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年輕的上下五千年”。
還記得《國家寶藏》第一季在播時
就被這一句文案深深打動,
不僅僅驚歎於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
更自豪於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厚度。
今天,當一件件文物
維繫著我們與古人的奇妙牽絆時,
還有一群特殊的朋友——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
像文物一樣在時光的歲月裡傳承,
卻從來不曾登上廟堂,
也從未被罩在博物館的玻璃後面。
它們以一個盤,一個罐,
一種手藝,一種表演為形式,
依託“人”的傳承而得以延續,
一旦失傳,極難再次復原。
杏仁餅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杏仁餅。
餅身鬆脆,餅心香甜,
入口松化,風味獨特。
中山杏仁餅,
以咀香園生產為正宗,
規模最大,質量最佳,又稱咀香園餅,
創於1918年,已有近百年曆史。
此次行程,廣之旅將帶你參觀
百年老字號中山咀香園,感受非遺魅力。
深入瞭解廣東美食文化,
親手製作杏仁餅,瞭解背後的美味秘訣。
特殊待遇
零距離接觸省級疍家糕“非遺”承傳人
疍家糕,
起源於五六十年代的疍家人,
即水上居民。
“四海為家,撐船為生”
是疍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特殊的生活環境賦予了
疍家人獨特的飲食習慣,
“靠水吃水”的他們擅長烹飪各式水產品,
他們把打的魚蝦蟹,
或者蝦米放在糕裡,形成獨特的疍家糕。
出生於西江肇慶瀟湘段“水上世家”的黃金平,
是端州區疍家糕製作技藝領域的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黃金平家族三代以上
均熟練掌握疍家糕製作技藝,
其本人自青少年時期
就熟練掌握疍家糕的製作技藝,
多年來,生產和銷售疍家糕。
此次行程,
親臨疍家糕基地,
講述西江水上人家故事,
深入透徹地瞭解疍家文化。
並觀看“疍家糕”製作過程,
品嚐“疍家糕”,來年“步步高”。
現場DIY
德慶經典傳承的竹篙粉
竹篙粉,一種被譽為
“嶺南第一粉”的早餐食物,
爽口彈牙,滑而不膩,
在廣東省德慶縣流傳了五百多年,
近日,此美食入選新華社《千城早餐》!
想知道嫩滑的竹篙粉,
是怎樣做出來的?
跟著小旅君現場DIY體驗一番,
瞭解它背後的美味秘訣吧!
老潮興粿品店
親手製作粿
在潮汕的傳統習俗中,
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做粿,
因而,“粿”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此次行程特別安排前往四代制粿的
老潮興粿品店體驗親手製作粿,
學習水與粉的比例、
加粉與攪拌的速度、餡料的調配。
追溯潮汕人做“粿”歷史,
瞭解潮汕“粿”品起源,
品嚐親手製作的“粿品”,
體會潮汕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深入瞭解潮汕文化
前往遊覽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瞭解蜈蚣舞、潮陽秧歌、
鰲魚舞等傳統舞蹈專案,
民間文學類燈海燈謎,
以及傳統美術專案嵌瓷、臚溪壁畫,
各種傳統藝術、傳統醫藥、傳統美食、
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瑤銀製作
與非遺傳承人唐大打十斤對話
瑤族人素來偏愛銀飾,
有“無銀不成飾”之說。
各種精美細緻的銀飾
承載了瑤族獨特的文化藝術,
它不僅體現了當地瑤族的風土民情、
禮儀風俗和文化特徵,
也是研究一個民族物質、精神文明
和造型藝術的重要依據。
瑤族銀飾美觀精緻,
自成獨特的銀飾製作傳統技藝,
並於2013年成功申報為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想了解制作瑤族銀飾獨特的工序?
跟著廣之旅走進廣東瑤族博物館,
與瑤族銀飾製作技藝傳承人唐大打十斤對話,
親自體驗瑤族銀飾製作,
打造屬於自己的旅行紀念品。
瑤族博物館
跟隨官方講解員解碼非遺文化
博物館陳列的主題為“瑤嶺長歌”,
分為遠古尋蹤、瑤山春秋、
古韻流芳、神工能匠及瑤繡工坊,
以清晰的歷史脈絡,文博的視野
全面和系統地展示全國瑤族四大支系
三十個分支乃至世界瑤族的歷史文化。
茶山公仔屬泥塑工藝品始於明初,
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
深受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
作為東莞茶山特有的一種
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
它經常被用於元宵前
為初生男孩子“開燈”的習俗,
所以它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和深厚的藝術底蘊。
茶園公仔印是用泥模印出來的,
故背後是平的,而前面像經過雕刻一樣,
手工精細,並被塗以精美的色彩,
故有茶山公仔“顧前不顧後。”一說。
此次行程,廣之旅特地安排了
茶山公仔非遺傳承人與大家對話,
帶你瞭解茶山公仔歷史取材、文化底蘊,
並在傳承人的指導下製作茶山公仔,
還可以將成品帶回家哦!
課程學習
雷州蒲草編織
雷州蒲織技藝是一種以手工方式
把蒲草編織成日常用品的傳統手工技藝。
雷州編織並使用蒲織品的歷史,
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
許多傳統手藝逐漸被人遺忘,
尋找手作之美,重溫匠人匠心,
廣之旅特地帶領大家
親身體驗雷州蒲編織技藝的整個流程,
學習和交流雷州蒲編技藝
並進行手工編織蒲草墊子,
簡約茶席草編餐墊的製作過程。
課程學習
探秘非遺雷劇
雷劇,原名大歌班,起源於雷州歌,
經過姑娘歌、勸世歌、
大班歌、雷劇四個發展階段,
到劇種形成歷時300多年,
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1年入選第三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程將安排大家學習非遺文化課程
——雷劇,瞭解雷劇唱功學習、
雷劇舞臺化妝學習、雷劇表演展示。
龍舟說唱文化體驗
聆聽、觀賞表演
“龍舟說唱"又稱為"龍舟歌”、
“唱龍舟”或“乞食歌”,
形成於清乾隆年間,
主要以清唱為主、說白為輔,
流傳於南番順及港澳等粵語地區。
因演唱時藝人常持一支
上端架著木雕小龍舟的長棍作標識,
同時扣著小鑼小鼓,邊吟唱邊敲打,
故為“龍舟說唱”。
跟著廣之旅走進800年曆史的仙崗古村,
聆聽龍舟說唱,觀賞龍舟說唱表演,
聽民間趣事,品悠悠古韻,
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歷史。
解碼裡水歷史文化
打卡南海小京都展旗樓
展旗樓位處展旗峰生態公園,
是公園內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它集歷史名人、歷史遺蹟、
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於一體,
是裡水人專屬的歷史文化展覽館。
【圖片由佛山市南海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提供,陳志健攝】
樓內分七層,
有六層不同主題的展區,富有地方特色。
其中第一層為專題展廳,
目前正在展示漢唐的絲路文物,
三樓為裡水大事記、四樓為裡水歷史名人、
五樓為廣佛同源·舊羊城八景、
六樓為裡水歷史文化遺產,
七樓內有一幅《夢裡水鄉風情圖》繪畫長卷,
是瞭解裡水人們生活狀態的好視窗。
【圖片由佛山市南海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提供,陳志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