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與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提出“民貴君輕”的口號,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他繼承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在儒家中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孟子以孔子的行為為規範,可以說是完全承襲並堅定地崇奉著孔子飲食生活的信念與準則,不僅如此,透過他的理解與實踐,更使之深化完整為“食志——食功——食德”堅定的食事理念和鮮明系統化的“孔孟食道”理論。

食志

孟子提出不碌碌無為白吃飯的“食志”原則,這一原則既適用於勞力者也適於勞心者。“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孟子稱那些為“養口腹而失道德”的人是“飲食之人”,這種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孟子的“飲食之人”,即孔子所鄙夷的“謀食”而不“謀道”之輩,在孔子“是不與為伍”的原則堅持,而孟子則表述為“人以群分”的定性標準,因而更具理論性和實踐性。他主張“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勞動者以自己有益於人的創造性勞動去換取養生之食是正大光明的,這就是“食志”。

食功

食功,可理解為以等值或足當量的勞動(勞心或勞力)成果換得養生之食的過程,即事實上並沒有“素餐”,“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食德

食德,指堅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禮儀進食的原則。就是孟子所讚賞的齊國仲子的行為準則:“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孟子認為進食尊“禮”同樣是關乎食德的重大原則問題,認為即便在“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的生死抉擇面前,也應當毫不遲疑地守禮而死。這種觀點,顯然同孔子答子貢問的“去食”以守“信”的觀點出於一轍而又鮮明過之。同樣道理,他認為大國之君晉平公到晉國的賢人亥唐家去拜訪時,“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雖蔬食菜羹,未嘗不飽”,文公這種“不敢不飽”的守禮而食行為是可取的。

食於人者如此,食人者亦有“禮”規當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千古食趣:說說吃的那些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路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戲史正源——關於皖南花鼓戲源流的幾點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