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人不能用手段,但做事一定要懂得用奇招,因為很多事情都需要換一種角度思考,換一個解決方法找到答案。
修身處世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能投機取巧,用盡手段,但是做事的時候如果太過於一板一眼,非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拖垮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就連平常做事的態度都是如此,更何況自己在大的事件之中,或者是國與國的作戰之中,更要保持靈活變通的智慧。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兵者,詭道也”,意思就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不要讓敵人察覺你的意圖,而在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乃兵家取勝之重要之法。
小到人生的事端,大到國家的戰爭都是如此,所以儘快的解決問題是面對問題最好的態度,而以奇用兵就是為了更快的去解決這個問題。
在魯襄公時期,當時晉國和楚國處在一種尷尬的關係之中,因為他們兩個都想爭奪鄭國。
後來魯襄公九年時,晉悼公就聯合其他的諸侯一起圍攻鄭國,鄭國人就非常害怕,想派人求和。
荀偃,也就是當時晉國的大夫,他說:“如果我們繼續圍攻鄭國,等楚國營救趙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楚國交戰,否則無法求和。”
而這個時候知塋就說:“應該答應和鄭國結盟,然後撤兵回國,這樣讓楚國疲憊,然後我們再分成三路兵馬,聯合其他的諸侯一起迎戰楚軍,耗盡楚軍的精力,這樣一來比直接與楚軍作戰好多了,假如我們和楚國拼死應戰,非但無法取勝,而且戰爭的勞苦也永無休止,聰明人以智慧取勝,愚笨人以蠻力克敵。”
群臣聽了也表示贊同這個建議,於是晉國接受了鄭國的求和,後來楚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出兵討伐鄭國,但是由於長途行軍導致精疲力竭。
最終,還是由晉國取得了鄭國。
《道德經》有一句話叫: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瞭,叫做:以清靜無為的正道治理國家,以奇詐另類的方式來用兵,以不去擾民的方式取得天下。
二、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產生一個疑問,認為《道德經》不是一直反對戰爭嗎?比如老子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這些都是明確的反戰思想。
是的,這些都是《道德經》中反對戰爭的智慧,但是《道德經》中反對的是自己以高姿態去發起戰爭,但是他所說的“以奇用兵”卻是用更好的方式去征服戰爭。
這並不是在推崇戰爭,恰恰是在挽回戰爭的損失。
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主觀能夠控制的,不管是對於一個國家的戰爭來說,還是對於人生的紛雜事端來說,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由許多外界因素共同組成產生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時止損,讓這些事情儘快的解決。
否則人生一旦牽連在這些事情之中,一定會深受這些事情的負面影響而造成損失。
而奇招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儘快的平復戰爭是避免深受戰爭所害的重要方式。
《道德經》的這一句“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放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其實可以用另一句話來理解,叫做:以正修身,以奇做事,以無事迎天下。
做人與做事其實是兩種概念,一個人在為人處事的狀態下如果不懂得以真誠處事,一味玩盡心機和用盡手段,那麼最後一定會自食惡果,他也會為他的狡詐和手段付出代價。
所以道家便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思想,叫做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觀智巧左右客觀規律,以淳樸之心行事。
人的智巧對於天地之道來說渺小的不如塵埃,而一個塵埃企圖主導客觀的規律,可想其所犯的錯誤是多麼荒唐。
所以說做人不能有手段,但是在做事時卻要懂得靈活變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實現預期的結果,這個叫以正修身。
而“以奇做事”,就是懂得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以及用對方意想不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因為修身需要持守正道,但是做事就需要靈活變通,如果還是死板的去處理問題,那人生將會非常被動。
比如說戰國時期的宋襄公與楚國會戰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時宋軍已經擺好陣了,楚軍正在過渡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攻時機,但是宋襄公卻說:“君子打仗不殺負傷的將士,不抓年齡大的,也不趁人之危。”
就這樣,當楚軍渡完河,擺好陣勢,準備充分之後,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樣的死板態度是我們完全不能想象的,而這樣奇葩的態度帶來的自然是災禍的結局。
所以說修身宜正,做事宜奇,這個“奇”不是狡詐,而是出其不意的意思,而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事業,也都是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所取得的勝利。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