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朗誦│千紙鶴

靖江本土朗誦家“千紙鶴”中華誦讀聯合會會員、江蘇省朗誦協會會員、泰州市朗誦協會理事,靖江市朗誦協會副主席,常釋出作品於荔枝FM12470、喜馬拉雅電臺、QQ音樂等平臺。據“千紙鶴”介紹,靖江話版《雨巷》,是自己三年前錄製的作品,後來他還用靖江話錄製了詩人戴望舒的作品《夕陽下》。“方言正在慢慢在消失。好多孩子既不會說方言,普通話也不標準。方言朗誦的聽眾,一部分人因為習慣了聽普通話朗誦而對方言朗誦感覺好奇,一部分是在外的靖江遊子聽到鄉音被‘藝術化’了,可能會倍感親切。”“千紙鶴”說。

引起了很多靖江本地讀者對方言的關注

方言對於一方水土來說意味著什麼?

方言會消失嗎?

方言需要保護嗎?

圍繞這些問題

大家紛紛表達著自己的看法

欲說還休的方言

在歷史上,靖江縣長期由常州府管轄,是常州府的傳統縣之一。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靖江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為什麼今天靖江會由泰州市管轄呢?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靖江已經完全連上了泰州,把靖江從常州劃給了泰州專區。但是,靖江的方言還是頑強地保留著常州方言的特色。老岸話是靖江市代表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使用人口占靖江全市人口的75%。通常所謂“靖江話”,一般是指“老岸話”。靖江話保留濁音、入聲和尖團音分化。

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孩子能夠說出一口純正的靖江話?

“沒有。幾乎沒有!”我市退休教師嚴立青說:“我的親戚晚輩中,20歲左右的還能說靖江話,10歲左右的幾乎都說普通話,逼得我也操‘靖普’和他們對話。幼兒園的老師一律操普通話,小學老師也是,中學老師以前有操方言的,現在也要求用普通話,小孩就跟著講普通話了。現在年輕的父母,自己對話可能還是方言,一和孩子對話,立馬轉為靖普,大概為的是孩子能和學校教育接軌。而且這些年輕父母的方言也不純了。”

被低估的寶藏

靖江市作家協會會員侯春燕說,“鄉音無改鬢毛衰”“近日醉鄉音問絕”“鄉音無伴苦思歸”等,關於鄉音有多少優美的詩句啊,足見鄉音的動人。

鄉音不僅在詩詞里美麗著,還在生活中撥動著人們情感的琴絃。

“方言是什麼,就和小時候灶堂裡烤的紅薯、煤球爐裡烤的銀杏果差不多。你說方言有多好聽,未必見得,它卻能觸到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就像媽媽的臍帶一樣,拴著根。”濱江學校初中部語文組的潘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小朋友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句方言也不會,這種狀態偶爾會讓潘老師感到很焦慮。在他看來,方言應該就是鄉情的“摩斯密碼”,不經意間會把我們帶回最純真的年代,最初的記憶裡。就像我們在外地上大學,聽到一句鄉音,啊,是“靖江寧”,雙方都會莫名親切。

潘老師說:“以後的孩子們,出門在外,似乎不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他們不會說靖江方言,就對不上這樣的暗號,似乎就無法拉近距離。見面都用的普通話,規範卻透露著客套,少了方言的親近。方言裡還保留了很多風土人情和家鄉的況味,普通話未必表達得了。我經常講講課會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表達,就會冒出一兩句方言,學生哈哈大笑,但似乎都明白我想表達什麼。這種默契似乎只有方言能給我們。”

《靖江方言詞典》編者之一馬鑑認為,保護和研究方言,對研究地方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地域文化構成、與吳文化地區之間聯絡等都有重要意義。同時方言使語言精彩,是豐富普通話表現力的源泉,很多新生的詞彙就是來自方言,比如:給力、埋單等。“說不定某時,靖江話中的某個詞彙也能成為熱詞,就有可能被收錄進普通話詞典。而且有科學資料表明,三四歲的小朋友如能同時使用方言和普通話,對其大腦發育很有好處。”他說。

方言保護之論辯

有意思的是

針對要不要保護方言的問題

網友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

靖江市實驗學校王留根老師認為,方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文化的血脈。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地方文化,傳承文化血脈。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是基礎。濃郁的家庭言語氛圍,是孩子接觸方言,習得方言的天然情境;學校可以把方言引入校本課程,讓學生深入瞭解、學習;社會要大力提倡,搭建各項平臺,推動方言乃至地方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潘老師也覺得應該積極擁護保護方言,“這是我們的先輩生活的印記,也是我們生活過的印記,不希望到了孩子這輩就這麼悄無聲息地被遺忘了。”她說。

名為“心有泠希”的靖江網友則認為“沒有必要刻意保護方言”,他的依據是“語言的發展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失去工具性價值的語言,其生命力有限”。

丁伯明先生和“心有泠希”持一樣的看法,他覺得靖江土話並不具備音韻美,不適合作“藝術加工”。那麼,靖江話朗誦的藝術作品,究竟是難聽還是動聽呢?

市民聞女士將靖江話版《雨巷》聽了好幾遍,也聽了連結中的其他吳語朗讀。她覺得靖江話“稍顯違和”,其他吳語朗誦倒能接受,有的還很好聽。

“我想是不少詩句用詞是靖江話不可能用的,所以讀者彆扭,聽者尷尬。也許,《雨巷》這些太過經典的文字,普通話版先入為主,所以方言乍聽很不順耳。”聞女士也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方言朗讀建議找接地氣的散文或者隨筆。太清雅的文字,如果不做替代則靖江話讀起來彆扭,做了替代又可能降低了文字的優美,這種感覺不利於方言傳承。不如用靖江話讀讀靖江作家們的文字,內容和用詞可能更容易方言化。方言叫土話,與接地氣的本土文學最搭調。

在蘇州工作的90後小夥子吳演松建議,可以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傳播吳歌,吳文化,教說靖江話。雖然正宗的靖江話在靖江講經中可以聽到,但聽講經估計很多人會睡著。所以,可以將靖江方言轉化成兒歌、歌曲,利於傳播和傳承。

靖江市語委辦負責人陳炳宏老師認為,普通話與方言是和諧共存的關係。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也提倡保護方言。2015年,國家教育部就曾指導各級教育部門採集地方方言。“我市當時採集了老岸話和沙上話,進行錄音和提交儲存。”陳炳宏說。

馬鑑建議,市民對外可說普通話,在家裡多說方言,增加孩子練習方言的機會,因為語言的活力就在日常生活中。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海明威結一次婚就寫一部小說,靠戀愛保持靈感,實打實的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