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是詩仙李白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

這首詩家喻戶曉,我打小背的滾瓜爛熟,我跟很多朋友一樣,會把這首李白膾炙人口的詩理解為: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一層白霜。他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霜”字用得最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

《靜夜思》配圖

甚至還清楚的記得,當年課外雜物上,這首《靜夜思》的黑白配圖,都是畫著一李白在床榻邊,仰望窗外的圓月多麼唯美啊!

可時至今日,卻有人忽然跑過來告訴我說,哦,您對這首詩的理解錯了!而且錯了幾十年?

難免會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心裡很不服氣,不可能吧,哪裡理解錯了呢?

問題就出在這首幾千年的詩,到如今也是朗朗上口,沒有生僻難解的詞彙,故而會使得我們很容易望文生義!忽略其中真實的意思!

目前爭議最大的就是詩中的"床"這個字。有人質疑,若是床”解釋為“睡床”,明顯李白是在室內。如果在室內,那麼他是如何做到“舉頭望”這個動作的?顯然違背常理。

李白

各位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若是在室內睡在床上,枕著枕頭,甭管你的姿勢是躺是靠是坐是臥,你可以試試 一個是頭不好舉,一個是就算“舉頭望”,你能望見什麼呢?

考古還發現,唐朝人家的窗戶其實很小,不點蠟燭,屋裡黑乎乎一片。

後頭還有一句,低頭思故鄉,頭舉起來都不容易,若是還要再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

民國初年,文學家兼歷史學家,郭沫若就曾發文如此質疑過!還特地找女兒做實驗,最後得出“床前明月光”的“床”肯定不是指現在的床的結論。獲得了大批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

況且根據資料顯示,李白此詩原始稿子有一句乃是:舉頭望山月,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望明月,是明朝時有人編纂整理時候修改的,至於明朝人為何這樣修改,不知道,但如果是山月,山谷中的月亮或者是山峰之上的月亮,那你屋子裡面躺床上唐朝人的小窗戶你是真的很困難,能在床上抬頭看的見的!李白是怎麼透過屋頂看見天空中一輪明月的呢?難道他有透視眼嗎?

井上圍欄

有學者專門撰文考證過,說此床不是我們想象的睡覺的那個床,應作井欄解!說從考古發現來看,咱們中國古時候,得自個打水井!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的。水井深,井口又窄,怕有人掉進去危險!古人便在井口邊建有防護用的井欄!高約數米,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

李商隱的《富平侯》裡有這樣一句: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貴重的金彈可以隨意拋於林外,不去拾起。而對放在井上未必貴重的水井上轆轤架護欄即所謂“銀床”,倒頗有幾分愛惜。

靜夜思中的床,莫非跟這個意思一致?李白當時是站在院落中水井護欄旁,抬頭望到天幕中的皎潔的月亮,好大好圓好亮,低頭看到鋪滿地面的月光好似白霜,由此觸景生情,思念家鄉的!

這樣一說,似乎就能解釋的清楚剛才的質疑了!

《長幹行》配圖

再如,李白寫了很多詩,有床字的可不止這一首!例如“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難道是是繞著睡床在玩耍?當然不是,你就得解釋為男孩跨騎竹馬而來,圍繞井欄用竹馬折青梅!那這裡的床解釋為井欄,可為何靜夜思的床就非得是臥榻?

在這裡,要說一下,在古代有很多用具和現在是不同的,古人睡覺的“床”,稱之為“榻”,所以才會有了“臥榻之前豈容他人鼾睡”這句話。而“床”呢,在文言文中一共有四種解釋,第一,是“坐具”,相當於沙發,《木蘭詩》中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是安放物品的架子,“琴床”,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還有一個是底部的意思,比如,“河床”,最後一個就是“井上的圍欄”。

那麼曾經看到,著名的作家,學者,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曾提出觀點:說詩中的床,不是我們的現代人理解的床,而應解釋為“胡床”,是唐朝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從西域傳來,類似馬紮功能的小板凳,那他可以坐在院子裡,不一定就是在屋裡啊,仰頭看著天空的月亮,低頭見著若銀霜的地面,升騰起濃濃思鄉之情,不就說的通了嗎?

唐代胡床

有道理!但是床和胡床,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為此,古人寫詩詞時都會可以刻意將二者註明,如劉光義的《洞仙歌.荷花》曰:晚風收暑,小池塘荷淨。獨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

看起來,要最終解開“床”這個謎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啦!

轉音訊、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不信神的範縝,敢於在佛教盛行的年代,揭露矇蔽百姓的愚昧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