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直射南迴歸線之時,冬至便到了。作為傳統的“四時八節”之一,古代民間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因此,冬至還有著“亞歲”之稱。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暫,黑夜最漫長的一天。冬至的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北方吃餃子、喝羊湯以“消寒”,而在我國南方,人們則有著吃湯圓、年糕的慣例。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泉水動。傳說中,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在此時,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在冬至,陰盛而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也因為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至冬夜》

唐 · 白居易

冬至日,太陽起的最晚卻走得最早,白天很短的冬季,彷彿一年中的“留白”,可以陪伴家人、可以休養生息、可以回溯反思。它又如同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這個看似普通的節氣現象,其實也悄悄蘊含著一個人生哲理:物極必反。所謂“剝極必復,復則見天地心”,這裡說的天地心,是太陽、是能量、是希望——在自然或是人性的寒冬裡,我們當懷著對於天地心的堅守,靜待日長。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金庸小說中的四大武學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