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檀鍾:眼前景色身邊事,化入情懷釀出詩
▓ 周賢望
我對望江前輩詩人檀鍾先生慕名已久。
得於同輩詩人柯雪明兄的安排,得於檀鍾先生之子檀電兄的聯絡,2020年國慶節期間,我終於得以拜見。是時,面對滿頭銀髮但個子不高的檀鍾先生,我雙手緊握,低頭哈腰,確實是有點小激動的——儘管我也是58歲的人了,17歲離鄉,闖蕩江湖40多年,但先生已經85週歲高齡了,且不說他的詩詞聯賦,就是他吃過的鹽……
甫一坐定,忽然先生對我說:“我知道你是徐遠老師的學生”。
我說:“是呀!在涼泉……”
他在講述了自己當年與徐遠老師一起編寫《望江縣誌》的交往之後,說:“我也是徐遠老師的學生……”
詩人就是詩人,他這麼一輾轉騰挪,就把一個長者的謙遜,以詩人的方式,智慧地表達了出來。
其時張巔先生也在場,我趕忙說“我和張巔是同學”。張巔也就笑著點頭認可。
我知道張巔是檀鍾先生的學生。記得張巔在一篇文章中記述過,他在初三時差點就輟學了,因為檀鍾老師去20裡外的張巔家中做了一次家訪,他才得以繼續求學。
在我讀中學的1970年代,此類事甚多。老師的一次家訪,極有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我當年也是徐遠老師和汪建侯老師到我家做家訪,才說服了父親讓我繼續上高中的。
老師,多少年來一直是故鄉人最為尊崇的職業。檀鍾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六代都以“舌耕”為業,到檀鍾先生本人,依然是當教師。這在望江,如果說是“名門望族”,可能有點說“大”了,但要說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家庭,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望江素有尊師重教之風,在民間,教師的名氣通常比當官的還要大。我當年在涼泉中學讀書時,感覺誰要是不知道涼泉中學有個徐遠老師,那就像個“孬子”。
所以,聰明的張巔就說,檀鍾老師當年在賽口,就像你的徐遠老師在涼泉一樣。
在讀檀鍾先生的詩之前,先交代這段小故事,於我是記上一筆,留個念想,於讀懂檀鍾先生的詩,則是一段背景材料。
現在,讀一讀檀鍾先生的詩詞。
檀鍾先生印行了《紫雲英》《紫雲軒文集》和《紫雲軒吟草》等三本書,三本書裡都有詩詞,但主要收在《紫雲軒吟草》之中。他在這本詩集的《自敘》中說:“在我的詩作中,應酬詩很少。因為我不喜歡也不善於寫溢美之詞和逢迎之句。寫的是眼前景、身邊事、心中情。當然囊括風花雪月、草木蟲魚、人生悲歡、世態炎涼、時事滄桑和心靈感悟。我的要求是:緣情而發,直抒胸臆,言之有物,不事雕琢,少用典故,自然流暢。這也許是我的詩詞觀。”
我是很贊同檀鍾先生的這種詩詞觀的。大約因為我也是這個路子。我不喜歡那些大而不當、空洞無物,不是獻媚就是鬥狠的“老幹體寫作”,也不待見那種莫名其妙、裝神弄鬼,不是賣慘就是賣浪的所謂“私人化寫作”,更不主張寫那些既沒有味道,也沒有營養、更沒有溫度的“垃圾作品”,當然我也不反對。因為提倡什麼永遠比反對什麼更重要。
閒話少說,現在靜下心來,先讀幾首檀鍾先生寫“眼前景”的詩。
一、眼前景:春風總是多情種,愛與桃花點絳唇
先看《春郊即景 二首》:
其一
細雨霏霏後,郊原春色妍。
野芳隨地發,溪水繞山喧。
鳥唱雲邊樹,魚游水底天。
翩翩蝴蝶族,處處抱花眠。
其二
嫋嫋池邊柳,熙熙田父家。
老嫗採紫筍,稚子釣龍蝦。
大戶耕春早,新樓納日奢。
小姑偏得意,村外試新車。
兩首即景之作,其一寫物,其二寫人。詩中有畫,情景交融,盎然著生機,洋溢著喜悅,有情有意,還很有味。此類即景之詩,寫得有情有意並不難,最重要的是要寫得“有味”。就像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樣,我看檀鍾先生的這兩首詩:有味!
可能有的人會在心下疑問:“這有什麼味呢?我怎麼就沒品出來呢?”哈哈,如果你問我,並且在允許我“不保證一定正確”的前提下,我會說出這樣的“個見”:“這有美味!就是在讀過之後感覺到美。”
那麼什麼是美呢?美很抽象,本身也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要叫我說,美的本質就是讓人感到舒服。你想啊,是不是看上去感到舒服的景物叫美景,是不是看上去感到舒服的女子就叫美女,是不是吃起來感到舒服的食物叫美食,是不是喝起來感到舒服的酒叫美酒,是不是讀起來感到舒服的文章叫美文?!如此等等吧!
不扯太遠。再來讀幾首檀鍾先生寫“眼前景”的詩。
《新春喜雨 八首選三》
其一
一簾煙雨溼黃昏,城郭人家半掩門。
晨起推窗抬望眼,滿園桃李盡懷春。
其二
溪水潺潺漲古津,青山如洗草如茵。
春風總是多情種,愛與桃花點絳唇。
其三
淡淡春寒上樹梢,誰家紫燕繞芳郊。
飛飛落落緣何事,為啄香泥築愛巢。
上面這三首重在情趣,有情味兒。再看:
《春郊記遊 四首選二》
其一
綠竹林中野鳥鳴,溪邊駐足用心聽。
獨成腔調無人解,別有悠悠物外情。
其二
野店門前柳萬條,青枝嫋嫋逐風飄。
緣何缺少錚錚骨,一見行人便哈腰。
這兩首則重在理趣,有理味兒,就是從“理”上生出的趣味兒。我知道一定有人不贊成作者說“野店門前柳”因“缺少錚錚骨”而“見人便哈腰”的觀點,但是,作為詩,就是要與眾不同,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你可以不同意詩作者的觀點,但你得承認這是一首好詩。
在檀鍾先生的詩中,比上面所引的兩首詩更具理趣的還有很多,比如我從《紫雲軒吟草》中找出了兩首有關楊貴妃的詩來,雖然還是即景之詩,卻有著更深刻的理趣。請看:
《華清池》
白玉雕成一小池,貴妃舞罷洗凝脂。
美人已去流泉在,猶說當年出浴時。
《馬嵬坡》
胡兒揮戟入潼關,不罪三郎怨玉環。
國色無端成禍首,馬嵬坡下月光寒。
二、身邊事:任憑紗帽落,賣薯也風流
檀鍾先生寫詩,基本上寫的都是身邊事。他善於從身邊事中發現意義,他看得準,不怕,寫得好,這就是功夫。練就這個功夫,一需要骨氣,二需要眼光,當然也需要才情,身邊的事那麼多,要想寫出詩來,膽、識、才,缺一不可。
我很喜歡這首《贈檀青先生夫婦》,此詩在題目下面有個說明,說的是:檀青先生與林慶娟女士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婚前檀青是新壩區民政幹部;林慶娟是小學教師,出生於地主家庭。檀青曾三次向領導申請結婚,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未獲批准。檀青毅然辭去公職回鄉務農,終得成全。詩曰:
風雨結鸞儔,依依到白頭。
任憑紗帽落,賣薯也風流。
雖然這首詩只是寫的身邊之事,是褒揚,但不是唱讚歌,它具有“史詩”一般的價值。再看他的《小城雜詠 七首選四》——
其一
無場無館亦無園,街道車飛人擦肩。
夏日悠悠春爛熳,問君何處可消閒。
其三
誰家小子放飆車,街上狂奔日欲斜。
放學兒童如見虎,紛紛吶喊入鄰家。
其四
彎彎曲曲一條河,納垢藏汙野草多。
水閣風來翻濁浪,從無魚戲尖尖荷。
其五
日出千家戶半開,手提垃圾出門來。
牆根屋角隨心扔,正給蒼蠅作舞臺。
這種題材,也許是小城之內別的詩作者“看不見、不敢寫、寫不好”的題材,但檀鍾先生寫了很多此類題材的詩,這裡不多列舉。我要說的是:這種題材的詩,雖然不是檀鍾先生最好的一部分,但卻是檀鍾先生作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他對檀青、林慶娟“風雨結鸞儔”的呈現與褒揚一樣,他對這些“身邊(不好的)事”的呈現與貶責,同樣具有“史詩”一般的價值。
我想起了杜甫。
杜甫為中國詩人樹立了一個叫做“詩史”的傳統,在杜甫的詩中,他對其一生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反映,既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也有《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詩,如“三吏”、“三別”、《三絕句》、《悲陳陶》、《悲青坂》、《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等等,可以補史料的不足,還可以證史,所以古書中常常有“有詩為證”這樣的話,所以杜甫不僅被後人尊為“詩聖”,也被稱為“詩史”。
也許是檀鍾先生曾有編寫《望江縣誌》的經歷,強化了他在看待時事之時的歷史眼光。不管這種歷史眼光因何而來,我要說的是:對於一個人的人格成長而言,“歷史眼光”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寫詩的人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詩人,就更重要。歷史眼光不只是用於看歷史,重要的是看現實,更重要的是看未來。
我不主張(當然也不敢反對)當代詩人年年都寫24節氣歌,總是風花雪月,漫步平平仄仄;但我很贊成當代詩人寫“墨子號”上天、“蛟龍號”下海,寫抗擊新冠病毒,寫美國總統大選,甚至寫屠呦呦、鍾南山、張富清……哪怕就是寫張扣扣、楊改蘭、吳花燕,也比寫“四季歌”強。當然,對當代時事的寫作,也要確認好事實,別一腔熱情被騙子和謊言給騙了,還要能看到某種本質性、規律性的存在。
三、心中情:只今未覺情懷改,花亦柔來石亦柔
常言道“詩言志”,也說“詩言情”。說“詩言志”,是不是志大於情、先於情?說“詩言情”,是不是情大於志、情先於志?前段日子有些寫詩的人為此爭來吵去,還來問我怎麼看,我懶得說,我一說,可能雙方都要朝我吐口水。這本來是個常識,但是在常識面前,依然還有不少人非得爭個輸贏不可,觀點不同就當敵人,就吐口水,呵呵!
今天寫到檀鍾先生的“心中情”這部分時,我得說出來。我看,“詩言志”與“詩言情”,這就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而已。以“詩言志”的“牌子”出現時,志裡包含全部的情;以“詩言情”這塊牌子出現時,情裡包含全部的志。至於說志在先還是情在先?那你說是先有蛋呢還是先有雞?!
我的意思是說,檀鍾先生所說的“我寫的是眼前景、身邊事、心中情”這句話裡的“心中情”,包含了全部的志。不過我還是要扛著“詩言情”這塊牌子來讀檀鍾先生的“心中情”。
讀完《紫雲軒吟草》,我發現檀鍾先生為很多人寫過“言情的詩”,不下百人。其中,寫得最多的一個男人是詩人沈天鴻老師,寫得最多的一個女人是檀鍾先生之妻童文媛。
先讀先生寫給愛妻“文媛同學”的幾首詩:
《一枚書籤 三首》
題記:這枚書籤是1952 年讀望江師範時愛妻文媛同學贈給我的。書籤呈同心結形,周邊用絲線編織,中間鑲嵌著她的照片,背面寫著:“影中人贈給唯一的人。”這是愛情的信物,伴著我走過六十六年風雨人生。今日重溫,百感交集,老淚縱橫,特賦詩以志。
其一
龍宮六十四年前,有情人贈一書籤。
箋中有個顏如玉,今日重溫夢也甜。
其二
小小書籤親手織,絲絲紅線寄深情。
盡將無限相思意,織與心中唯一人。
其三
時光如水吾將老,重睹書籤百感生。
當日贈籤人已去,歲寒愁煞未亡人。
這三首寫於2019年元月的詩,是檀鍾先生在懷念亡妻時的悲吟,用字樸素,如訴如泣。因為今天正逢冬至,按照望江風俗,應該給亡人燒紙錢的,因此,我也就這組詩多講幾句,而在不至於產生“傷口上撒鹽”之嫌的前提下,更確切地理解先生的深情。
這組詩在寫法上,有兩點需要讀者明白。
一是就事取典。如“唯一人”,取於文媛同學在書籤上寫的一句話,刻骨銘心,此時此刻又歷歷在目,檀鍾先生便信手拈來,用得十分貼切。詩中有故事,不知故事情節者是體會不到的,知情節而不知“寫法”者,也是體會不能到位的。
二是借典陳情。如“未亡人”這個典故,要挖這個典故的根源,應該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殉葬制度(這個不敢多說),後來“未亡人”是古代的妻妾在丈夫亡故之後的自稱,古代男尊女卑,“未亡人”只能用於婦人,而檀鍾先生故意用在此處,把作為男人的自己也稱作“未亡人”,表達的是一個丈夫對亡妻的尊敬、看重(甚至愛戴)和痛不欲生的悲傷。
唉!老吾老及人之老,在此勸先生一句:
老吾老及人之老,情到深時不欲生。
生死本由天註定,莫將舊物再傷人。
先生僅在《心香一炷》這個專輯中,就輯入了懷念已故愛妻的詩、詞、聯33個,情濃意苦,遺恨深長,不忍讀之。我感到欣慰的是讀到了下面這半闕《臨江仙》:
豈有死生能預約,白頭偕老難求,
只今誰與話風流?
月殘花影散,歲晚故人疏。
驚聞張路逝,頓覺遍身寒。
生死由天定,人難天也難。
逝者已矣,良藥苦口,或許此詩可療傷,我深信檀鍾先生知我之意,但願讀者也懂。
放下悲傷,再讀兩首檀鍾先生在他的愛妻生前所寫的愛情詩:
《花 徑》
題記:1957 年,愛妻童文媛隨劇團到廬山演出,曾在花徑石上留影。今日與她重遊,倍感親切。
五十年前把影留,花前石上展風流。
只今未覺情懷改,花亦柔來石亦柔。
《惜 花》
老來猶有惜花心,常對花枝作短吟。
世事如雲何足問,花開花落獨關情。
好了。現在再透過先生與沈天鴻老師的“詩交”之詩,來看看他寫的“心中情”。
檀鍾先生和沈天鴻老師,個人以為是目前望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兩人都是新詩舊體皆擅,只是沈天鴻老師更主新詩,而檀鍾先生則長於舊體。沈天鴻老師作為詩人,在1980年代即已全國著名,如今他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雙軌並行,且學貫中西,自成一家,蔚然大家氣象,因此,他的舊體詩雖然也很好,卻所知者不多,今藉此引用一首七律如下:
《回 鄉》
雷池自古水雲多,春雨連朝漲碧波。
鷗鳥閒窺湖畔柳,錦魚靜聽浪心荷。
廿年霜月多成夢,百劫風塵可是歌。
身影曾兼雲影溼,歸來莫問意如何。
詩中的“廿年霜月多成夢,百劫風塵可是歌”之句,指詩人因上大學離開故鄉前的20 餘年,其中有10 年是做漁民,經常露宿於水上,回鄉之際,不免對風雪霜月感受尤深。
對此詩,檀鍾先生步韻和了四首:
其一
廿載依稀歸夢多,鄉情如水匯成波。
曾登快艇追明月,又向春風種小荷。
繞舍青青看樹色,沿湖陣陣聽漁歌。
一聲長嘯魚龍躍,敢問先生意若何。
其二
盛世回鄉意氣多,輕舟一葉蕩清波。
和風搖綠池邊柳,細雨催紅水上荷。
幾處嬰鶯鳴古樹,誰家老婦唱春歌。
武昌湖裡魚兒美,今日歸來味若何。
其三
一曲鄉音感慨多,雷池無水也揚波。
十分高潔天心月,無限溫馨湖面荷。
檢點詩囊縫舊夢,徜徉故里覓新歌。
雲煙滿紙書生氣,不慕榮華奈爾何。
其四
雷水泱泱靈氣多,文章生色韻生波。
高山流水翻新調,玉律金聲醉小荷。
指點河山揮巨筆,縱橫藝苑放高歌。
楚天多少行吟客,獨步青蓮徒奈何。
因為本文是讀檀鍾先生的詩,此節是看檀鍾先生與沈天鴻老師的“詩交”而體會檀鍾先生的“心中情”,所以沈天鴻老師的舊體詩以下不引。總之兩人相關的詩很多,檀鍾先生詩集中就收入了不下30首,再引幾首如下:
《歲末詠梅寄沈君天鴻 三首》
其一
積雪盈階月色明,西窗獨坐倍思君。
湖心路畔梅花發,應在花前作短吟。
其二
一枝冷豔傲寒開,幾縷清香入小齋。
脈脈含情猶有信,年年為我報春來。
其三
江城寂寂吐芬芳,城內花開城外香。
不向春風爭寵幸,獨留傲骨伴行藏。
《新春寄沈君 四首》
其一
梅花為我報春還,遙望雲天獨倚欄。
新歲駕臨無所贈,謹呈俚句祝平安。
其二
文苑詩壇一擔挑,天南海北騁風騷。
一枝喚雨呼風筆,寫得江山分外嬌。
其三
天賦一身才子氣,書山學海任逍遙。
獨來獨往無關隘,文自天成人自豪。
檀鍾先生這明顯是借梅花以喻沈天鴻老師,如索其隱,必有故事,兩大詩人,高手過招,這一節,我也就只看不吱聲了……
我可以說的是,這兩人是忘年交,詩交已經30多年,檀鍾先生的《紫雲軒吟草》詩集,便是沈天鴻老師作的序。
四、互成吟:千丈瀑從崖上落,萬重山入袖中來
寫了前面三個部分,如果沒有這一部分,那前面的就不僅片面,而且有錯誤。因為,眼前景、身邊事、心中情,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我分開來讀,只是為了讀的方便。再因為,檀鍾先生如此表述,之中用了一個修辭手法叫做“互文”,上下分置,前後交錯,互相補充。說概念定義很累,打個比方吧!
王昌齡的《出塞 其一》有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互文見義,“秦時明月”四個字,不只是秦時的明月,也包括漢時的明月,“漢時關”也一樣,指的是秦朝和漢朝時的邊關。
檀鍾先生的“眼前景、身邊事、心中情”這句話,也是互文修辭,說的是眼前的景、事、情,身邊的事、情、景,心中的情、景、事。
這種修辭手法,古代漢語中很平常,寫舊體詩、讀舊體詩,都要用。但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更嚴謹,用得少。當然也有用的,在寫詩時能增加詩歌的張力和表現力。
其實,上面三個部分選讀的詩,全部是“互成吟”的詩,不可能寫眼前的景中沒有事、情。我再選引一些檀鍾先生的代表作,請諸君一閱。
(一)詩九首:
秋興
蓮蓬青如碧,亭亭波上浮。
採蓮人不見,雁唱一湖秋。
題贈劉紹生先生影像集
風雨結鴛盟,相愛七十春。
一編影像集,張張都是情。
坑儒谷
烈火焚書憂未除,又從峽谷事坑儒。
後生若使逢秦世,寧作農夫莫讀書。
鼎湖山·包公亭
天降斯人天有情,嚴懲貪腐顯崢嶸。
亭前肅立思千緒,耳畔猶聞開鍘聲。
廣州·黃埔軍校
校門高敞樹婆娑,育出風雲大將多。
倭寇東來齊禦侮,奈何同室又操戈。
憶亡友徐國秋
暮歲銀霜滿鬢侵,社情國事尚關心。
常將教學壇三尺,慷慨陳辭半敞襟。
雷池文化論壇
千古雷池空有跡,悠悠往事費評猜。
當年際會風雲日,多少英雄去又來。
《雷音續集》編後述懷
當年好友半登仙,捧讀遺篇百感牽。
曾共燈前尋好句,幾從酒後遞吟箋。
一腔浩氣填丘壑,滿紙牢騷託杜鵑。
掩卷徘徊心緒亂,斜陽無語望雲天。
題麴信陵墓
生亦留來死亦留,大唐一令譽千秋。
愛民罪己施仁政,鐵板丹書解眾憂。
碑立秦中吟落月,龍屠潭底氣吞牛。
斯人已去墳猶在,一束鮮花獻古丘。
周賢望注:“生亦留來死亦留”,此句看似平常,實乃高度概括之佳句。麴信陵,唐貞元元年(公元785 年)進士,曾任望江縣令。因任內愛民,任滿之後,望江人民不讓他走,於是接著再任,最後死在望江。死後要歸葬,望江人民又攔住靈車不讓走,最後留葬在望江縣城北隅的一高阜之上。唐代的這個縣長麴信陵,在望江留下了很多故事與傳說,檀鍾先生此詩的中間兩聯即“舉例說明”,當年白居易也曾作《秦中吟·立碑》贊之哀之。
溪口行
車入剡溪一鏡開,名山秀水足徘徊。
碧潭岸畔生桃李,雪竇峰前築妙臺。
千丈瀑從崖上落,萬重山入袖中來。
為何兩代為明主,老死他鄉不得回。
(二)詞一首:
天淨沙·孤獨
獨居獨坐獨行。孤眠孤枕孤燈。
寂寂清清冷冷。
夜深人靜,誰能暖我寒衾。
(三)楹聯六對:
這篇文章,我寫到這,您讀到這,不覺已7000多字了,辛苦您了。不過,我意猶未盡,再簡介一下先生的對聯,這也是檀鍾先生成就甚高且實用價值最大的一部分。
挽愛妻聯
半世不懷半意
一生只愛一人
挽青林寺釋妙華法師聯
懷有出世心,卻作入世事,克儉克勤,古寺重修功不朽
胸無名所累,亦非利所求,愛禪愛國,大師歸去德常馨
挽望江黃梅戲之星宣秀玲聯
噩耗傳來,雨驟風悽心欲碎
音容頓逝,花殘月冷涙頻傾
青林寺觀音殿聯
笑天下蒼生,斬不斷名韁利鎖
嘆觀音大士,空費盡苦口婆心
青林寺大王殿聯
佛殿本為清淨地,休前來求利求名圖富貴
人生常有苦愁時,可到此養心養性悟禪機
青林寺三聖殿聯
處鬧市中,雖無山色湖光,四道殿牆鎖得一方淨土
在經堂內,常有鐘鳴鼓韻,十年面壁悟出萬類天機
在對聯的創作中,輓聯是最難的。
一難是時間緊,短時間內要了解死者的一生,給出中肯略高的評介,肯定死者的德能勤績,這是需要真功夫的,短時間內很難“化悲痛為力量”,很難從感性到理性,總不能只是哭著恨著罵“老天不公”之類吧?!
二難是需要“量身定製”,要有“個性”,其實每一個輓聯都是死者的專用聯,是不能通用的。我看到過諸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通用輓聯,很是不解,人都已經“走”了,還“壽比南山不老松”,有點滑稽。
三難是可能有很多禁忌。比如某些字要避諱;某些事,不寫對死者不公,寫了則讓活人不爽……如此等等吧!
但是,檀鍾先生“克難而上”,所作的輓聯數量很大,收入《紫雲軒吟草》中的對聯,多半是輓聯。對聯這種文體是一種實用文體,通常越是實用,就越不容易出精品,但我上面所引的這幾個對聯,不僅飽含深情,而且客觀理性,屬於精品。特別是有關青林寺(望江第一佛寺)的這幾副對聯,足以流傳後世。
(四)序文三題
由於檀鍾先生在望江的名望,在那些著書立說的本土詩人文士中,有不少人請他寫序。這些序文,體現了檀鍾先生的文學理論造詣,這裡我只選引幾個序的標題,如下:
草根詩人 布衣卿相
——序柯雪明先生《雪明吟草》
寫有故事的詩 抒有溫度的情
——序湯銘先生《養心集》
盛世出詩人 詩人歌盛世
——序餘小元先生《屐痕吟》
從上述幾個標題中就能看出檀鍾先生的詩文主張,儘管他只是對所序作品的概括提煉。還有為陳華光、何大海、孫皖樵、王盛林、檀焰爐、國珍、達全等人的詩文集所作的序文,無不提綱挈領、指秀點睛,並藉機“澆”了自己的“心中塊壘”。
附註:
檀鍾,筆名警鐘,1935年10月生,安徽省望江縣高士鎮石龍山人。曾任高士小學丶賽口中學丶老年大學教師丶縣誌編委會總編。先後主編《望江縣誌》、《雷池之子》、《雷音續集》、《風采集》、《琴聲悠悠》、《雷池吟》。縣政協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作有《紫雲英》、《紫雲軒文集》、《紫雲軒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