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學術界有紅學,是專門研究《紅樓夢》這本書的,但是很大一部分人且不知道紅學都在研究什麼?
這本世界名著《紅樓夢》究竟暗藏什麼玄機,足以讓後世人字字珠璣,絞盡腦汁,且不知其所以然,想刨根問底,有時候就要滿紙荒唐言,故弄玄虛,無中生有,想打破砂鍋問到底,那就讀它個300回合,足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本書的百科性和萬花筒性成就了研究紅學的多樣性。
《紅樓夢》研究中有一個社會歷史價值。
那就是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
這個在《紅樓夢》中是主線思想,貫穿始終,是當時階級鬥爭的歷史反映,不是單純的言情小說,尤三姐也不是隨意抹脖子,鴛鴦也不是簡單的嫌棄賈赦,不願意做妾,司琪也不是單純的約會......
這一切都是階級鬥爭,在品讀這本書的時候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這些典型的階級鬥爭正反映的是黑暗和腐朽的封建社會,也就是曹雪芹筆下的末世。
不重視紅樓夢的思想性,讀者就會用感性的認知閱讀,當然這也是可以的,這本書的文學性足以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故事情節足可以讓每一個人思索萬千,詩詞更能調和情月的風雲,當時的社會描述和場景也能讓很多讀者身臨其境,穿越紅樓,感悟紅樓年華,詩意人生。
曹雪芹自己說:
“雖一時有涉於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
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就是說,有些世態,不得不寫,即便是寫了也不是書中所說的那樣,如果把清朝看成封建社會的末世,曹雪芹豈不成了劉伯溫、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後看好多年,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賈府映射了一個皇宮,賈母恰似慈禧太后,賈府因為後輩無能而一蹶不振,最後昏昏欲睡,清王朝因為無能,被喪權辱國的條約壓著透不過氣,最後賈府抄家了,清朝也滅亡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結束了,順治出家了,賈敬也出家了,皇太極和努爾哈赤豈不就是開國元勳。
賈寶玉就是那個滿洲國的傀儡,中看不中用,不由自己,曹雪芹沒有走完歷史,具體的說沒有看到封建社會滅亡,就淚盡而亡,但是他認識到,末世的滅亡和賈府的衰落是一樣的,都是不可避免的崩潰和趨勢。
大勢所趨,不是秦可卿和王熙鳳這樣的女流之輩可以挽救的,賈政這樣因循守舊的封建派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新文化已經孕育著,如同林黛玉那浪漫的葬花吟,就連賈寶玉,骨子裡頭也帶有一點先進文化的元素,總之八股文該淘汰了。
曹雪芹又說:
“蓋實不敢以寫兒女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
曹雪芹如果沒有這種階級意識和批判思想,這麼老解釋這個問題,豈不是越描越黑。
《紅樓夢》有一大研究價值就是紅樓夢的思想性。
而思想性的根本就是社會歷史價值。
社會歷史價值就是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的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護官符,別的不說,就說史湘雲家族,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阿房宮那是苛政的象徵,用在這裡,豈不有意義,為何要火燒阿房宮,這就是階級鬥爭。
王熙鳳說:
“我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什麼事,我說行就行。”
王熙鳳在賈府有權,有錢,這就是標準的階級意識,靠著賈府的家世,胡作非為,目無王法,對於封建迷信佔據人們心裡的社會下,地獄都不顧,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這種女人代表的階級是什麼?是權貴,而且做絕了壞事,這是典型的階級欺壓和迫害,王熙鳳最後得到了報應,人間正道是滄桑。
高鶚所寫的結局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的本意就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末世的結束,不是蘭桂齊芳,家道復初,是大地一片白茫茫真乾淨,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
紅樓夢猛一看是賈府內的鬥爭和賈府上下的一些生活瑣事,放大一點,就是紅牆外的政治和階級鬥爭,甚至貧民都參與了,劉姥姥就是一個代表。
400多口家庭的小國,正反映一個偌大的盛世貴族階級的浮誇,腐朽淫穢的生活,揮霍無度和不思進取,到後來烏進孝都說了收入不好,百姓苦不堪言,賈珍才不管這些,只是考慮自家的年味怎麼樣,如何過。
修建大觀園和舉辦秦可卿的葬禮,都是勞民傷財。賈府祭祖的場面就是一個皇帝的新裝,偽裝的很好,封建禮教和人倫,其實一代不如一代。
後來很多的封建文人都要狗尾續貂,給《紅樓夢》寫續集,就是想順應當時的社會階級意識,高鶚也是把結局寫得符合封建思想和當時的統治階級要求,而紅樓夢的思想就是推翻封建社會,讓女性走出末世,迎接一個新世界。