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王文元庚子讀書録:

苐十五:北大文學課堂

《北大文學課堂》講小說,如何從魯迅文章中學會控制寫作節奏

學魯迅的文章,究竟要學什麼?這是個問題!人們眾說紛紜,各有高見。《北大文學課堂》中說:要從魯迅的文章中學會控制節奏。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為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不過,由於魯迅作品發表在上世紀上半葉,正處在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的過程中,魯迅的作品也帶著那個時代的印痕,文章中有不少音譯的外來詞語,有些地方句法還是外來的敘述風格,再加之其他因素,有些地方又比較晦澀。因而,對於中學生而言,讀魯迅的雜文比較難懂。

而魯迅的小說,則具有非常強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新青年》月刊。文中諷刺了中國封建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描寫了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窮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等。

在另一方面,魯迅的小說散文中,用了大量白描手法,對中國鄉村,對當時社會風俗,做了非常細緻的描寫。光緒十八年(1892年),魯迅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餘影描圖畫。這段難忘的少年記憶,後來魯迅寫入了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同樣地,他對家鄉的記憶,也寫成了《故鄉》,出現在中學課本上。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9月,魯迅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後來他寫了《藤野先生》一文。

法捷耶夫說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魯迅廣泛借鑑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的藝術經驗從事小說創作,並且試圖融為一爐,於是出現了“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等),以至“戲劇體小說”(《起死》等)。

在《北大文學課堂》一書中,有一篇文章《鬼和與鬼有關的——魯迅 〈女吊〉講稿》,這是北大中文系王風先生給學生“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研究”時的講稿。《女吊》是魯迅的最後一篇文章。寫於1936年10月19日,兩天後魯迅去世。

這篇講稿中,有一章節“文章節奏的控制”,王風先生重點講了,魯迅對文章節奏的控制,透過剖析魯迅文章節奏,進而讓學生明白如何在寫文章時控制文章的節奏。看看,人家北大教授,角度就是不一樣。

我上中學時,老師也講魯迅的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了遍,就是沒有人講過,如何透過閱讀魯迅文章,分析控制節奏,進而訓練學生在寫作中如何控制文章節奏。

看看王風先生在講稿中,對魯迅《女吊》一文的節奏分析,是告訴學生在寫作中如何控制節奏。以下三段引自原文:

“在敘事當中不斷穿插議論,一緊一鬆,是《女品》最基本的手法,也是魯迅控制文章節奏的極為高明之處。隨後,就是對“起殤”的描寫,這是很精彩的一個段落,節奏也驟然間緊張起來了

在薄幕中,十幾匹馬,站在臺下了;戲子扮好一個鬼王,藍面鱗紋,手執鋼叉,還得有十幾名鬼卒,則普通的孩子都可以應募。我在十餘歲時候,就曾經充過這樣的義勇鬼,爬上臺去,說明志願,他們就給在臉上塗上幾筆彩色,交付一柄鋼叉。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擁上馬,疾馳到野外的許多無主孤墳之處,環繞三匝,下馬大叫,將鋼叉用力的連連刺在墳墓上,然後又拔叉返回,上了前臺,一同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臺板上。

這裡的句式和詞彙,比如“環繞三匝,下馬大叫",比如“一同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臺板上”,同前面的“緩緩的”“閒閒而去”,相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作者的手緊了,這是有意識推動氣氛的緊張感,為女吊的出場做鋪墊。”

魯迅在控制節奏的同時,也營造出一種緊張氛圍。開頭幾句,比較鬆散,比較輕鬆,尤其插入他的回憶,節奏比較緩慢。然後,猛然加快了節奏,用:“一擁上馬,疾馳,環繞三匝,下馬,大叫,用力,連連刺,拔叉,返回,上,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臺板上。這就是控制節奏詞語,我們寫作時,可以參照這種寫法。透過對動作的描寫,來掌握住節奏。吸引讀者閱讀。

《北大文學課堂》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為北大“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研究”課程的講稿。彙集近二十篇講稿,涉及魯迅、張恨水、路遙、張愛玲、汪曾祺等人。

冬夜漫長,一本好書,圍爐夜話,透過北大學人的解讀研究,走進文學先賢們,瞭解他們,學習他們,為我所用。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冬至 · 夜長亞歲間,雪深爐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