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備註:讀費孝通的《差序格局》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中國人的格局。

男人們特別喜歡把“格局”二字掛在嘴上,似乎有了所謂的格局,自己就能所向無敵,就能擁有一個成功的結局。

格局不僅僅受限於一個人的眼界、學識,也不僅僅是所謂的“大氣”,而是拎得清。知道什麼樣的後果是自己所能承擔得起的,所以敢於闖蕩、敢於承擔。就是輸,咱也輸得起。

那什麼是拎得清呢?懂得分寸,知道界限。慎獨也好,克己也罷,都要進退有度。這個度又是怎麼去衡量呢?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關係網,這個網是不斷變化的,而作為網中心的自己所擁有的勢能,也是不斷變化的。所謂的度,就是要量力而行,而這個“力”也隨著這個網的變化而變化。

分析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網,就必須瞭解網的構成特色與可能發展的方向。那麼就要從頭說起,從“私”這個概念說起......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抱有這種態度的並不只是鄉下人,就是所謂城裡人,何嘗不是如此。掃清自己門前雪的還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門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條小河是公家的。”

“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佔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公德心就在這裡被自私心驅走。”

“私的毛病在中國是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所謂貪汙無能,並不是每個人絕對的能力問題,而是相對的,是從個人對公家的服務和責任上說的。這裡所謂的‘私’的問題卻是個群己、人我界限怎樣劃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

“外國的社會組織像捆柴: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裡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稱之為團體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

“我們的‘家’字最能伸縮自如......自家人的範圍因時因地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真實天下可成一家。”

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方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絡。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親屬關係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係。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路。‘一表三千里。’這個網路像個蜘蛛的網,有一箇中心,就是自己。在一個社會里的人可以用同一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體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範疇性的有關概念。天下沒有兩個人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因此,以親屬關係所聯絡成的社會關係的網路來說,是個別的。”

不但親屬關係如此,地緣關係也是如此。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生活上的互助機構。這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而是一個範圍。範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勢力一變,樹倒彌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

就是通常所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西方社會里,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裡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暖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他們爭的是權,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如果想要一清二楚的關係,就不要計較冷漠,按規矩辦事。如果想要不傷感情的交往,就不要太高估人性。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絡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儒家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麼?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異。

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條理,類別,秩序。

倫重在分別。《禮記》有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長幼等,都是指差第。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第的次序。在傳統的社會結構禮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路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就是修身。”

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

“富於伸縮性的網路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願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在中國傳統思想裡是沒有這一套的,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眾星拱之。”

“自己總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隨著他移動。孔子並不像耶穌,耶穌是有超於個人的團體的,他有天國,可以犧牲自己去成全。孔子的道德系統裡不離開差序格局的中心。他不能像耶穌一樣普愛天下,甚至愛自己的仇敵。”

君子有諸己,小人求諸人。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並不像楊朱一般以小己來應付一切情境,他把這道德範圍依著需要而推廣或縮小。他不像耶穌或中國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在差序格局裡,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裡,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西方的外交家在國際會議裡為了自己國家爭利益,不惜犧牲世界和平和別國合法權益時,也是這樣。他們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線雙方都可以犧牲,但不能犧牲它來成全別種團體。這是西方的國家觀念。”

“在我們傳統裡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很長時間的界限的不清不楚,可以著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們不會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

這主要是指在中國封建統治時期,國是皇帝之家,人們對於國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楚,所以更多地注重修身。長久以來的文化積澱,修身、克己,成了國人的傳統品德。而克己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絡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絡所構成的網路,因此,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聯絡中發生意義。”

回到專業的角度,在現代社會學裡,個人網路是很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在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時。我們在幫助個人或具有類似問題的群體時,除了直接給予的物質等方面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對方的潛能,並幫助對方重建自己的社會網路,使得其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

要幫助受困的人尋找可支援他們的社會網路,挖掘一切能挖掘的力量,來共同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種具有支援性的社會網路,不僅僅包括親屬關係,還有政府性的組織機構或社會福利性的救助機構。

一個人陷入困境,往往是難以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自身的學習、改變、重建,很重要。作為他人,少說點風涼話,如果可以,試著給予一點支援,也許正是這點支援,又點亮了這個受困人的內心,讓他能有力量與勇氣往那一潭死水裡丟一塊石頭,然後,美好的波紋開始盪漾。

生命得以重啟。

還是一張網,但是網中心的自己不一樣了,因為自己的不一樣,網的鋪張也不一樣了。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粵古今•非遺99,對話傳人,尋味地道,風俗體驗,尋韻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