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韜光養晦”這個詞是晚清的大實業家、大思想家鄭觀應在他的《盛世危言》中提出來的,是鄭觀應在讀完易經後他自己悟出來的“道”,他在《盛世危言》的自序中這樣寫道:“自顧年老長庸,粗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這“韜光養晦”的意思其實就是說,要善於隱藏自己鋒芒,不要外露。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天下間所有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可父母們卻不知道所有的天才大多都活不過39歲,因神童們鋒芒露的太早了,在很小的年紀就什麼都懂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你早就修完了,沒得修了,所以就得儘早去另一個世界了,其實隱藏鋒芒也是“天道”。

人們都說大器晚成,覺得成器的時間太晚了,卻不知,其實這才是符合“天道”的,果實還沒有成熟你就把他摘下來了,你還能品嚐到果實的滋味嗎?花朵正在含苞待放的時候,你就把它摘下來了,你還能看到真正的美麗的花朵嗎?

所以說,要善於隱藏鋒芒,要待到時機成熟,你才能顯露自己。

回過頭來去看看那些但凡年少時就有才能的人,是不是長大後都會越來越平庸。

相反,其實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些真正的真命天子,都會有上天的庇佑,不會讓他過早的展露鋒芒,而是待到時機成熟時才會一飛沖天。這就是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為什麼年少時都很平常的原因了,也是我們平常常說的那句話叫“少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了。

真正乘時應運上天選中的人,是不會很早就露出鋒芒的,因為你要是鋒芒露得太早,早就被你敵人把你消滅了,你說你是真命天子,別人豈會容得下你?

所以叫真人不露相,因為一露你就沒命了嘛,沒有人會容得下你。真正了不起的人,就是能一直的“潛”下去,就是那句“潛龍勿用”,就是你在時機還沒到的時候,你必須要“潛”下去,但前提條件你要是“龍”,是“龍”就要有龍的能力,你要是能力還不夠,當還不能稱之為“龍”時,那就要你繼續修煉,等你修煉成龍的時候,你還要考慮“勿用”,意思就是要謹慎的選擇開始,就是你要等待你的“時機”真正的到來。

按照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應該是要我們積極表現啊,你看老師上課提出問題,要學生們回答,那些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得到老師的表揚,而那些不回答問題的,就要受到老師的批評。從小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積極表現,要努力爭取。

而且還屢屢湊效。可是我想說的是,當你展露鋒芒過早的時候,你卻還過得很安穩,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就是你還不配成為你的敵人的敵人,道理很簡單,螞蟻向大象挑戰,大象會在意螞蟻嗎?因為你們根本就不對等,你所展露的鋒芒,在別人眼裡根本就還沒有到達他出手的程度。

可為什麼要“韜光養晦”呢?

其實只有“韜光養晦”,因為這才是真正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的,這就是所謂的“道”,《易經》乾卦的第一爻,也稱天下第一爻,爻辭叫做“潛龍勿用”,“韜光養晦”這個詞,就是鄭觀應從易經的這句爻辭裡悟出來的。

無一例外,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學會了“潛”。

在劉邦47歲的時候,剛當上亭長沒幾年的他,剛在沛縣響應了陳勝、吳廣的起義,8年後,直至到最後他要成為九五之尊的時候,他其實還是沒有想到,他真的會達到這個位置,如果劉邦在很早的時候就展露了他的才能,應該歷史上就不會有漢高祖劉邦這個名字了,因為他會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他的敵人給消滅了。

諸葛孔明“潛”在臥龍崗上數十載,躬耕於南陽。為了使自己成為“龍”,博覽群書,開闊眼界,終於在劉備三國茅廬後,才覺得“時機”已到,輔助劉備成三國鼎立之勢 。

姜子牙在渭水河邊用直勾釣了好多年的魚,雖然胸中有宏圖大業,卻無力施展,在他80歲的時候才遇到西伯侯姬昌,輔佐成就霸業,才實現心中的抱負。

柳傳志在創立聯想之前做過搬運工、當過倒爺、也拉過板車,創立聯想的時候他40歲。

任正非在創立華為之前剛剛被被騙了200多萬,妻子也因此離他而去,創立華為的時候他43歲。

張忠謀在創立臺積電前給別人打了近30年的工,創立臺積電時他56歲。

山德士在創立肯德基之前賣過輪胎也賣過保險,搞過運輸也開過加油站,創立肯德基的時候他66歲。

世間所有的人和事都遵循著這個規律,在你還沒變成“龍”的時候,你要儘可能的韜光養晦,要隱藏自己的鋒芒,修煉自身,這樣你成就才會越高!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11歲女孩指出西遊記漏洞,專家:不能怪作者,一般人還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