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巖畫是一種傳統的文化載體。人類的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公元5世紀我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著錄了黃河由寧夏流入內蒙古途中的巖畫。

“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上之,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他的描寫當屬世界上最早記錄巖畫的著作。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有一片廣袤的黑土地,奔騰的松花江、一望無際的林海雪原。所以,這裡是一個特別適合漁獵民族生活的好地方。

而在它的另一邊,亞溝以東5公里的石人山峭壁之上的亞溝摩崖石刻,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為金國早期的滿族祖先女真人石刻作品,藝術價值極大,也反映了鮮明的民族風情。

石刻現僅存兩幅。一幅為男子的武士影象;另一幅為女真族貴族婦女的影象;男子像身材魁偉,英姿颯爽,女子像面容豐腴,雍容安詳。石像完全採用平雕技畫手法刻成,雕刻者用金屬器具在堅硬的花崗岩上平面刻出2至5毫米深淺的線條,這種石刻線技法最早起源於肅慎年代,至靺鞨發展成熟。亞溝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當時滿族先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雕刻技藝。

牡丹江市區向北約40餘公里,是海林市柴河鎮群力村。位於這座小村中牡丹江右岸上,有一幅距今千年以上的滿族先人巖畫——群力巖畫。

群力巖畫,在牡丹江拐進張廣才嶺峽谷20公里的岸邊山崖上,因在原來的海林市柴河鎮群力村邊而得名。巖畫在山峰峭壁上,人們只能從下邊或遠處看,隱約似字跡。所以當地人一直叫它“字砬子”。砬子是當地人對山峰峭壁的叫法。群力巖畫或者說字砬子,見諸於文字不過百年。1924年(民國十三年)編篡的《寧安縣誌》記載:“距城二百里呼爾哈河東岸,系赴三姓水道也。山壁石砬上隱約有硃紅字跡,天氣晴朗,人多見之,惜不知為何代人遺蹟。”《寧安縣誌》上所說的呼爾哈河就是牡丹江,呼爾哈河是牡丹江古代到近代幾個名稱之一。因為牡丹江穿過張廣才嶺寬闊峽谷後就進入今天的依蘭縣,然後匯入松花江,所以過去它一直是直通三姓即依蘭的水路。

這塊巖畫長1.43米,寬1.22米,面積約為1.8平方米,共有六幅小畫。畫上有人、有鹿、有羊、有樹、有船、有揚起的漁網和划船的槳等形狀的物體。畫面的人有的在餵羊,有的坐在樹下,有的坐著小船在江上撒網打魚……畫面雖然很簡單,畫上的人與動物、樹與船、網卻十分清楚,栩栩如生。十分明顯,這一組摩崖石畫,描繪的是古代滿族人的漁獵生活,而且把漁獵勞動表現得生動有趣,今天的人們如能近看也會讚歎不已。巖畫如今已不是《寧安縣誌》上所說的硃紅色,而是類似鐵鏽的黃色。

作為距今已有十到十四個世紀的滿族先民的藝術作品,群力巖畫尤為珍貴,也急需保護。

在黑龍江的右岸伯力,俄羅斯稱之為哈巴羅夫斯克區附有一個岩石出口(懸崖),靠近水邊的玄武岩巨石,上面有動物(麋鹿,馬),狩獵場景,人物,船上的人,自由躺在表面上的擬人薩滿面具。影象以象徵意義和強烈的裝飾傳統為特色。在Sikachi-Alyan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型別的巖畫。在哈巴羅夫斯克地區的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巖畫,然而,只發現了一兩個影象(或動物,或面具,或人,但不是全部,如在Sikachi-Alyan)。

不得不說,黑龍江右岸伯力巖畫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因它而產生的視覺衝擊和思想衝擊,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和思考黑龍江地區的地域民俗,曾在亞歐大陸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千古名樓滕王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