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奔馬 去如火焰
——讀韓春萍《絲路騎手 紅柯評傳》
作者孫虎林
2018年2月26日上午,走出告別大廳,數百人仍沉浸在紅柯猝然長逝的巨大悲痛之中。評論家李星先生老淚縱橫,唏噓不已。我與中學同學呂智軍沉默不語,一腔哀傷,滿腹辛酸。這時,智軍悄悄對我說,近旁那位年輕女子是長安大學教授,研究紅柯小說。我聽後肅然起敬,不覺偷偷打量近在咫尺的女子。那時,她正在拭去眼角殘留的淚水。我記住了她的名字,韓春萍。幾天以後,在網上看到了她紀念紅柯的文章,文筆凝重,感情真摯。
近日,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則書訊,《絲路騎手 紅柯評傳》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著者正是韓春萍教授。欣慰中網購一本,即刻閱讀起來。悲痛與緬懷的悵然情緒一時間鬱結於心,但又有一絲安慰縈繞於胸。紅柯病逝將及三年,這本《紅柯評傳》適時問世,是對他在天之靈的及時告慰。
著者韓春萍教授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致力於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多民族文學與文化敘事,恰好與紅柯有著大致相同的地域與文化空間。在本書自序中,韓博士深情回憶,“我第一次讀到紅柯的小說是在2004年,也許是出於生命最深處的直覺,我被深深吸引,被他文字裡的生命氣息所感染。從那時起,便跟蹤閱讀直到今天。”憑著女性學者的敏銳直覺,韓教授將紅柯鎖定為重點研讀作家,她幾乎評述了紅柯所有名作。事實上,她的碩士畢業論文寫的就是紅柯。
不同於一般傳記文學關注傳主生平經歷及生活軼事的特點,這本書以評述作家作品為主。從學術意義上說來,它更像是一本創作論稿。當年求學陝師大時,現代文學老師傅正乾就出版過一本專著《郭沫若創作論稿》。但韓春萍的這本《紅柯評傳》絕對不是論文薈萃,而是一本頗具特色的評傳大書。她以紅柯8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為經,以紅柯創作時的心路歷程為緯,串聯起作家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且加以精當分析。對喜歡並欣賞紅柯作品的讀者說來,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是懷著一種虔敬與欣慰之情讀完這本書的。作為紅柯岐山中學文科班同學,我太熟悉我們一同生長的那片熱土,尤其記著少年紅柯飛揚恣肆的才情。由於這種與生俱來的天然親近感,多年以來,我一直關注紅柯的文學創作。他離世後,我通讀了他所有的文學作品,震撼之餘,痛惜萬分。可惜我無力從文學批評的學術角度解析作品內涵。所幸韓春萍教授高屋建瓴,經由一本《紅柯評傳》,全面洞悉作家紅柯的創作心理,復活了紅柯詩意酣暢的文學精神。
憑著紮實的學術功底及廣闊的學術視野,韓春萍教授精心梳理了紅柯的創作脈絡。對其創作給予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在此,她打通了學院派的治學路徑,融會貫通先進的批評理念。從神話原型批評及精神分析角度,深入剖析紅柯的文學世界。對作家充滿靈性的生命美學,恢弘壯闊的敘事筆調,聖潔崇高的文學理想,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一一條分縷析,精彩點評。力圖立體還原作家紅柯鬱勃鮮活的文學生命。可以感觸到,韓春萍教授是用心撰寫這本書的,文筆激情飽滿而又客觀冷靜,文思縝密而又大氣磅礴。在此,批評家與作家展開了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多年來,一直跟蹤研讀紅柯作品的韓教授有著充分的話語權。正因如此,她的論斷言之有物,遊刃有餘,貼近作家作品的核心要津。基於這一點,韓春萍博士在所有的紅柯作品批評者中脫穎而出,該書系統全面地評價了紅柯作品,客觀精準,自圓其說。
尤為可貴的是,韓教授挖掘出紅柯小說詩性美學的語言載體,生生不息的生命書寫特殊載體,即“河流的語法”。她認為,紅柯的書寫“體現了古老的民間文學就像一條流淌在所有人心裡和情感中的河流。”經由紅柯努力,“這條河流淌進了當代文學,它越過了民族,地域,宗教等邊界,浩浩蕩蕩。"在長篇小說《大河》中,紅柯由水流動不息的意象領悟到一種水的敘事方法。正如著者所言,“生活在陝西關中的紅柯,卻對河流有著衝動的嚮往。他追逐水,形成一種情結,一種象徵。”他“認為水就是生生不息的永恆的生命。”在短篇小說《額爾齊斯河波浪》中,紅柯對河流充滿崇拜之感。這種水的情結作為生動意象行諸筆端,就是紅柯作品中流蕩充溢的生命力氣韻。這一點,也是我閱讀紅柯作品時的切身感悟。只不過,缺乏專業理論素養的我,無法像韓春萍教授那樣應付裕如地駕馭對紅柯作品的文字解讀。
凡是看過紅柯作品的人,無不為他辨識度極高的語言功力所折服。評論家李敬澤先生認為“關於紅柯的語言,關於那些奇崛的比喻和通感,我似乎不必饒舌。據我所知,所有讀過紅柯小說的人對此都像捱了一頓痛揍一樣印象深刻。”在此,李先生對紅柯語言的解析可謂入木三分。紅柯作品的語言極富特色,詩情縱橫,激情四射,靈性超逸,奇偉雄渾。紅柯擅長一種詩化的優美語言,由此經營的作品世界唯美壯闊,引人入勝。大凡閱讀文學作品,讀者總是經由性格鮮明的語言載體進入文字深處。從這點說來,閱讀紅柯小說,就是一場美的歷險。
在這本《紅柯評傳》中,韓春萍教授充分肯定了紅柯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她寫道“由於種種原因,紅柯的作品在當下沒有起到他所期望的療愈人心的顯著效果,甚至他的小說在社會上沒有得到應有的讚譽和廣泛傳播。我曾給他說有些作家是寫給未來的人們的,沈從文就是這樣。”在此,韓教授發自肺腑的心聲,傳達出對紅柯人格的服膺與作品的首肯,不愧為紅柯的靈魂知音。對紅柯作品青眼有加的評論家李敬澤先生更是如此。他認為,“紅柯其實是寂寞的,懂他、知他的人不多。韓春萍教授是懂紅柯,知紅柯的。由這一部《絲路騎手 紅柯評傳》,人們得以重新認識紅柯。”李敬澤如此預言紅柯作品的文學價值,“他如奔馬跑在了他的時代的前面。現在的人。未來的人會發現紅柯原來是新的。他提前為未來的文學設定了新的主題,指出了廣闊的疆域”。
毋庸諱言,紅柯作品迄今尚未觸電,藉助現代傳媒手段擴大其影響。作為致力於將創作觸角伸向靈魂深處的作家,紅柯深邃超前的創作理念與奇秀唯美的作品風格決定了其作品受眾面的相對狹窄。從某種程度上說來,紅柯的作品是寫給具有靈性思維與詩意智慧的讀者的。世界文壇亦不乏這類風格卓異的作家。比如紅柯推崇的美國作家卡佛,南美作家略薩等等。海明威的名著就曾被搬上銀幕,但作者本人並不滿意。紅柯詩情縱橫的敘事風格,被韓春萍教授點睛為“夢幻敘事”,倒也恰如其分。他的生命小說作為文學探索意味濃厚的經典文字,必將常讀常新,引領讀者不斷追索生存的意義。這或許是紅柯小說在文字意義上高於單純以故事情節取勝的傳統小說的不同之處。
也許,紅柯不太擅長講述煙火味兒濃郁的中國故事,但他對人類心靈隱秘世界的探索,對生命本真的呼喚,對詩意生存的嚮往,恰好與當今世界文學著力書寫人類生存困境,強調精神價值的文學母題不謀而合。從這點說來,紅柯的寫作是與國際接軌的。閱讀他散發著神奇色彩的瑰麗小說,令我不覺聯想起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的小說世界。我相信,英年早逝、折戟文壇的紅柯身後不會寂寞,時間必將證明這一切。因為,他生如奔馬,去如火焰。
2020年12月18日
孫虎林,岐山縣鳳鳴鎮人,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學高階教師,民盟盟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筆耕不輟,在各級報刊發表散文作品一百多篇。作品散見於《寶雞日報》《陝西工人報》《語文週報》《教師報》《秦嶺文學》等報刊。散文《樹殤》獲第一屆“古風杯”全國散文大賽優秀獎。散文《馬道巷》入選《寶雞文學60年·散文卷》。出版有散文集《青春祭》。現任教於寶雞市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