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家信精選,涵蓋了傅聰留學國外的十數年和整個青年時代。在這些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舐犢情深,一個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一個大家對藝術的深刻見解……

《傅雷家書》內容圍繞著家庭教育展開,用來教導傅聰的言行舉止,細膩的筆觸傳達了濃濃的父子情誼,字裡行間體現了作者開闊的眼界、廣博的學問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同時也展示了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傳統書香門第知識分子的人生準則和精神世界。

1. 為人處事之道

傅雷在給傅聰的家書裡這樣說:

"我們教育你的信條: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可見,傅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他認為:"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傅雷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內容,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內容,數十年如一日地教育傅聰,要提升個人的修養與品質。

比如,他教育孩子要養成講規矩、懂禮儀的品質。他教導傅聰在與客人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儀態;他指出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同時,他還提醒傅聰在學習生活中的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應該吸取別人的優點,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比如,他教育孩子要有誠實謙虛的品質。他提出藝術最要緊的就是真誠,做學問最基本的素養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意思是人要是不講信用,這樣的人也不會有什麼作為。傅雷借用孔子儒家精神來訓導孩子,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誠實守信。

當傅聰欲找尋理由更換老師,以提升琴藝,傅雷就告訴他:"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瞭解,日後仍會了解的……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生疑;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義,實話實說,只要忠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無論何時何地,真誠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

還比如,傅雷教育孩子要懂得知恩圖報,學會感恩。"我決不是忘恩負義;我的確很真誠的感謝。""別忘了媽媽之於你不僅僅是一般的母愛,而尤其因為她為了你花的私血最多。"傅雷是個比較含蓄保守的人,他的言外之意不僅是要傅聰要多關心父母,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還要對旁人也要抱有感恩之心。

再比如,傅雷還非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他教導孩子要正視現實,正視錯誤,人生道路上肯定充滿曲折和坎坷,人不應只見其消極面,而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傅雷崇尚古代文人那種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骨氣,推崇魏晉風流,多次向傅聰推薦《世說新語》,反覆提到高遠、恬淡的六朝文化,其意無非希望傅聰做一個真摯誠懇,不事虛偽,豁達灑脫卻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情中人。

2. 學習之道

在學習方面,傅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他在書信中說:"學問第一,藝術第二,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今沒有變過的原則。"傅雷教育傅聰,知識是無窮盡的,要不斷去探索學習,不斷去補足、完善自我。

傅雷認為學習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應該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淡泊灑脫的胸懷和開闊的眼界;他還認為學習應該制定屬於自己的學習計劃,事情應該按輕重緩急合理安排,當傅聰初到一個陌生環境時,傅雷經常去信督促兒子做學習計劃,學習和練琴時間要合理分配。

傅雷還教育兒子要保持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心態,永遠不滿足於現有的境界,要知道學無止境的道理。他時常勸誡傅聰:"要有耐性,不要操之過急。越是心平氣和,越有成績。"傅雷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絕不馬虎,無論是工作中的作品翻譯,還是生活裡的養花種草,都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

傅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應該學會自省,時常進行自我批評,這有助於提髙人的自我修養,能更加正確的看待自己。"批評與自我批評所以能成為有力的武器,就在於它能培養冷靜的科學頭腦,對己、對人、對事,都一視同仁,做不偏不倚的檢討。"

在傅聰欣喜於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之時,傅雷就提醒他,在取得巨大成功時,更要謹言慎行,千萬不能鬆懈。"勝不驕,敗不餒"是傅雷對兒子的要求,也是傅聰人格魅力的表現。

傅聰在鋼琴藝術方面造詣很深,這跟父親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在傅雷家書中,最多的是對於傅聰藝術成長的關心與指導,傅雷以其豐富的學識、睿智的見解對兒子的藝術道路予以指點。

傅雷幫助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並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供孩子參考選擇。同時,傅雷還有意識地培養傅聰在文學和美術方面的愛好,以此擴大傅聰的感受能力,希望兒子在學養上博取廣收,能夠真正融匯各種文化藝術之優長,給了傅聰精神上最大的點撥。

傅雷先生透過平等的傾心交流方式與兒子談藝術、談人生,他強調在才氣與天賦的加持下,還要加強對於理論、邏輯、歷史方面知識的學習,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並強調冷靜客觀的自我批評精神,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在經過父親傅雷多年培養後,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傅聰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藝術家,以其出類拔萃的鋼琴演奏給人們以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這都足以證實傅雷的教育方法是值得借鑑與學習的。

3. 生活之道

對待兒子的教育,傅雷先生雖然非常嚴格,有時候甚至有些嚴苛,但是在家書中,我們處處能夠感受到他對兒子的那種深沉而濃烈的愛。

傅雷說:"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風箏飛高千里,一線猶在父母這頭。

兒子傅聰出國在外,作為父親的傅雷對他的生活焦心勞思。從信封上該寫多大的字,郵票貼在哪裡,到應該怎樣簽名;從他告誡傅聰要學習西方人的習慣與禮儀,別人的東西沒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碰,進門要把絲圍巾和大衣一通脫下,手不要放進衣服口袋裡;到在飯桌上,刀叉的擺放及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無所不包。傅雷唯恐兒子在外做的不好,什麼生活瑣事都要提醒幾句。

當得知傅聰在國外身體瘦弱,傅雷夫婦在信中反覆強調傅聰要注意學會保養身體,飲食均衡,工作學習之餘要注意休息,只有精神飽滿才能打勝仗。點點滴滴的囑託都展現著傅雷愛子心切的一面。

兒子的情感生活也是傅雷夫婦十分關注的問題,傅雷在家書中談了許多怎樣對待愛情的見解。傅雷在心中堅決反對"戀愛至上",鑽研學問、堅守真理、追求藝術永遠是人生的頭等大事,"關於感情問題,我還是要鄭重告誡。無論如何要剋制,以前途為重,以健康為重。"

傅雷提倡的是有理、有節制的戀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態的平和,也不會因此浪費時間和生命。他認為那種沒有原則地盲目戀愛,甚至將愛情當作整個世界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因此,他希望兒子一定要嚴肅地對待愛情,不能憑衝動做事,一時的熱情畢竟不能持久,再轟轟烈烈的愛情經過時間的沖刷最終也會走向平穩,平平淡淡才是愛情的常態。

在婚姻方面,傅雷告訴傅聰找結婚物件應該找一個有包容心、並且能給他的事業給予鼓勵與幫助的人,善良的本質、溫厚的性格和開闊的胸襟,這3點是一位合格妻子必備的品質,其他的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培養。

當得知傅聰結婚後,作為父親的傅雷常教導兒子夫妻間和平相處的道理。傅雷認為夫妻一定要相互尊重,相敬如賓是夫妻相處的最高境界,凡事多徵求對方的意見,家裡的重要事情應該夫妻相互商量後共同決定,這樣的婚姻生活才能長久幸福。

他還勸告兒子婚後不能只顧自己的事業,還得顧及伴侶,夫婦間要多些理解和包容,相忍相讓,多站到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夫婦才能相伴終生。傅聰的母親朱梅馥便是這樣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性格溫柔的女子,將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贏得了家人的讚歎和感激。

對身在異國的兒子傅聰,傅雷事事惦念,從正確遵守國外禮儀到妥善處理同學、老師的關係,就生活裡一應瑣碎事務,傅雷在書信中都不厭其煩地叮嚀囑咐。這些洋洋數萬言的書信,傾注了傅雷夫婦的全部情感,深沉的愛流淌在字裡行間,讀來令人動容。

最後,傅雷雖一生歷經滄桑,但愛國之情從未減少半分。因此,他在書信中也一再囑託兒子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凡事以國家利益為先,決不能辜負祖國對自己的期望,讓孩子不忘祖國,要愛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傅雷在書信中曾這麼說:"你如今每次登臺都與國家面子有關;個人的榮譽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譽得失事大!你既然熱愛祖國,這一點尤其不能忘了。"

傅雷先生生於清末,自小便是在中國深厚的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髮展起來,所以,他的思想帶有傳統性,崇尚"仁、義、理、智、信"的理念精神;他在成年後到西方留學,又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所以,傅雷的思想既有中國傳統文化概念,又有西方思想開放的特點。

《傅雷家書》原汁原味地體現了傅雷的思想。傅雷既帶著中國傳統長輩的殷殷期盼,又以朋友平等的身份,教導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個人的原則,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當然,無論是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還是學習上細緻入微的指導,還是為人處事方面的諄諄教誨,書信中更多情況下傅雷是在談文化 、談藝術、談人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他的看法觀點來開導傅聰,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的

這些書信突破了一般的家書的範圍,傅雷那超越常人的廣闊視野和藝術修養讓這些書信不僅帶有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的色彩,有很深刻的文化研究價值;而且傅雷的家庭教育對當時乃至今後的社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當代家庭教育有著不可低估的參考價值,對於每一位父母都有極大的借鑑價值。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儒家與墨家的“愛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