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滸傳》
《水滸傳》是一本沒點人生閱歷讀不出其中真意的小說。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最通俗易懂,《三國演義》最熱血沸騰,《紅樓夢》最精緻考究,而《水滸傳》則是最不好形容。為何說不好形容?因為人心難測,你很難去判定這本書講的究竟是善還是惡,對於梁山好漢的觀點究竟是可惜還是嘆息,尤其是宋江這個主角,他究竟是可憐還是活該,誰也說不清楚。
千人千面,宋江就是這具有千面之人。
宋江一開始有著"及時雨"的名號,是因為其仗義疏財,但說白了這些散出去的財並沒有多少,卻為他博得了一個出眾的名聲;不過他的孝卻是實打實的孝,他知道自己結交江湖人士遲早闖大禍,因此特地讓父親與自己斷絕關係。
而在"忠"與"義"上面,他又有些兩頭不討好。宋江的"忠"誰都得承認,他從上梁山起就在為之後的招安做鋪墊,這一點從他將"聚義堂"改為"忠義堂"就能窺探出一二,一群因義氣聚眾的好漢,最終卻被扣上了"忠"的帽子,著實有幾分滑稽。
但為何又說他的"忠"有些不討好呢?因為真正忠心的人,就不會選擇上梁山,說白了宋朝不得志的愛國之人不少,為何那些人都沒落草為寇?還不是因為宋江也有自己的思量。他明知道梁山這種組織是朝廷的"眼中釘",卻想著以此逼迫朝廷認下自己,將梁山作為自己的投名狀與墊腳石,因此他"忠"的不純粹,"義"也顯得更為可笑。
而最先看出宋江這點的,乃是梁山好漢中的公孫勝。
公孫勝此人是梁山中的一朵"奇葩",正面形容,非貶義。公孫勝是個道士,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常年雲遊在外,據說能夠呼風喚雨,因此得了"入雲龍"這麼個諢號。當然我們知道這所謂的呼風喚雨肯定是誇張說法,但公孫勝的確有幾分本事。
他是最早與晁蓋、吳用等人結義,取得"生辰綱"共上梁山之人,但在宋江架空晁蓋之時便已經察覺,尤其是聚義廳排座之事,更是讓他起了離去之心。聚義廳排座是怎麼回事?
本來大家都是隨意坐,想坐哪坐哪,但宋江來後就排起了座位。既然要排座位,晁蓋認為,以功勞排位最為合適,宋江卻制止了,當然理由很是光明正大:"休要按功勞分高下,梁山原先的頭領去左邊主位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坐,待日後出力多少,再做定奪。"
看看這話說的,制止了晁蓋按功勞排座,就等於先抹去了梁山原本好漢們的功績,再按先後順序來排座,一方面是原先跟著晁蓋的,另一方面則是跟著自己的,涇渭分明,一下子就將梁山化成了兩個陣營。
公孫勝是在上座,上座者唯有四,公孫勝、晁蓋、宋江、吳用,晁蓋是個憨厚的,吳用已經倒向宋江,公孫勝知道自己玩心計玩不過宋江,乾脆冷眼旁觀,在平定淮西后直接藉口"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的藉口,貧道去也!
從這之後梁山上再無真情,有的只是宋江與他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