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看《金瓶梅》,心裡都有不同的感受。這點在《金瓶梅》的序言中已有概述:
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
有的人看完這本書後,會對書裡的人物產生悲憫可憐之心,那這種人就具有菩薩的心性。
有的人看完,會產生警示畏懼之心,這樣的人就具有君子品行。
還有的人看完後會產生愉悅和衝動之心,那這種人就是無知的小人。
更有甚者,會生出羨慕效仿的念頭和做法,那這種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這段話寫得非常深刻,這就如《紅樓夢》那面“風月寶鑑”鏡子,有的人看到的是骷髏,有的人看到的是美女。從現象到本質各有不同。
歸根結底,檢驗的還是自己的內心。佛家所說的“相由心生”,也是這個道理。(佛語中這個“相由心生”的“相”,指的眼前景象。“面相”是誤讀或曲解)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給《金瓶梅》貼上“色情”標籤的一個原因。
因為在他們眼裡只關注裡面的“情慾”描寫,卻忽略了本該存在的“警示”內涵。
說到底,不是這本書有色彩,而是某些人的瞳孔本身就是泛黃的!
寧宗一教授曾指出:
《金瓶梅》是一部直接把醜惡的事物細細剖析出來給人看,從而展示出嚴肅而冷峻的真實。
《金瓶梅》是一部比較接地氣民俗讀物,也是一部生活警示錄。
在閱讀《金瓶梅》的時候,要把裡面悲劇人物和醜惡當做一面鏡子,並引以為戒。要深挖埋在故事裡的處世智慧,感悟處世為人之道。從而,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該做什麼和什麼不該做!
《金瓶梅》是從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故事開始的,他們之所以能勾搭到一起,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就是開茶館的王婆。今天我們就從她說起!
王婆“撩妹”十步走: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畸形之情是短暫的,隨著武松的手起刀落,盡歸黃泉。
但在《金瓶梅》這兩人可是重頭戲,就連西門慶如何追到潘金蓮,以及潘金蓮內心行為變化,開始一步步坐實“淫婦”之名,都描寫十分具體。
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在一起,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王婆。
在《金瓶梅》裡的王婆不但壞,而且非常的奸詐和狡猾。不僅深諳世故,還善於觀察人的內心,並能從人性弱點入手大做文章。
從書中王婆與西門慶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王婆這些小聰明,是在生活中總結學會的。
她年輕喪夫,一個人拉扯孩子生活,為了討生活養家餬口,她幾乎什麼都做,除了做媒婆,做家政服務等,還能給馬看病,是一個被生活逼成的“全能型人才”。
其實王婆並不是一個什麼都會做的人才,她恰恰是一個為了生存,為了利己,什麼都敢做的人。
這樣的人一旦失去善良和道德底線,在可憐的生活環境中,極容易墮入可恨可悲的結局。而王婆恰恰就是這樣的人。
《金瓶梅》中的王婆是一個可恨的悲劇性人物,也屬於那種喪盡天良的人。
如果沒有王婆幫助和籌謀,恐怕西門慶對於潘金蓮也只能是單相思了。
王婆獲得大利益幫助西門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西門慶在勾引潘金蓮,而是她在設計勾引潘金蓮。
在整個過程中,王婆一步步試探潘金蓮,並逐步動搖對方的意志,到最終目的達成,可總結歸納為“十步”。
這一番操作設計非常巧妙,環環相扣,每一步都隱藏王婆的小心思,其中察言觀色和善於利用人性弱點更為“老練”。
拋開道德和人品層面,這心機若是生在春秋戰國時代,做一個遊說策士絕對也不會差到哪裡!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王婆這“十步”是如何展開的,以及這“十步”背後隱藏的心機!
第一步就是王婆假借做壽衣,請潘金蓮幫忙製作。
這是初步試探,為的是拉近她們相互的關係。在心理學領域中,如果想結識對方,並想增進相互關係,在開始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弱者心態求人幫忙。可見王婆深諳心理和世情。
潘金蓮當然會答應的,鄰里街坊,這種幫忙,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更何況還自己還被王婆誇針線巧,這種被需要、被認可的小高興是存在的!
兩個人在王婆家中,邊做活邊聊天。王婆本來就有目的,故作親近是少不了的,言語熟絡之間,王婆順便提提西門慶的“高富帥”,刷刷好印象,增強西門慶的存在感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時候做衣服,那可是一針一線累積而成,本身就是個費時的工作。更何況王婆志不在此,還得忙著買好酒做好菜招待潘金蓮。所以這進展更是緩慢了。
連續三天,王婆都是以豐盛的酒菜招待潘金蓮,這生活水準暴漲啊。
豐盛的酒席就是王婆的第三步。幾天的不急不忙的針線活,幾天豐盛的吃喝和王婆的貼心的奉迎陪伴。這些都是在潘金蓮以往生活中不曾存在的。以往潘金蓮面對的是天天忙於賣燒餅矮矬窮的武大郎,美豔的她生活是寂寞清苦的。
這些都會形成反差,而這種反差也令本就不甘的潘金蓮內心,也在悄然的發生變化。
王婆對潘金蓮內心的變化和這些天對話中透露出來的資訊,是瞭如指掌。
她看出這裡面有戲,所以開始了第四步,西門慶登場。
這登場也是有講究的!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年齡相仿的陌生男女別說是同桌吃飯了,即使同室相遇,都要回避躲走的。
西門慶來拜訪“乾孃”王婆,合情合理。西門慶和潘金蓮碰面,雖是王婆不著痕跡安排下的“偶遇”,但也無可非議。
西門慶來了之後,潘金蓮沒有避諱,依舊做活,看似雲淡風輕,忙於幹活,其實都是不合情理的。也是潘金蓮本質本性的一種體現!
王婆何等人物,豈能看不出來?她一面招呼西門慶坐下,一面向潘金蓮介紹說:西門大官人就是出錢為她(王婆)置辦壽衣的金主。
王婆這一交待,潘金蓮馬上就想起來了,原來這就是王婆這幾天猛誇的那位“高富帥”。王婆這幾天刷的印象分終於生效了!
王婆的第四步走得適時而且十分高明。但是第三步(幾天的聊天)也絲毫不弱,可謂環環相扣。
王婆在開始就在潘金蓮心裡種上了草,強化了西門慶在潘金蓮心中的地位。再加上西門慶情商線上,又對潘金蓮來一頓無節操的猛誇。什麼“娘子針線好,娘子手真巧,娘子貌美如花,娘子春風十里、家裡裁縫都不如你”之類馬屁之言。
這何止是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啊,直接就是在拉動潘金蓮那顆躁動的心啊!
這系列的程序看似意料之外,其實都是在王婆的老謀深算下形成的。
如此境況下的潘金蓮當然不會反感西門慶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更何況西門慶本身還真是“高富帥”型別!潘金蓮此時內心恐怕早已小鹿亂撞了!
有了前四步,機會和鋪墊都已完成。接下來第五步該如何走,這步很關鍵。如果不繼續,恐怕西門慶和潘金蓮只是有個相互的好印象而已,想盡快達到目的,並不容易。
王婆可是個有始有終的人,她佯裝到了飯點,假意幫潘金蓮要西門慶請客。這一招特巧妙!
大家想一下,王婆是替潘金蓮要求西門慶請客,潘金蓮如果推脫,就是打王婆的臉,人家為你討飯吃,你怎麼能拒絕呢!
但若不推脫,就掉進王婆的算計之中,就得和陌生男人同桌飲食。就有可能引起風言風語。
潘金蓮當然不好意思推脫,這是在王婆家,你不說我不說,誰又知道咋回事呢?於是潘金蓮只能選擇冒這個不大不小的風險。
既然甘願冒險,也證明有了那半推半就之心,老於世故精明的王婆怎麼會看不出來,隨之就實施了第六步金蟬脫殼。
既然要吃飯,王婆就去置辦韭菜,這看似順理成章的行為,其實就是王婆就是給二人營造獨處的機會。
在這一步上,還透著王婆的陰險和狡詐,因為王婆在離開屋子的時候,並沒有關門。這個小細節有太多的深意了。
不關門是王婆向潘金蓮表明,自己沒有意圖和目的,也就是說不留把柄。同時也是給潘金蓮留臉面。實際上就是在潘金蓮動搖的禮教上,狠狠踏了一腳,我給你留門了,走不走是你的事。
在前五步的基礎上來這第六招,潘金蓮又怎會走?那豈不是說西門慶不是好人,也是打了王婆的臉!
所以此時只要西門慶沒有過分之舉,潘金蓮即使硬著頭皮也得坐在那裡!潘金蓮這一坐,也就是坐實她“淫婦”之名的開始。
讓潘金蓮走不得,就是第七步。走不得的原因和上面環環相扣每一步都是分不開。
既有好酒好肉吃了幾天,再吃一天又何妨的念頭,也有這西門大官人錢多帥氣人品好的主觀印象,還有就是不可駁回的王婆情面。當然少不得潘金蓮那顆躁動的內心。
也正因為這樣,才出現了潘金蓮嘴上說不要麻煩,卻不起身離去。故作客氣的推脫了一句,就不再言語了的現象。
這一步步巧妙設計和試探下來,王婆也知道,接下來的幾步也只是必然的順水推舟而已。
王婆買完東西回來,三人便坐在一起開吃。當然,喝點酒調節一下氣氛和心情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在三人心照不宣推杯換盞中,王婆的最後兩步也就是一氣喝成、順理成章了。
在這種境況下,精明的王婆可是善於把握的,給西門慶來個暗示的鼓勵,並再次離開,趕緊促成,這次離開可是把門關上了的。
王婆針對潘金蓮的一系列蠶食性計謀,不但動搖了潘金蓮本就動搖的心理防線和脆弱的禮教思想意識。同時也把潘金蓮的隱藏的本性和內心展示出來,讓潘金蓮羞恥畏懼之心蕩然無存。
此時的潘金蓮也無需再刻意躲藏了。
既然如此,最後一步也就勢在必然了,帥哥美女,美酒佳餚,無人打擾的二人世界,成人之間郎情妾意,就如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一捅就破。
書中的西門慶假裝彎腰拾取掉在地上的筷子,順手捏了一下潘金蓮的小腳。潘金蓮嬌羞的半推半就,二人肢體當然也就有了接觸。
最終,一切都在王婆的謀劃和掌握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就如孟超先生所言:
王婆是個老於“世故”,洞察“人性”,計謀周祥,活像一個搖著羽毛扇的“策士”。拋開道德和品性,王婆還真是一個這樣的小人!
王婆這“十步走”,就是她剖析女人“心理”,瞭解女人的“喜愛”而定下“勾搭妙策”。這十步,在試探潘金蓮底線的同時,也一步步的把潘金蓮推出了封建禮教的門外,同時也把潘金蓮推進可恥的放縱慾望深淵!
小結《金瓶梅》這段王婆和西門慶勾引潘金蓮的故事,其實在當代人身上也有表現。“高富帥”、“白富美”等等同樣充斥在現在很多人思想觀念之中。甘心小三小四的人之類的人也不在少數。這裡就不多說了!
還是那句話,還是那句話,但願君子從《金瓶梅》中看到是警示,而不是小人的效仿!
潘金蓮和西門慶之間的感情至今也是有爭議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男女平等,言論自由的時代。
所以有不少人試圖給潘金蓮洗白,說潘金蓮跟西門慶是真愛,潘金蓮是勇於追求自由。畢竟這矮矬窮的武大郎還真是配不上貌美如花的潘金蓮。
對於以上這種觀點,筆者不做對錯評價,畢竟,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感悟。
只是無論是否是真愛,無論是在什麼時代,人終須要守規矩,都不能跨越道德的底線。
真愛和自由是有前提條件的,不是踐踏道德、無視規矩的藉口。不然,那就是為所欲為的放縱!
而文中的西門慶、潘金蓮、王婆都是不守規矩,踐踏道德的典型人物。最終也只能自嘗惡果了。
往期回顧: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