國維則是在為清廷守節。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國維從清華園出來,僱了一輛驢車來到頤和園,緩步走到“魚藻軒”停下,慢慢吸完支哈德門香菸,突然一頭扎進水中。池水僅沒膝蓋,但淤泥積得很深,他的口鼻都被堵住,很快就窒息而亡了。園丁等人拖他上來,發現他的內衣還沒有完全溼透。王國維身上帶有遺書,開頭便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對於王國維的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為清王室殉節;二說是為文化求亡;三說是擔心北伐軍迫害;四說是欠羅振玉的錢還不上…每種說法都有大量的論據支援,真相愈發顯得撲朔迷離。在投湖自盡之前,王國維從未到過頤和園,為什麼要選擇在那個地方自殺呢?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杭州府海寧州城。王氏家族世代書香,家學淵源及學人輩出的海寧鄉風,對王國維的成長和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王國維七歲入私塾,十一歲學習八股,十六歲參加海寧歲試,以第二十名考中秀才,為“海寧四才子”之首。然而,他先後兩次考舉人都名落孫山,無奈做了私塾先生,又因和僱主不睦而辭職。1898年,王國維來到上海,學習德文、英文、日文等,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原著,尤其喜歡尼采和叔本華,他覺得西洋人熱衷追隨慾望,物極必反,最後將導致毀滅。其間,他擔任《時務報》的書記兼校對以維持生計。

1908年,他發表《人間詞話》,用西方美學評論中國文學,提出了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王國維透過深入思索和仔細琢磨,悟出了每個人成就大事業都要經歷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階段是在上下而求索,歷盡艱苦磨難而不悔,開始見到曦微的曙光。第三階段是豁然開朗,終於找到了事業成功的鑰匙,頓時感到,答案原先以為遠在天邊,實則近在眼前。這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迷惘—求索—頓悟,細細品味,真是人生事業成功無法逾越的三個階段,從哲學角度講,就是人生事業成功必然經歷的客觀規律。他說,人的一天恰如一生,都是由朝氣落到暮氣的過程,所以,王國維上午讀經典考據,午後讀史傳,晚上則讀些詩詞雜記。王國維用叔本華思想分析紅樓人物,所謂“玉”,即為“欲”,寶玉諧音“飽欲”,黛玉諧音“待欲”,《紅樓夢》是本解脫之書,講的是賈寶玉離假歸真、歸還慾望的過程,解脫之道在於出世,透過自殺是不行的。他認為,書中最終可以達到解脫的只有三個人:惜春、紫鵑和寶玉。奇怪的是,民國大師普遍推愛紫鵑,大概是因為紫鵑真善到了極致,有了出塵之美吧。王國維業餘時間在東文學社學習日語,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朋友—羅振玉。1900年,羅振玉資助王國維去日本留學;1903年,羅振玉推薦王國維去通州師範學校教書;1904年,羅振玉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邀王國維前來任教;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羅振玉被任命為學部參事,王國維隨他北上,就住在他家裡,並被推薦擔任“學部總務司行走”。辛亥革命爆發之後,羅、王一起攜全家老小赴日本避難。

在日本京都的四年,是王國維一生中最清閒的時光,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一家相鄰居,平時互相切磋,往返論學,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 他治甲骨文字,始於此時。由於專力於研究新發現的史料,並能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所涉甚廣,著述甚豐。此外,在戲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戲曲考》,被譽之為"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鉅著"。在日本期間,王國維有感於時局動盪和清王朝滅亡,結合人生體驗,有詩作問世,編定詩集《壬癸集》。這一時期,他的生活頗安定,學術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間"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只因生計問題,有同鄉鄒安邀其返滬,為英國人哈同編《學術叢編》雜誌,他不願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羅振玉,遂於1916年回國。在哈同"廣倉學窘"《學術叢編》任編輯主任,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甲骨文字及商周歷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參與編摹《浙江通志》,為江南著名藏書家蔣汝藻編《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書志》等。並將辛亥以來重要的研究成果,編成《觀堂集林》,其中《藝林)八卷、《史林》十卷、《雜林》二卷,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影響,奠定了王國維在史學領域的大師地位。

1919年,羅振玉回國,王國維隨後也擔任了“南書房行走”。溥儀待之以帝師之禮,見他眼睛不好,時而親手為他佈菜,有回還降旨允許他在紫禁城騎馬。王國維感激涕零,說清朝能以布衣身份享受這種禮遇的臣子,除了朱彝尊,就是他了。1924年冬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於家人而未果。後來,王國維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學問的胡適、顧頡剛等人推薦他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院長職,僅任教職。

1927年,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戰爭,槍斃了葉德輝和王葆心兩位學者(應該是謠傳),這令王國維對時局十分憂懼。同年6月1日,清華大學提前放假,學生們宴請導師,王國維席間說:“我總不想再受一點辱,我受不得一點辱!”次日上午八點,王國維來到研究院辦公室聊了會兒天,突兀地跟人借了五元紙幣,然後走出門,再也沒回來。王國維的祭奠活動很是熱鬧,不僅皇室、清華大學隆重哀悼,而且連日本京都等地都有拜祭,陳寅恪、吳宓行的是跪拜大禮。 在悼詞中,他的學生及家人們寫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藁葬於清華園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寅恪)、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

2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餘霞:從姓氏看世家大族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