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何謂儒?吾日三省,為學日益;

何謂史?茫茫江浸月,千年話興衰;

何謂道?為道日損,為而不爭;

何謂佛?雲在青天水在瓶,斷念忍辱離憂煩。

01

孩時讀書,讀到《大學》,開篇明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解其意,只覺朗朗上口,讀而誦之,炫耀於友人,然其字句已入心田。

少年心膽怯,不敢妄語治國平天下。

念念君子,持而行之。

初時,以為君子如玉,所謂修身,便是裝扮得體,行止有禮,笑而溫潤。

自己如此,以為他人也應該如此,見到無禮之人,心生厭煩,不願與之接近。

畢竟君子內修於心,不求於外。君子當厚德載物,修煉德性。犯下許多錯誤,以致追悔莫及。

年齡見長,感悟見多,才發現自己書沒讀對,見到一些殘篇斷句,便奉為至理。

02

為人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並非僅指德行,而應囊括個人的品行意志、素質能力。

人要不斷成長,讓自身如大地般厚重,方能承載生活的歡樂挫折。

餘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把德比作德行,我認為是不準確的。但他在<君子不器>一章中倡導做學問不要學死,人不要變成機器一樣呆板固執,我認為是正確的。甚至可以更引申為,我們即要如器物一般做出價值,也要變成器物甚至技術的主人。

以人為體,器物為用。

我們學習知識、增長技能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自我的獨立,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為了理想去奮鬥、如何去奮鬥、所以君子以自強不息。

為人亦當周而不比,泰而不驕。

03

大學之前讀書都是被父母逼迫,很少會考慮自己為什麼讀書,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會顯得浮躁易怒。

現在一個人開始獨立生活學習,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內心反而平靜下來,學會把書中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上來。

我向往書中的君子,怎樣成為君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著實顯得太過寬大。

我走在學校的林蔭大道上,昏黃的路燈灑下斑駁的樹影。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甚至為此感到羞恥,只敢一個人默默的走著。

想起幾年前與友人去看《無問西東》,裡面有一句“那些大師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我又有什麼可羞恥的呢?”我書讀的不多,也不少,但都不成體系。最終還是回到老生常談的話題,我真誠的和內心對話,瞭解並確信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師長的教誨卻只有好好讀書,好好做人。

如何去做?還是要從書中尋找答案。

孔子講周而不比,也講泰而不驕。做人做事道理是共同的,是在同一個價值觀的指導下的選擇。坦坦蕩蕩方能內心乾淨,無愧無疚,遇事才能淡定從容。

無論人前人後,始終保持內心的坦蕩,不行苟且汙穢之事。

我覺的人生的修煉正是如此。

勤而行之,日夜不輟,這也是《大學》講的“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04

老子的《道德經》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他的道太過玄微,我的道卻很實在,就是我的人生道路,我認真的過著我的人生,就是在踐行的道。老子的道,不可道,可道者,非恆道。

我的道卻可以一字一句的道與眾人。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謹小慎微的秉持理念,行走在人生道路之上,三省吾身,見賢思齊。

一個人不可能每天都在思考並謹持著教條,所以抬頭看看太陽,閉上眼睛,感受陽光灑在身上的溫暖。陽光是可以照進內心的,所謂光明正大,正如人們白天常常內心溫暖開朗,夜裡卻委屈孤單憤懣等陰私念頭湧上心頭。

追隨陽光的指引堂皇正直,正義無畏。

我讀的是儒學,學的是君子,追隨的是陽光,尋求的是自我。

05

以儒為道,以史為用。

長輩總會教誨我們多讀史書,朝代沿革,社會變遷,人情世故全在史書。

少年學儒,誠意正心修身,但還少了格物致知。

人生的道路上知道很多,懂得卻很少。非親身經歷難以內化於心。但多讀書,多讀史書,可以先把道理記在心頭,有一天遇到類似的事情便會恍然大悟,長嘆一聲“原來是這樣啊”!歷史會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一個輪迴,也會告訴我們歷史的發展是偶然也是必然。

讀史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見識,讓讀史的人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世界。

06

很多人說我是理工科的,沒必要讀文學書籍,確是有失偏頗。

很多人在一家單位工作十幾二十年突然失業,生活難以為繼。這是大環境導致,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失業的會是自己?

為什麼失業了很難再找到好工作?

不妨從自身找找原因。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十幾年如一日的工作,讓很多人習慣了日常工作,並不刻意的增長技能、充實自己,以致逐漸落後。

中國封建兩千多年的輝煌,體重難返,終遭百年戰亂,割肉挖骨,徹底打碎了舊的體制,建立新的社會,才最終重返世界大國行列。

做人也亦如此,唯有終身學習,日日革新,方能立足社會。

少不讀佛老也正基由於此。

07

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眾所周知、耳熟能詳。

少年自當昂揚向上,惟思進取。非豪情萬丈,何以百獸震惶!道以無慾觀其妙、以有欲觀其徼,以弱勝強、以雌守雄,非大智難得其微妙。

佛家講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達到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成就涅槃的般若大智慧,遠離顛倒夢想,脫離苦海,成就彼岸。

曾試讀南懷瑾先生解讀《金剛經》,僅開篇“如是我聞”四字,便引申出上千字,非如此,不能理解。更遑論住止定安,降伏其心。

以少年之閱歷經驗而言,誦讀佛老,多流於俗表,“為賦新詞強說愁”。

非是佛老之道不好,而是作為兩家自成其說的哲學流派,常人讀之,如雲山霧繞,無有良師教導,便如吾少時讀儒,走入歧途。

08

春夏秋冬,四季有別。

人生路遠,需得步步前行。一階段有一階段的感悟,一階段有一階段的書籍。發展的動力來自不平衡,熱氣蒸騰,涼風自來;西高東底,江河伏流。

少年熱血,心意自難平。

故少年讀儒學史,取之昂揚進取;及至年長誦佛念道,取之恬淡自然。

隨筆至此,是儒?是史?是佛?是道?

聽憑君意。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詞壇英雄”辛棄疾,為什麼要換“種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