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裡,朱子柳和黃蓉比文采時出現了一幅名對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其實它還有更早的源頭。不過我們在這裡要關注的重點在於琴瑟琵琶,琴、琵琶都是今天還常見的樂器,而瑟就相對“高冷”了。其實在歷史上,瑟曾經很高階,還是孔子點贊過的一個學生所喜歡的樂器。
瑟的各部位究竟長什麼樣呢?讓我們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瑟為例來看:瑟體長1.16米,寬39.5釐米,比春秋時期長約2米的瑟小了不少;瑟的首部是寬高皆為1cm的嶽山,尾部則有三條嶽山,另有4個凸出的蘑菇樣瑟枘(ruì)繫著二十五條弦,且每條弦的下面都有一個三角形的弦柱,透過旋扭瑟枘還可以調節弦的鬆緊,跟古箏、吉他等絃樂器是一樣的。
馬王堆出土瑟的結構圖
看上去,瑟長得似琴非琴,似箏非箏,其實它別有自己的魅力。
瑟的演奏《禮記》有云:“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兼得,德者得之。”先秦之時,古人總是將樂與禮聯絡在一起,因此從那時的瑟的演奏形式和規則中我們可以窺得它的重要性。
關於瑟的演奏,最早的文字材料就是《儀禮》。在這部書中記載:“設席於堂廉,東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內弦,右手相。樂正先升,立於西階東。工入,升自西階。北面坐。相者東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卒歌,主人獻工。工左瑟,一人拜,不興,受爵”。
馬王堆漢墓出土奏樂俑
這類的記載還有不少,可以看出瑟的使用很講究,用幾個樂工、怎麼持瑟、在哪演奏都有要求,甚至當表演的物件不同時,瑟的擺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瑟是個用於正式場合演奏雅樂並有一整套使用禮儀的樂器。
誰人鼓瑟在中國文化中,一個樂器流行於哪個階層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調性,也可以說“逼格”。從《儀禮》、《禮記》等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這樣的描述:“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大夫士琴瑟御”……從中可見瑟是屬於士大夫階級的,與平民無緣。
有趣的是,瑟與孔夫子的緣分不淺,《論語》中出現了好幾回。一次是子曾經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子路咋跑到我家彈瑟?)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可以看出,孔門之瑟已成一派,而孔子的弟子子路水平不錯,雖然還未“入室”,但已經“登堂”。
還有一次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幾人聊天,談論各自的理想,其他人都說的是自己想要治國修禮的宏圖大志,只有在一旁鼓瑟的曾晳停下演奏,然後風輕雲淡地說:“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個回答獲得孔子讚歎——“吾與點也”(我和曾晳想的一樣啊)。
這些正是瑟在士大夫生活中的縮影,事實上結合現有的考古發現,出土瑟的古代墓葬確實沒有不屬於貴族階級的。或許我們可以說,瑟是屬於擁有良好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者的樂器。
瑟與琴箏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琴和瑟是絕妙的組合,它們和諧到了可以用來形容夫妻恩愛的程度,但從考古的角度來看,琴瑟一開始恐怕並不是平等的。
以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棗陽郭家廟曹門灣楚墓古瑟為例,考古工作者們發現琴位於棺槨的東北角,擺放在禮器的位置,而瑟被放在棺的南部,沒有作為禮器的資格,屬於“實用性”器物。所以說在春秋時期,琴的地位比瑟更為尊崇。
不過到了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琴、瑟就同時位於墓主人所在的東室中,並和其他樂器共同呈現出宮廷樂隊演奏的場景。可見,琴瑟合奏,並非固定搭配,而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與瑟相比,古琴是很幸運的,因為大量古代的琴譜被儲存了下來,依賴這些複雜的文字譜和偷懶的減字譜,古琴的傳統彈奏方法和古曲得以流傳。雖然南宋滅亡後,有位心灰意冷隱居鄉里的進士熊朋來也嘗試過復興瑟文化,還寫了本《瑟譜》,但可以說這次嘗試僅是他一家之言,還混有自己的創作,我們無法只依靠這本譜子就確定出2000多年前的瑟是什麼音高以及如何調律。
現存樂器中,跟瑟長得最像的就是箏,因為琴偏窄長而且只有5根弦,而箏和瑟都有類似的箱體、嶽山、琴碼和二十多根弦。事實上,古箏早已不古,最初的箏恐怕是種“五絃、築身”的簡單樂器,後來正是吸收了瑟的特點漸漸演變至今。值得注意的是,漢代後古琴上也出現了原本只屬於瑟的枘,或許瑟透過與琴箏的融合,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了。
在考古發現中,實體的瑟要麼是漢代前的,要麼是明清時的(那時候復古出的“新瑟”),中間有著一長段的空白。瑟的消亡是因為中原雅樂不再流行,還是因為鼓瑟之士在戰亂中消失殆盡,目前還不得而知,現代音樂家丁承運(古琴大家)曾偕夫人付麗娜(古箏大家)以彈箏的方法復原過琴瑟和鳴的場景,大家可以去聽聽看,這可能是離古人最近的一次嘗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