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書法,我們現在的市面上大致有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以及趙孟頫的趙體這四種,這是用的最多的字帖版本,這四個人中關於誰的字更好,一直沒有結論,畢竟各有千秋。
然而關於文字書法類,社會上還有一個爭論,那就是繁體字和簡體字,兩者哪一個才是我國的正統傳統文化。有人說簡由繁而來,自然繁體才是正統,也有反方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簡體取代了繁體,那麼簡體才是正統。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不會有確切的答案,兩種字型對中國的發展是不一樣的。不論是顏體還是柳體,不論是楷書還是行書,我國的文字都是透過演變而來的。
且不說象形字離我們有點久遠,但就行楷,唐宋元明清以來,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中文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直到1956年憲法頒佈之前,都是各地華人通用的字型。繁體字準確來說是在小篆之後,差不多是隸書階段形成的書寫體系。
1935年8月,我國教育部公佈的簡體字表中,就收錄俗字324個,逐漸展開了化繁極簡的工作,至今除了個別地區,已經很少有人用繁體字了。然而社會上有些人就覺得,簡體字雖然好用,可繁體字才是根本,因此提倡我們重新重視繁體字。
著名導演馮小剛就曾提議,要在我國的教學課本中,適當的恢復使用一些繁體字,留住文字的根。隨著社會上這種聲音越來越多,我國慢慢有重新展開了一股追崇繁體文字的熱潮,據統計,我國現在在使用繁體字的人數在不斷增多,其實在廣東的中山和深圳等地,百分之九十九的路標都是用繁體寫的。
比如源於秦漢的就有159個,我國漢字的演變,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有人認為,國家提出要簡化漢字,就是因為繁體字使用起來不方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在全國的普及,因此他們覺得簡體字對我國教育的普及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要是說哪一個要用來作為我國的正統文化,簡體字比繁體字更有資格。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曾表示,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部分,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認識那麼多繁瑣的文字,因而正是漢字的簡化,幫助他們和社會融合,他認為簡體字才是歷史的潮流,是世界的潮流,2008年聯合國規定,原先在聯合國使用簡體和繁體的國家,以後一律使用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