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推薦一位“大筆桿”的一篇奇文。
這位“大筆桿”公開發表的講話文章共51篇20萬字,目錄附後,請文友根據目錄,透過網路單篇查詢學習。
作者簡介
1.文字經驗豐富。他雖然不是文字專業出身,但卻有著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他曾擔任人民日報社華南分社秘書長,廣東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等職務,7年的媒體文字經歷和公文文字工作經歷,增強了其文字綜合能力。他講話文章一般均為自己思維活動的產物,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在汕尾工作了7年,除了規範的場合是照念之外,其他工作講話至少有八成以上是根據講話錄音整理的。我和我的幹部、我的手下講話是推心置腹、掏心掏肺地講,講完了有關部門才去整理,把那些套話、一定要講的規範語言加進去,形成一個比較像樣的講話稿。基層幹部能接受,能聽得明白,這麼多年都是這麼堅持的。”
2.文章充滿靈性。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和宣傳部工作經歷,使他的講話文章個性滿滿:構思呈現創新性,行文方式展現靈動性,文字充滿實用性,不講求文章的形式美,只在意行文的邏輯性。他還善於使用“媒體”語言和群眾性語言,使人感覺與眾不同,有著清新的味道。如,他曾巧用六首歌描繪心中幸福藍圖,將“幸福”這個抽象的概念簡單化、具體化,使老百姓願意聽、能聽懂,能感受到。他曾出版《訪澳洲聊宜居》 和《精細發展》兩本專著,也體現出此種寫作風格。
3.工作能力突出。他在主政汕尾期間,發起砍“砍尾”行動,2012年多項發展指標增速在廣東省排名第一。他敢於面對矛盾,承擔責任,妥善處理了某事件,在期間發表的一篇講話,被譽為妥善處理突發群體性事件的典範,這篇文章始終用邏輯線條貫穿全文,注重全面客觀分析問題,沒有空話套話,語言貼近實際,實現了釋放善意、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他善於做群眾工作,曾主動參加網友見面會,當面聽取網友“挑刺”,並主動公開自己的郵箱和電話,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
科學發展就是為了謀幸福
(2011年1月16日)
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報告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幸福廣東”“提高全省人民幸福感”,使與會者倍感振奮,引起廣泛共鳴。
一、幸福建設發出廣東先聲
“幸福”和“幸福感”本來只是社會生活方面的詞彙,用到省委的報告中來,一下子使“幸福”這個詞跨界進入了政治層面,這充分體現了省委的政治睿智,顯示了省委在引領廣東發展的時候,把人的需要放在發展的根本地位,把我黨一以貫之的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的建黨宗旨以全新的使命加以張揚,必將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新一輪擁護黨的政策、參與黨的事業、堅守黨的信念、追隨黨的理想的政治熱情,引來科學發展的新高潮。
與此同時,幸福建設在廣東率先提出,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試驗田,已經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但是,廣東人民享受由此帶來的實惠與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相比還不夠同步、不夠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長期低於GDP、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在改革開放走過30餘年,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的今天,廣東率先提出幸福建設問題,適時、必要、合理。
二、幸福觀決定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對生活、對人生、對家庭的愉悅感覺。它雖然也有共性,但個性更突出,更多的是因主觀上判斷標準的差異而不同。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
一般來說,高境界的黨員幹部會認為“為人民服務”是幸福的,更多的老百姓會認為“吃得飽、穿得暖、睡得香、花得安穩”是幸福的。這些幸福場景的動因有生存問題,也有人情因素;有精神追求,也有物質功利,都有它們的現實合理性。
我國古人有一個特別現實的幸福觀,即《論語》中提出的“不患寡患不均”思想,公平了,就心安理得了,多點少點不是要點。這一點恐怕是最為樸素的幸福觀。
西方的行為科學家馬斯洛則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至今仍被人接受。如果用中外結合的方式,把這兩種主張融合,並針對現行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特點,我認為可以把幸福觀概括為普惠感、成就感、自由感三種要素。普惠感就是普遍感到實惠的感覺,成就感包括創業就業、社交需求、獲得尊重,自由感屬於自我實現的範疇。
三、培養六種感覺,建設幸福汕尾
基於上述研判,當前建設幸福汕尾的主要工作,是圍繞三大基本要素,營造有利土壤,培養市民的六種感覺:
一是主人自尊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才旦卓瑪的“翻身農奴把歌唱”。作為國家主人,人格獨立,政治自由,意願得到表達,投訴得到處理,權益得到保障,有國家主人的高度認同感、自尊感。這主要透過民主法治、建設法治社會來實現。這方面,汕尾主要透過落實依法治市各項制度,提高全社會法治化水平和全民的法治意識來實現。
二是本土自豪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陳明《快樂老家》中的“有一個地方,那是快樂老家”。汕尾是我省唯一一個在老縣城之外的小漁港建設地級市中心城區,至今中心城區建設發展慢,市民自豪感不足,甚至有人只認是海豐人、陸豐人,不願承認是汕尾人。必須加大力度建設中心區,打造城市名片,提高知名度,提升市民的認同感、自豪感。
三是社會公平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劉歡《好漢歌》中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構建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貧富差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常態化,增強市民的公平感。汕尾這方面要致力於實施適度普惠政策,重點在教育公平、社保公平、就業公平、權益公平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維權力度。
四是生活安全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郭蘭英在《小二黑結婚》中唱的“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汕尾這方面已經在三年前啟動了大平安工程建設,包括“五大生態安全工程”(治汙、減排、改水、植樹、修堤)、“十大安全網路”(國防、反恐、治安、信訪、維穩、綜治、食品、生產、交通、網路)在內的大平安體系建設正在深入開展,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形成全新的生活安全感。
五是文化歸宿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李谷一《故鄉是北京》中的“京腔京韻自多情”。北京人以京腔京韻為自豪,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人以港腔港調為自豪,那麼,常態的文化歸宿感是什麼?在汕尾,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方面應大有作為。汕尾在“十二五”將籌集專款資助270多個民間文化藝術團體、24個國家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建設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廣泛開展稀有劇種演出、街頭漁歌、擂茶文化等,大力提升汕尾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
六是個人空間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王力宏《暢爽開懷》中的“我有我選擇”。有屬於個人的自由空間、發展空間、發揮空間、娛樂空間、私密空間、減壓空間,形成幸福感與不幸福感之間的緩衝地帶。在汕尾,我們已經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啟動了勞動者家園專案,針對農民工、新打工族的經濟窘境和血氣方剛的矛盾特點,建設單間月租100元左右、套房售價6萬元左右的勞工住房區,給產業工人在勞作之餘有私人空間。同時,在全市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誤,拒絕平庸”的風氣,使打工者有福地、創業者有園地、創新者有天地,營造就業環境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