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瓷在古陶瓷藝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黃色一向是帝王專用色,黃釉瓷器更是明清宮廷用瓷,決不許民間使用。黃釉瓷分為分高溫釉和低溫釉兩種,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製後呈現黃色,到清代時在燒製的黃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較明代亮且白,無明代的嬌嫩之感。黃釉的燒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黃釉然後再燒製,另一種是在已燒製的白釉器上施黃釉入窯二次燒成。
嬌黃釉是一種低溫鐵黃釉,“黃”與“皇”同音,故素為明清時期嚴格控制的釉色,或為最高統治者們御用,或為祭神所用。黃釉作為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低溫釉色,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現。純粹的黃釉器見於成化時期,弘治朝繼承併發揚光大,呈色穩定、釉面光亮,較之成化的淡黃釉顯得深厚,較之後來正德黃釉淺淡適中,遂成一代名品,代表著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因採用澆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嬌豔,如雞油一般,故弘治黃釉也被稱為“澆黃”或“嬌黃”。
這件明弘治黃釉暗刻龍紋盤折沿花口,弧壁,圈足,胎白質細,造型考究,足內書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器內外遍施黃釉,釉色勻淨淡雅,釉面光潔瑩潤,釉色臻純,嬌嫩晶瑩,盈潤而嬌妍,古雅靜穆之中,自有一份不可言喻之尊貴氣質。盤內底暗刻如意龍紋,遊弋於如意雲朵之間,若隱若現,刻工嫻熟流暢,所刻行龍蒼健兇猛,氣勢恢宏,方尺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難掩皇家氣派,故一器之中兼妙色與暗花天工於一體,尊榮迭加,殊為可貴,不負弘治黃釉之盛名,不愧為明清黃釉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
弘治時期的黃釉是最負盛名的,也是整個明代黃釉燒製最成功之作。這時的黃釉是用澆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稱為“澆黃”,又因為它的釉色嬌嫩,淡雅,光亮如雞油,又稱為“嬌黃”、“雞油黃”。嬌黃是兩次燒成的低溫釉,因而偶而能見鉛質銀色光澤。具有很高的收藏的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