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大秦賦》《大秦帝國》《漢武大帝》等秦漢題材的電視劇,每每提到“位列三公”“高居九卿”,以顯示地位尊崇。那麼,“三公九卿”到底包括哪“三公”、哪“九卿”?他們平時都具體幹些啥?
讓我們先從概念聊起——
一、什麼是三公九卿?1.三公:所謂三公,就是指朝廷中地位最高的三個官。比如,周朝時的太師、太傅、太保;秦漢時的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2.卿:卿是官名,開始於周朝,意思是中央大臣。諸侯也模仿設定,指官位很高的人。
也就是說,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下,最高階是天子,然後是諸侯,諸侯往下是卿,卿往下是大夫,大夫往下是士。
用一句話總結,在周朝,卿就是諸侯以下、大夫以上的那個等級的官。
3.九卿: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都習慣以“九”為常數,選擇中央重要的行政機關首長尊稱為“九卿”,突出他們的地位尊崇。
因此,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之所以叫九卿,主要展示官職完備。
三公九卿圖
二、秦漢時期的“三公”都幹些什麼?前面說過,秦漢時期的三公不同於周朝時期的三公,最大的三個官是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1.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首,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秦朝丞相李斯
秦朝的丞相有王綰、李斯;李斯被趙高害死後,趙高當上了丞相,為了進一步控制秦二世,趙高還導演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把和自己不一致的人都誅殺。
漢朝的開國丞相是蕭何,蕭何之後的丞相是曹參;曹參為了保持政策的延續性,繼續“蕭規曹隨”、休養生息。
漢景帝時期的丞相有陶青、周亞夫;漢武帝時期的竇嬰、田蚡、公孫弘等。
2.御使大夫:御使大夫相當於副丞相。
由於御使大夫由天子的親信發展而來,和天子的關係密切,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因此皇帝的詔書下達,也是多由御史大夫承轉,然後才下達給丞相。
秦始皇時期的御使大夫馮劫,秦二世時期,向秦二世進諫,請求停建阿房宮及減省戍役以減輕民困,二世不從,命人治罪,自殺而亡。
漢景帝時期的御使大夫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西漢御使大夫晁錯
3.太尉
秦漢分別以丞相和太尉為最高行政長官及最高軍事長官,品秩併為一萬石,金印紫綬。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帥天下兵馬大權,歷朝均為正一品。
秦朝叫太尉或國尉,漢武帝時叫大司馬或大將軍。
《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是秦漢的最高武職。
西漢名將衛青,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衛青大司馬大將軍
三、秦漢時期的“九卿”又幹些什麼?秦漢時期的九卿主要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相當於秦漢時期的主要部委領導。
1.奉常:秦朝時叫奉常,西漢時叫太常,屬九卿之首,地位最高階,掌管宗廟禮儀,如每年對宗廟主持的十二次祭祀。
西漢叔孫通,在劉邦稱帝后,看到之前的朝儀既複雜又亂,自薦為漢王制定朝儀,採用古禮並參照秦的儀法而制禮,劉邦檢閱後非常滿意,拜叔孫通為太常。
太常叔孫通
《史記》記載“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秦朝和西漢初叫郎中令,漢武帝時叫光祿勳;漢武帝時期的期門軍、羽林軍都歸郎中令兼管。
如東方朔、李斯曾任為中郎,就是郎中令的屬官。
臭名昭著的趙高,秦始皇時是中車府令。秦始皇死後,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秦二世為帝,自任郎中令。
漢將軍李廣曾任郎中令,並在公元前121年,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擊匈奴。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從字面上看,衛尉和郎中令都是掌管宮廷警衛,不過二者是有區分的,郎中令負責宮廷外警衛,衛尉負責宮廷內警衛。
簡單地說,衛尉就是管理皇帝身邊的衛士,替皇帝守護宮門。《大秦賦》中,秦始皇繼位後,呂不韋給秦始皇換了衛尉等身邊人,以加強保護。
衛尉主管宮門和宮內。西漢時皇帝居未央宮,守護未央宮是衛尉的職責,故有時也稱未央衛尉;太后所居為長樂宮,設長樂衛尉。武帝時李廣為未央衛尉,程不識為長樂衛尉。長安城外的建章宮﹐距長安較遠的甘泉宮,也曾設有建章、甘泉兩衛尉。
4.太僕:太僕是秦漢時主管皇帝車輛、馬匹之官,後逐漸轉為專管官府畜牧事務。
皇帝出行,太僕總管車駕,親自為皇帝御車。
太僕因和皇帝關係密切而成為親近之臣。
漢初到文帝時,任該職者有高祖的親信夏侯嬰。太僕由於在諸卿中屬於顯要職務,常常可以升擢為三公。西漢時劉舍、陳萬年皆由太僕升為御史大夫,公孫賀由太僕升為丞相。
劉邦的御用車伕、太僕夏侯嬰
東漢時太僕多選素負聲望或有功的大臣充任,甚至有時由司空、尚書令轉任為太僕,可見其名位之重。
5.廷尉:廷尉,戰國時期秦國始置,秦朝、西漢沿置(西漢時也稱大理),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彙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在內部懇談會上,在如何建國上發生了分歧,丞相王琬力主“分封制”,但是廷尉李斯又有不同的意見,他立薦“郡縣制”,並舌戰群儒,秦始皇支援了“郡縣制”。
西漢酷吏張湯,在做廷尉時,主審過 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謀反等棘手案件。
廷尉張湯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像外交部長,主要掌管“歸義蠻夷”,漢景帝時改為"大行令",漢武帝改為"大鴻臚"。
秦漢時各諸侯王以及外國使臣,都被視為皇帝的賓客,有關的事務由大鴻臚掌管,如諸侯王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奪爵、削地等。
漢武帝時期,大行令王恢是主戰派,之前對付匈奴的路線是和親,他反對繼續對匈奴和親。前133年,在他的建議下,漢武帝派他為將屯將軍,和韓安國、李廣、李息、公孫賀,率軍在馬邑誘敵伏擊匈奴,史稱“馬邑之謀”,雖然最終導致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也揭開了漢武帝打擊匈奴的序幕。
大行令王恢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外戚事務的官員。
按漢代八議制的規定,宗室親貴有罪要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報皇帝,而後便可得到從輕處置。
8.治粟內史:治粟內史是指秦和西漢初期管理國家財政的官吏,主管國家田租和各種錢物的收支。漢景帝時改稱為大農令;漢武帝時改稱大司農。
如:天漢元年(前100年),桑弘羊實授大司農,任內推行酒榷制度。
大司農桑弘羊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少府屬下設有各種主管,如典作兵器鎧甲的考工令、主管煉染的平準令、掌管婢縫製衣服及洗補的御...
簡單地說,少府等於皇家的財務總管。
結語一句話總結,“三公”就是除了皇帝以後最大的三個官;“九卿”就是除了三公之外,各部位最高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