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清真寺也叫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的寺院。
伊斯蘭教產生於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主要流行於亞洲、非洲,特別是西亞、北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地,大約在唐朝初期傳入中國。傳入中國後,又被稱為回教、天方教或清真教。
在唐朝時候,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長期彼此通好。唐永徽2年(651年),大食國首次遣使來華,到長安朝見唐高宗,其後的148年間,遣使至唐共達37次之多。在此期間有許多穆斯林商人來華經商,當時曾在長安西市設有“波斯邸”和“胡店”,後還設定“互市監”進行管理。到中唐時期,已有數以千計的大食、波斯人在中國從事經商和文化交流活動。唐政府在長安、廣州、揚州、泉州等城市設定“市舶使”進行管理。8世紀中葉阿巴斯興起後,阿拉伯人從事東、西方海上貿易,來中國的“蕃客”逐年增多,其中許多穆斯林留華不歸。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與唐人不同,所以在城市中多聚居一地,稱為“蕃坊”。他們推舉選出有威望的人做“蕃長”,負責主持宗教活動和調節穆斯林間的民事訴訟,隨後便相繼在各地建起了禮拜寺和公共墓,這就是中國清真寺的起始。
安史之亂髮生時,唐肅宗為平定叛亂,收復兩京,曾借西域之兵20萬,“客入長安”,從城南過涯水東下營,事後,其中一部分人被準允世居中國。定居後,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這些人與定居的大食、波斯商人逐漸演變成了中國本土的“穆斯林”。至宋代,伊斯蘭教借海上之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穆斯林商人已不僅限於居住在“蕃坊”之內,有的已定居於城市內漸與本地其他民族的人雜居,與漢人通婚、讀書應試,隨之清真寺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加之當時伊斯蘭教已傳入中國的哈薩克族。後來元朝時伊斯蘭教發展成為整個哈薩克族信仰的宗教,明朝中期,傳遍整個新疆地區,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宗教,由是,清真寺便遍佈了全國。《中國通史》中說:“元時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又一次大量入華,散居全國各地”,穆斯林人口急劇增加,遍及全國,故有“元時回回遍天下”之說,開始了中國回族形成的過程。
在宣威,民國繆滸澄主編龍雲題詞的《宣威縣誌稿》中說本境回族不知其所至始,“元起朔漢並西域橫掃而南,所部兵非蒙古即回,回而贍思丁父子,復以回。”“回人久治於滇,滇垣附近之有回族也”,繆公對歷史的考證,說明宣威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回族,後來發生了回民起義,漢、彝族附籍者眾,更進一步加強了回族文化的傳播、融合,先後在境內的水西營、永安鋪、甘家屯及縣城南門前設有禮拜寺(即清真寺)。2004年九月,水西營清真寺又進行了修繕,並推舉了專人管理,加強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