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書法的點畫之美固然很重要,但只有把那些美的點畫,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完成它的最終使命。假若只有點畫之美,而沒有點畫組合之美,那就不能稱之為書法。

書法的點畫組合,包括結體和章法兩個方面。而從書法的審美判斷來說,不論結體還是章法,它們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關鍵在於處理好兩個關係問題。

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在西方人看來,作為藝術品,整體之美是壓倒一切的:區域性可以不美,而整體則必須要美;一旦區域性之美超過整體之美,則必將其除之而後快(如斷臂維納斯)。但中國書法的審美理念卻與此不同:既要區域性之美,也要整體之美,而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還要有意突出某一筆和某一字的特別之美,使之成為統領全域性的主筆和主字。這與中國人的“禪中有眼”和“詩中有眼”,如出一轍。

平穩和變化的關係。書法自始至終貫穿著“力”的運動。如點畫的圓和澀,結體的外拓和內擫,就無不與“力”的運動方向和重心有關。因而書法的點畫組合,總的原則是重心平穩。這是符合力學原理的。因為書法的載體是漢字,而漢字的結構如同建房子一樣,有字元(原料)、字根(構件)和字型(全套)。它們之間的結合和遞進,都必須考慮“力”的平衡問題。否則房子就建不起來,即使建起來了也會倒塌。但平衡是相對的,變化則是絕對的。如《人民日報》4字,誰都看了會覺得很平穩,說它豪邁千古,說它氣吞山河;而拆開來看呢?你看那個“人”字,那個“民”字,你能說它重心平穩嗎?不能,因為單個字本來就不平穩,而只有組合起來才是平穩的。這是書法審美中,平穩和變化關係的典型範例,也是正確處理二者關係的基本準則:在運動中求得新的平衡。而且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的點畫動起來,活起來,富於節奏感和韻律感。——眾所周知,中國漢字是方塊字;但作為書法的每一個漢字,絕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頃斜的、參差錯落的。

上述關係,可概括為兩條基本原則。

一曰呼應。這是筆勢往來的產物。當毛筆在執行的過程中,由於要提、要按、要頓、要轉,就必然產生一種“勢”。當上筆之“勢”為下筆所承接時,呼應關係便隨之而生。正如笪重光《書筏》所言:“起筆為呼,承筆為應”。這種呼應關係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如行書中的牽絲,草書中的連帶,都是有形的;楷書中的“顧盼”,便是無形的。我們通常說的“一氣呵成”,就是指一個字、一行字和一篇字的氣韻貫通。反之若點畫拼湊,氣息不暢,則勢必使之“狀如運算元”,顯得呆板、破碎和蒼白無力。可以說,呼應是區域性和整體關係的再現,它意味著點畫的諧調配合,意味著個體和整體的密不可分,意味著一個字、一行字和一幅字的生機活力。

二曰對比。這是筆勢運動的產物。運筆如走路,步伐有輕重快慢之分,足跡有長短遠近之別,故而對比關係便隨之而生。書法點畫組合的對比關係較多:如主次對比——在一字之中,有主筆和餘筆之分;大小對比——在一行、一篇之中,有主字和餘字之別;縱橫對比——相鄰之字,有縱向誇張和橫向誇張之分;向背對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相向和相背之別;偏正對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端正和欹側之分;疏密對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稀疏和密集之別……這些對比手法,與作文中的修辭手法極其相似。可以說,對比是平穩和變化關係的再現,它意味著點畫的對立和統一,意味著筆力的變化和平衡,意味著筆勢的節奏和韻律。

呼應和對比是相輔相承的。前者要求書法點畫組合的氣韻貫通,是構成書法整體之美的必要條件;後者要求書法點畫組合的動態變化,是構成書法內在之美的必由之路。它們之間是並行不悖的,是構成書法點畫組合之美的基本準則。

然而,任何事都得“照木頭下線”,不能生搬硬套。呼應和對比固然是書法點畫組合的兩大法寶,但用之過頭,也就等於沒用。時人書法點畫組合的致命弱點是,有的極度誇張,致使漢字的點畫和部件變形,令人難以辨認;有的點畫和結體的反差過大,反倒失去了可比性;有的把一些本不相關的筆法和書體“一鍋煮”,無格調可言。為此,有兩條原則還須明確:

要順其自然。呼應和對比是筆勢執行的軌跡。它們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是有意的,也是無意的。貴在若即若離,若有若無,自然而然。凡故意按排者,流於雕琢者,過分誇張者,都是不足取的。清人傅山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便是對此而言的。

要樹立“大象無形”的最高理念。呼應和對比,不過是書法表現形式的一些技法而已。若爛熟於心,用起來便如同拳家對決,一旦上場那就只有竭力拼搏,無什麼招式可言。

2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座山雕是真是假?老人:座山雕真有其人,而且座山雕有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