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在《五十大話》中說: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這是他五十年的人生感悟。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有對人生不同活法的不同感悟,關於活法,沒有對錯,只有真心。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換句話來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看破世事的淡然態度,在我看來,這句話適用於所有人。
《五十大話》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他的樸實深深地感染著一代人。五十歲是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在《五十大話》中,靈魂與身體要分離、吃飯要講究、身體要注意,這是賈平凹先生五十歲的感受,平淡又樸實。
“人的一生其實幹不了幾樣事情,而所幹的事情都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為什麼人需要工作呢?因為人們需要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五十大話》中我看到了賈平凹先生的淡然又上進。
五十歲的年紀,不再刻意去追尋外界的功名利祿,但又堅守自己,不因身體的衰落而神傷。對於上了年紀的人,年紀越大越容易生病,可他卻“苦中作樂”,細細地品味生死的意義。
在淡然中有透露著不服老的倔強與堅強,要養生、要欣賞、要做好事,不要恨人,幸福的過日子,這是賈先生對於自己五十歲的要求。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達不到賈平凹先生的境界。但是既然生而為人,總是要做些什麼的,活著就要認真地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走自己的路,找屬於自己的活法。這樣你便是人生的強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賈平凹先生的文章一向力求自然,不僅在專注於自然景物上的描寫,在語言敘述上也力圖做到自然呈現。
五十歲了,開始睡得不踏實、頭髮也禿掉了一半、吃飯要講究…想必這些都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年逾半百的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吧。
面對日漸衰退的身體,賈平凹依然執著地追尋著生而為人的意義,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關注個體,在他以往的作品裡面,他所塑造的人物如金狗、成義等都體現了他對個體意義的探索。
在五十歲的年紀,賈平凹先生終於成為自己生活的強者,幸福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對於功名利祿來說可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在老家有一個老人,為人和善,從不與人交惡。他一共有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兒。在那個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普遍存在,家中如果沒有男孩是會被笑話的。但是由於當時計劃生育的政策,他不能再生育。聽其他人說,當時因為家中沒有兒子,他總是被人笑話。“樂呵呵的天天過,有男有女都一樣人”說這是他的口頭禪。
人活著本就很累了,明明自己很漂亮,卻因為被人的一句,你真醜,就去整容,最後卻面目全非;新買的衣服明明自己很喜歡,卻因為別人的一句,你眼光真差,便將其鎖入衣櫃;你明明已經很努力活著,你有你的活法,為什麼連取悅自己的權利都要留給別人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窮人都消失,只剩下精英,那麼世界會是怎麼樣的?"無疑,這就好像將你扔進了原始森林,底層商鋪、餐飲服務、交通運輸一下子全都失去了支撐,社會又該如何繼續下去呢?
無論你身處何時,身在何方,處於社會的哪個位置,都要學會知足常樂。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學會自己取悅自己。
人生的活法是自己找到的我們在網上常常見到人生最正確的活法、人生的高階活法、這才是最正確的活法等等,看到類似的標題,我們總是迫不及待的點進去,如聖經一般的捧閱,急不可待的去實踐,最終卻發現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等到暮年回首,依然長嘆人到底該怎樣活呢?
醫生和老師是最該被尊重的職業,一個拯救肉體,一個拯救人生。在幼時遇見一名好的老師,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一位平凡的音樂老師。這樣一位教師,他的經歷是那麼的平凡,但是他的愛和樸實的教育,改變了一群“不良學生”的一聲。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見過這樣一位平凡的人,他的樸實的言語溫暖了你整個生命呢?也許你說你從未遇見過,可你是否想過你就是這樣的人,你也許曾在那些不知名的瞬間影響了某些人呢。
“看不穿明月預兆,又何必悲慼今朝。”平平淡淡的活著,不斷的去探索,千萬人有千萬種活法。知足上進,溫柔且堅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上路,知道自己將去向何方,不懼外物。
關於死亡一個人從未想過死,他也必不熱愛生。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一件事。我們也許年齡不同,品行不同,經歷不同,但是,有一點我們必定相同,那就是我們必將走向死亡。
在神話中,后羿為長生求靈藥;在古代,秦始皇尋求長生藥;在現代,如果一個村子出一個百歲老人,十里八鄉的人都會前來請教他長壽的秘訣。人們畏懼死亡才尋求長生,可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據統計,世界上每分鐘就有110人死亡,每秒就有近2人死去。死亡固然可怕,但正是因為死亡,我們才知道生的可貴。死是人最後的歸宿、聞道的遲早、是一種解脫和幸福,對於死亡我們完全可以坦然面對。但真正的無懼死亡的人,大概也許只有聖僧一類的人才能做到吧。
第一次有死亡的記憶是六歲時,那時見到姥爺躺在大大棺材中,不解的問,為什麼姥爺要躺在那裡面呢?他們告訴我他死了。我又問,為什麼在燒這些黃色的紙呢?這些是錢,我們把他燒了,你姥爺就可以拾起來花了。我便學著他的樣子一起燒了起來,可是我卻想著,為什麼要在裡面撿錢呢?出來撿不好嗎?
兒童對死亡是那麼的天真,又無畏。人為什麼畏懼死亡呢?是因為死亡痛苦的過程嗎?不,我們畏懼的是思維停止,畏懼的是不再思考,畏懼的是不能感知這個美麗的世界。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當對生命再難有留戀和興趣,死亡宛如迴歸。
如果你身處低谷,卻又畏懼死亡。那我想要告訴你,勇敢的走下去的吧,因為你的畏懼恰恰反應出了你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說明這個世界對於你來說,可能也沒那麼的差勁。
《活著》中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2020年的這場疫情,確實讓許多人不得不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中的許多還未來得及找到自己真正的活法,還有許多未能完成的事情。你所遙不可及的現在,可能是別人遙不可及的夢。
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也許達不到不為外物所影響的境界,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認真的活著。真正的活法,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不要著急,慢慢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今年五十歲,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壽便是大壽,可以當眾說些大話了。”說是大話,其實是賈平凹先生對這五十年生命的樸實體悟。
賈平凹出生在農村,他的文章始終體現著他對土地的熱愛,在這其中也透露著儒釋道思想對其的影響,他在五十大話中所說的“以文字立身,用以字畫養性"又說"不浪費時間,不糟蹋糧食。”正是他一貫的人生堅持。與其說五十歲的他才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活法,不如說他只在五十歲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