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聲名和地位,不僅是依靠李白杜甫王維幾位名家所成就,唐詩的璀璨,是唐朝數百年,無數詩人鏤心刻骨,用自己的人生和才華共同匯聚而成的。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這些詩句,我們無法知道其作者是誰,但依舊是匯聚唐詩宣告的一部分。
初唐有四傑,盛唐有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甫,中唐有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晚唐有杜牧李商隱……唐朝興衰沉浮,但唐朝的詩歌,一直有接席者、傳承者,正是因為這些有名的無名的詩人,造就了唐詩不朽的輝煌。
晚唐除了小李杜,溫庭筠也是極具代表性的詩人。
溫庭筠是初唐宰相溫彥博的後人,也算是貴族,不過到他那一代,溫家已經沒落了。溫庭筠非常有才華,唐朝的科舉,是考詩賦,限定八韻,學子要在三根蠟燭之內寫完,大部分人都感覺時間不夠。
不過溫庭筠考試的時候,草稿都不用打,隨意地坐在桌前,將手放在衣袖中,兩手交叉一次,便完成了一韻,八韻詩賦只要八叉手,所以溫庭筠有個外號叫做”溫八叉“,比曹植的七步詩還要厲害,畢竟曹植是自由發揮,溫庭筠還要限韻。
溫庭筠是唐朝第一個大力填詞的,也是唐人中詞作最多的。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被尊為“花間派鼻祖”,所以很多人都會忽略他的詩。
其實他的詩,是和李商隱齊名的,二人並稱“溫李”。《商山早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公元859年,溫庭筠已經四十八歲了,因為恃才傲物,嘴巴經常得罪權貴,曾無意開過令狐綯的玩笑,所以即便他非常有才華,也得不到重用。這一年,他被貶為隨縣尉,途徑商山,留宿一夜。
因為要趕路,溫庭筠無奈早起,寫下了《商山早行》。
首聯上句的“徵鐸”,是馬脖子上掛的大鈴鐺,作用或許和現在的車鈴差不多。清晨起床,溫庭筠已經聽到旅店院內外的車馬鈴響,新的一天,卻是離家越來越遠。心中愁苦,思念家鄉,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悲”字。
詩人悲的是自己,卻呈現了旅店中和他一樣晨起趕路的異鄉人,還有其他各處羈旅天涯遊子之悲。在外漂泊的讀者,讀到這句詩的時候,想必也會產生共鳴。即便是在異鄉的生活再好,離家人遠了,心中有時也不免悽楚悲苦。
頷聯是後世最為稱道的。這兩句,是典型的詩家語,十個字,十個名詞,看似是單純的意象排列,似乎也沒什麼聯絡,但這一聯,卻是描繪了一幅完整動態,具有時間空間邏輯的畫面。
雞打鳴的聲音在旅店響起,旅人聞聲而起,之間窗邊還掛著一痕月,與幾顆疏星。起來收拾好行裝,踏上旅途。路上早已人跡紛亂,板橋之上,覆蓋著一層寒霜,霜上有足跡,足跡上也有霜。
這一聯,僅十個字,卻描繪了豐繁的內容,密度不可謂不大。更重要的是,句中未有一個早字,卻無一處不體現“早行”。
頸聯則是寫路上的景色。槲樹的枝葉已經乾枯,晨風吹過,槲葉紛紛落下,隨意地鋪散在山路之上。然而枳樹已經開放了一片白花,在昏暗的黎明時分,尤為顯眼,彷彿淡白色的光芒,將驛站的圍牆都映照亮了。
最後兩句,呼應首聯,說到了故鄉。杜陵在長安東南方向,這裡代指長安。溫庭筠想起了昨夜夢見杜陵,夢中一群鳧雁在池塘中嬉戲。雁尚且有個歸處,而人卻在他鄉漂泊,實在是惆悵。
這首詩,描繪的早行,是極為悽清而又美麗的。《詩藪》用三句詩分別代表了盛唐、中唐、晚唐的風格和成就,晚唐選擇的詩句,便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足見此詩在唐詩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
北宋文宗歐陽修對這一句,也是非常喜歡,喜歡到很多人知曉的地步,可見他是時常掛在嘴邊的。歐陽修甚至還挑戰溫庭筠,模仿著寫了一首《送張至秘校歸莊》,其中對應的詩句為:“鳥聲梅店雨,柳色野橋春”
這一句雖然字面上和溫庭筠相似,但意境相差太遠。溫庭筠的詩句中意象,看似沒有關聯,但實際都有空間時間的邏輯。而歐陽修這些意象之間的聯絡,卻差了很多。這次挑戰,可謂敗下陣來,歐陽修自己也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