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是舞臺上的孤膽英雄,把時間交給汗水,用燃燒生命的倔強十年磨一劍。你可能看不到我的臉,叫不出我的名,但只要站上臺,我便是唯一的光……”

伴隨雜技人的一段內心獨白,大型雜技文化節目《技驚四座》於12月19日登陸廣東衛視,軟鋼絲、綢吊舞等一場場讓人“心跳加速”的高能雜技秀陸續上演。

首期節目在來自汕頭雜技團“百歲雜技姐妹花”的一段《傳承》中收尾。《傳承》以傳統雜技的“椅子頂”串聯整場表演,引發觀眾淚目的同時也以“傳承”二字帶出節目的主旨——雜技從天橋走向舞臺,正是源於一代人踩著一代人的肩膀,經過傳承一步步走到今天。

“雜技+”,開啟古老傳承的另一面

中國擁有兩千多年雜技文化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雜技大國”。近年來,中國雜技更是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多次斬獲金小丑獎最高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法國明日國際雜技馬戲節金獎等世界雜技領域的知名獎項。

首期節目,率先登場的唐哲帶來一段柔中帶剛的武術表演,隨即攀上懸在半空的軟鋼絲,在音樂的律動中一口氣完成站立、行走、旋轉等難度不斷升級的動作;看似簡單的彈球在“彈球少年”手裡玩出了新花樣,單手頂拍球、疊羅漢拍球、多維彈球(球量不斷增加)等一連串表演營造出夢幻、炫動的視覺衝擊;曾被診斷為癱瘓傷殘,30歲的支雅南手握長綢現場“翱翔高空”,在綢帶飛旋中完成系列極限表演……

當然,對於雜技這門特殊的藝術而言,炫酷的背後也常常跟隨著失誤。每臺表演之後的點評環節,都像是一場“隨堂科普”,透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雜技知識,提升大眾對於雜技的認知。當“彈球少年”出現脫球失誤後,鑑賞團成員、雜技大家吳正丹表示“這很正常”,“手技類節目,即使在臺下連十遍都不失誤,只要上臺,現失誤的機率就在70%-80%以上。如果失誤在三次以內,這場演出就已經是很棒了”。

儘管將雜技融入節目比單純的表演更為困難,節目還是吸引了大量各懷絕技的雜技人,他們中既有摘得多項國際國內大獎的雜技精英,也有身懷“硬核”絕技的民間高手,還有熱愛東方雜技文化的國際友人。在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詮釋了中國傳統雜技的“驚、險、奇、美”,同時將搖滾、街舞、情景化等創新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十年磨一劍”的孫健是專業的鋼管舞運動員,舞臺上他把鋼管舞與情景劇相結合,將一段發生在雨中的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

開啟雜技藝術的另一面,《技驚四座》透過觀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嘗試賦予這一傳統藝術更多可能性,進而普及雜技知識、呈現專業技能,提升觀眾對雜技興趣。對於這樣的設計,節目總導演邢狄曦介紹,節目在傳承中國雜技文化的基礎上,致力於打造“雜技+”的節目形態,譬如雜技+舞蹈、雜技+國樂、雜技+武術,透過不同的視覺呈現為傳統藝術注入蓬勃的新生力量,點燃中國雜技傳承之火。

以情感豐富“觀感”,讓雜技走近觀眾

如何藉助全新的表達讓觀眾多維瞭解雜技這一藝術品類,是《技驚四座》融入全環節的創作思路——經過反覆打磨,節目透過一系列“新觀感”的呈現向觀眾靠近。正如吳正丹在節目中看到籃球和彈球兩種不同的表演battle時所說,“我們(雜技)應該要有朝氣,應該結合時下最流行最時尚的東西,這樣能夠更好地和觀眾對話。”

和觀眾對話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產生共情。《技驚四座》採取舞臺上下雙向推進的拍攝方式,揭開雜技演員背後真實感人的勵志故事,其中嵌入的社會議題也在觀眾間引發共鳴——臺上他們是挑戰身體極限的雜技人,臺下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面對各種現實困境,這就在無形中拉近了雜技之於觀眾的距離。

“30歲的雜技演員還能再出發嗎?”時隔四年重新走進訓練場的綢吊演員支雅南用一支《木蘭歸》給出了答案,也給電視螢幕前而立之年的觀眾以啟迪和思考。

“先天幸運、後天努力”的李童諸獎加身,被許多雜技人視為“行業的天花板”。即便如此,李童也與許多普通人一樣遇到職業瓶頸。是激流勇退還是突破自我——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選擇題,最終,他用一段精彩的表演將堅韌和向上透過螢幕傳遞給觀眾。

考慮到雜技藝術可以帶來的視覺特殊性,《技驚四座》在科技上下足功夫。節目運用數控燈吧、升降冰屏等多組機械裝置,讓雜技的呈現更為立體、逼真、引人入勝;採用360度攝像手法,定格雜技表演中令人矚目的“技驚瞬間”;此外,還藉助VR技術為節目營造沉浸式體驗。

《技驚四座》將雜技搬上舞臺,生動剖析雜技人專業背後的動人故事,從而讓觀眾在“極限”“高能”的視覺體驗之餘,於精神層面感受雜技藝術的魅力,在共鳴和思考中真正領悟這一文化樣態的傳承和力量。

編輯 | 袁鑫笛 徐蕾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好厲害的手繪插畫,一張作品彷彿在看一部動畫大片,網友:太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