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怕文人一支筆。這話可不是誇張,咱們就拿曹操舉例子。

大部分人瞭解曹操都是從《三國演義》或者民間傳說、戲曲、影視劇開始的,比方說這個唱戲吧,關公是紅臉,曹操卻是白臉,紅色代表忠義,白色就代表奸詐,曹操的壞蛋屬性都被定死了,這跟羅貫中一支筆把三國曆史寫成演義,給劉備加光環卻給曹操抹黑有很大關係。

我當年初讀《三國演義》也覺得曹操大壞蛋一個,一會滅呂伯奢滿門,一會借糧官之頭,一會用空盒逼死荀彧,一會兒為了自身安全裝睡殺近侍......總之,堪稱又陰險又狡猾,淨幹壞事兒。但年紀大一點忽然就回過味來:要是曹操真無惡不作,只有負面沒有正面,怎麼可能有那一大班子人願意為他賣命?

所以說,《三國演義》和其相關的影視劇都不能盡信,就拿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黑點來舉例吧:曹操患頭風,神醫華佗建議先用麻沸湯再劈腦取出風涎根治。曹操大怒,不分青紅皂白,認定華佗想加害自己,不聽賈詡相勸,堅持殺了華佗,結果自己病重,夢見伏皇后等一干人索命,不治身亡。

在羅貫中筆下這好像是個遭報應的故事,就差沒給曹操來一句“你活該”了。但我們翻翻正史就知道,羅貫中這麼寫是經過特意設計的,他改變了大量的細節,就為了突出曹操多疑殘忍。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比下正史,就知道曹操殺華佗的關鍵原因和治病無關了。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記載,華佗來到曹操身邊前就因為“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這和《後漢書》的記載是一致的。沒錯,華佗本來是個讀書人,沛相陳珪、太尉黃琬都曾經推薦他為官,但可能是早年對醫學很感興趣,華佗四處遊歷,學得一身好醫術後漸漸名聞天下,沒人再推薦他為官了,反而請他治病的人多了起來。

而請華佗治病的人裡多有太守、郡守、將官、督郵、府吏等,他們讓華佗的“神醫”名氣越來越大,傳到了曹操耳朵裡。華佗年紀漸長後,經常為自己選了醫者這條路有些不開心、懊悔,因為在當時醫者屬於賤業、方技,雖然治好病能得到病人感激,地位卻還是非常低的,權貴可以隨便驅役。

史書說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很可能就是華佗行醫時間長了漸漸開始厭惡讓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心態類似於大學生選錯專業,悔不當初。他性子直,偏偏曹操眼睛裡揉不得沙子,於是這兩人最大的衝突上演了——

“(華佗)久遠家思歸......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返回)”。

在此之前華佗就告訴曹操你的病沒法根治,就算長期治療也只能延長壽命(《三國演義》說華佗誇口可以治癒根本是瞎編),可曹操還抱著點希望。華佗請假回家後覺得不用侍候人的日子輕鬆多了,曹操幾次三番叫他趕緊回來,他都“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藉口妻子有病拒絕返回工作崗位。

曹操怒了,查出華佗妻子根本沒病後深感自己被忽悠,威嚴受到挑戰,於是不聽荀彧勸(《三國演義》把勸曹操的人改成了賈詡),殺了華佗。他也找了個藉口,說華佗明明能治好自己卻故意不盡心,打算借幫自己治病而長期謀取好處,其實華佗真想要好處何必幾次三番拒絕他的召喚呢?

《三國志》雖然有不少偏向曹魏的描寫,但這段記載挺真實的,因為後面還提到華佗死後曹操愛子曹衝病重,無人可醫,曹操後悔當時殺華佗不應該。由此可見,華佗死的確與曹操有關,但絕不像《三國演義》所說的那樣純粹出於曹操的多疑、進而濫殺無辜,而是華佗的性格觸碰了曹操的底線,別忘了,華佗死於公元208年。

沒錯,羅貫中把華佗的死亡時間搞成了曹操臨死前,這也是假的。華佗死的那一年,曹操剛剛恢復丞相制度,自任漢朝丞相,還廢除了三公,獨攬大權,正是要樹立權威的時候;而且他剛平定北方,準備南征,華佗在這種時候不給他面子,千呼萬喚不回來,豈不是讓堂堂丞相顏面掃地?

所以曹操殺華佗,是殺一儆百,明確告訴所有人,挑戰他的地位和尊嚴就是這下場,跟治病無關。所謂“亂世用重典”,曹操要南征要保證後方朝堂不出亂子,就必須以鐵腕手段震懾住所有人,這時候華佗騙他相當於自尋死路。這樁近2000年前的公案哪像《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的那樣單純,是我們誤會曹操,把事情簡單理解為你善我惡了。

把曹操當成一個憑喜怒做事的人,這是文學的思維,不是歷史的思維。文學是用來引導人心的,歷史才是讓人明智的。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悅讀第006期:日本史上最喪的作品——太宰治《人間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