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義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書籍裝幀藝術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著給書籍“做嫁衣”的工作。
張守義被同行稱之為“酒仙”,畫家韓羽先生談到張守義時說:“他是瓶不離手,杯不離口,自詡酒仙,點癮無有,葉公之龍。”對此,守義先生解釋道:“我今年七十有二,體重始終沒有超過45公斤。在飲食上,我只是吃得很少,胃的吸收功能差,醫生說是缺少胃酸。啤酒被人譽為是液體面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我喝啤酒是為了調整腸胃功能,使其在腸胃中轉換成胃酸。以啤酒助消化,這樣使麥芽糖得以吸收。你看,我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酒代飯的,若說我是酒徒,豈不是太冤了點嗎?自詡為酒仙,是取其灑脫、怡然的生活態度,但量卻不多,一天也就三四瓶吧。我喝酒與他人不同的是:不分頓,而是像平時人們飲茶一樣隨時喝,隨地喝,因而給人一種十分貪酒的印象。”
多年來,他一直以啤酒代替飯食,一天三四瓶,啤酒不離手,成為業內有名的“酒仙”。
張守義先生在得意的作品上總喜歡捺上一個酒葫蘆樣的印章;在書寫條幅時,則往往喜歡寫上“藝術為命酒為仙”。由此可見,“酒仙”之名絕非徒有其名。
張守義先生說:“眼下正是盛夏時節,啤酒的銷售量大大超過了白酒。同為賣酒者,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如今喝啤酒是方便極了,城市農村、大街小巷、飯莊店鋪皆有啤酒。在那令人黑白顛倒的世界盃期間,店家更是備酒備菜以供客人通宵而飲,大快朵頤。上了年紀的人在家想喝酒,便有小販為您攀樓呈上,且價格比商家的還低一些。於是乎就喝出了不少的‘啤酒肚兒’。儘管如此,嗜酒者還是照喝不誤。”
除飲酒外,張守義先生還有一個怪癖,不管在什麼場合或在誰家喝酒,總要從酒瓶上揭下一張標籤來,帶回家去,珍藏起來。一天一張的收,已經收了30多年。原來他是用商標的背面來記當日的工作筆記,記下幹了什麼事、與誰喝酒、所談何事等等。長此以往,竟集標而成冊。
飲食上張守義先生有“六不”:不喝茶、不吃甜水果(愛吃酸蘋果)、不吸菸、不下廚、不吃補藥、不吃魚蝦。他對白薯頗有好感,對家鄉承德產的山裡紅也很偏愛。然而,守義先生的書齋定名為“好一齋”。“一”者,“獨”也。這“獨一”之“好”又是什麼呢?這“獨一”當為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